【印江乡情记】2015年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新社(中新网)报道了一则“华侨修缮中国远征军陵园”的新闻并在世界各地华人中引起巨大反响。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位华侨张其勇先生是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州。张其勇先生,出生于大埔县印江镇坪上村。幼时收养眉县三乡人。近年来,他多次回到印江坪上探亲。
在印度东部贾坎德邦省,有一座中国军人公墓——兰加尔公墓。这座华侨军人墓地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当地华侨张其勇集资修缮的。近千名中国远征军官兵安葬于此,见证了中国军人与盟军共同抗日的历史。
近日,中新社记者采访了返梅州探亲的80岁华侨张启勇,听他讲述修复“中国抗日远征军烈士陵园”的故事。在印度兰加尔”。
张其勇介绍,兰加公墓位于贾坎德邦省会兰契市郊区兰加。始建于1942年,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有墓葬850多座,有墓碑和名字的只有40多座。 “这些都是撤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他们大多死于疟疾等疾病。”张其勇说。
历史资料显示,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配合英军抵抗日军,保证滇缅公路等补给线的畅通,中国组建了远征军,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缅甸。很快英军就被彻底击败了。远征军部分战士无法撤回国内,被迫穿越中印缅边境的荒野山谷。在遭受重大牺牲后,他们撤退到印度。
张其勇1935年出生于印度(印江故乡注:此处有错误),祖籍广东梅州。为了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张其勇小时候被送回家乡读书。 1956年,他到印度跟随叔叔经商。
经过多年的打拼,1969年,张其勇在兰集市开设了一家中餐馆。据张其勇回忆,有一次,当地一位军官来餐馆吃饭,知道张其勇是中国人。聊天中,他提到在距离兰吉市不远的兰加,有一个埋葬着中国军人的墓地。 《兰加公墓》引起轰动。张其勇的注意。
张其勇事后多方打听得知,1942年至1943年间,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曾在兰加训练新军,中国军人公墓确实存在。该墓地位于军事控制区,非印度人必须获得许可才能进入。经过多方努力,张其勇于1981年得以前往祭拜。
“当时,陵园正门的牌坊已是一片废墟,埋葬英雄的陵园里树木草丛杂乱,杂草丛生……”张启勇说,因为无人管理。当他第一次看到墓地时,心情沉重,感到作为一名海外华人的耻辱。萌生了重建墓地的想法。
经过10个月的谈判,印方批准了张其勇重建墓地的请求。为了支付修复古墓的费用,张其勇以侨界的名义发起倡议,得到印度各地侨胞的响应,筹集了超过100万卢比的捐款。 “当时印度约有6万华侨,其中梅州人占一半,捐款踊跃。”张其勇说。
墓地整修于1982年底完成,墓地中间的道路和两侧的24棵柏树是张其勇设计规划的。张其勇表示,柏树常青,象征着抗战先烈的永恒功绩。 “24”代表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和一天中的24小时,是阵亡将士和英雄的守护者。
兰加公墓修好后,张其勇每年都会和印度华侨去公墓公祭,直到1994年移民加拿大。张其勇被推举为多伦多“梅州同乡会”会长加拿大,致力于华侨社团与家乡的联络。
依然牵挂“狼哈公墓”的张其勇表示,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他计划邀请9月份参与重建工作的海外华人到兰加公墓瞻仰。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