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选取了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48颗无软组织覆盖的头骨。根据考古发掘层数,这些头骨资料大部分属于小河文化早期。通过对这48个头骨的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新疆及周边地区目前已知的文化中,小河墓地的早期人群经过长期的遗传交流已经完全融合,成为一群独立的人群。其主体应与西伯利亚南部的欧罗巴人有关,在进入新疆罗布泊地区之前就已与具有北亚蒙古人种成分的人融合。
1材料与方法
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由于埋葬环境的影响,小河墓地出土的古人类遗骸保存完好。有些标本仍然被软组织覆盖,无法收集用于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研究的数据。本文选取了48个无软组织覆盖的头骨,其中男性22个,女性26个。这些头骨主要分布在小河墓地南区的4、5层,也有少量来自3层和北区。
本文对这48块头骨的非测量属性和测量属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所选属性和操作标准参考《人体测量手册》、《人体测量方法》、《体质人类学》等相关著作。
2 结果与分析
1. 头骨非测量特征统计与分析
小河墓地组古代居民头骨28项非测量性状的观察和记录标准参照吴汝康等人制定的标准。还有邵向清。其中,上颌颧骨下缘、颧骨缘突、颅侧壁形状、鼻梁冠状突度4项标准是根据刘武等人制定的标准。额鼻缝的定义基于 (1969) 和 Dodo (1974) 的定义。
此次,从小河墓地出土的头骨(含下颌骨)中选取了20名成年男性和25名成年女性,共计45人。根据观测结果,对小河墓地组古代居民头骨的非测量形态特征描述分析如下:
小河墓地群的头骨以五边形为主,其次为椭圆形头骨。眉间突出和眉弓非常发达,加上鼻根区域凹陷很深。颅顶缝较简单,眼眶形状多为椭圆形。梨状孔其次为长方形,多为高而窄的梨形,其次为心形。梨状孔下缘多呈鼻前窝型且尖锐,鼻前棘发达且多突出,犬齿窝多为中等。或者更深一些,牙弓形状主要是抛物线形和椭圆形,铲形门牙有一定的出现率。无上颌圆枕,仅存在下颌圆枕1例。
颧突、鼻梁冠状隆起、额鼻缝的分布在世界三大民族中具有一定的人群特异性。其中,颧骨过程在欧洲人群中最为明显,而在中国和非洲人群中则非常低。 96.9%的欧洲人群出现鼻梁冠状脊明显隆起、尖锐隆起;直颅侧壁的高发病率是欧洲人群的一个特征。小河墓地群中上述三种形态特征的出现率和趋势与欧洲人群相似。
上述形态特征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欧罗巴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蒙古人种特征,这表明小河墓地组古代居民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种群成分,应分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范围之间。
女性头骨与男性头骨的形态分布大多基本相同,只是眉弓发育较弱,额头直的人较多,前鼻棘、乳突和枕外隆起普遍发育较弱,下颌角区发育普遍较弱。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翻译家。
2 测量性状统计与分析
小河墓地古代居民头骨测量特征包括头骨主要面部线性测量项目、角度测量项目和指数计算项目等,共计105个测量项目。
根据小河墓地群古代居民头骨11项主要测量指标的统计结果(见表1),总结描述如下: 小河墓地群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为:中-圆形颅骨型、正常高颅骨型和中等高颅骨型。结合窄颅型的颅型。额头中等,脸型宽,鼻子宽,眼眶低,上颚宽,上面部平面度在面部水平方向上中等偏小,下颌突出程度垂直方向比较大。女性个体的大多数测量特征与男性接近。不同的是,女性的额头比男性宽,而脸比男性窄。从牙槽面部角度来看,她们的下巴前突比男性更明显,脸型也更明显。与男性相比,水平扁平化程度更大。这表明,从测量的特征来看,小河墓地组的古代居民属于同一体质类型,男女之间的差异仅是性别特征的差异。
3. 种系纯度测试
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小河墓地群古种群进行种系纯度检测。具体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如表2所示,将小河墓地组与认为可能属于同一物种的5个数据集进行比较,小河墓地组男性头骨的标准差为均小于其对应的标准差,只有颅宽的标准差比A大。因努族和雌性组的颅宽标准差均小于相应的值 5组的颅骨宽度标准差仅小于巴伐利亚组的颅骨宽度标准差而大于其他四组的颅骨宽度标准差。与莫兰特认为可能属于同一物种的五组头骨的标准差相比,小河墓地的男性头骨的颅长和颅宽的标准差均小于列出的五组头骨的标准差,颅骨指数的标准差大于其对应值;而女性颅骨长度的标准差小于5组相应的标准差,颅宽和颅指数的标准差大于5组的标准差。与我国中小型殷墟墓群相比,小河墓群中男性居民的颅长和颅宽均小于殷墟中小型墓群,可能是相同的种,且颅骨指数的标准差大于其对应值;女性居民颅长的标准差小于殷墟中小型墓葬,但颅宽和颅指数均大于相应的标准差。与异质殷墟祭祀坑组相比,小河墓地组男性居民的颅长、颅宽和颅指数的标准差均小于相应值;女性居民颅长和颅宽的标准差均小于其对应值,而颅指数的标准差则大于其对应值。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小河墓地组古代居民的头骨极有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但也存在一定的变异因素。
考虑到小河墓地组古代居民头骨的变异因素,本文引入平均变异系数法对其种系纯度进行重新检测。采用学者普遍认为同质的陶家寨组、殷墟忠孝墓组、异质殷墟祭坑组以及韩康新等人合并的异质群。从表3平均变异系数来看,小河墓地群的线性项值为4.89,大于同系陶家寨组的4.62和殷墟中小型墓葬的4.86同一世系的群体,但比异世的殷墟祭祀坑群体要小。小河墓地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均小于其他四组。小河墓群所有项目的平均变异系数为5.01,仅同类物种殷墟忠孝墓群大于5.00。
综合来看,虽然小河墓地组古代居民的头骨测量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异因素,但结合整体特征,小河墓地组古代居民表现出明显的同质特征。
4. 与邻近古群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建立小河墓地组古代居民的系统发育树及其与周边地区其他古代居民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选取了11个具有种族特征的颅骨测量项目值和7个颅骨指标项目值。识别意义,还选择了时空关系。将较近代的18个古代群与它进行比较。各组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4.1 聚类分析
采用V2.0软件对19个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距离系数为欧氏距离,方法选择Ward链接法,绘制树聚类图(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河墓地群与周边地区古墓群的密切关系。树聚类图由四个大聚类组组成,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大致划分为南西伯利亚地区。群、新疆吐鲁番盆地群、哈密地区群、甘青内蒙古群。
从系统聚类结果来看,新疆及周边地区的这18个古代群体都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大致形成了以地域为单位的聚类群,与海外考古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连接。小河墓地群的古代居民是新疆已知最早的文化之一,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时空关系。每个古族群中的每个数据组都在10个尺度内聚类为“接近欧罗巴人种的古欧洲人型”,表明小河墓地是周边地区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古欧洲型”特征的人群。
4.2 因素分析
这里引入因子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小河墓园组与各比较组之间的关系以及所选比较项对各组之间关系的影响。基于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小河墓地群及周边古墓群的因子分析图,如图2、图3所示。从图2中可以发现,第一公因子为代表了头骨和面部的主要特征,贡献率最大,能够最清晰地区分各个群体。以0尺度为分界线,0以上的尺度就是“蒙古人种”各个古代族群的分布区域。从区域上看,甘青地区形成了“古西北型东亚蒙古人种”,包括上孙家寨卡约组、青海河套庄组和东灰山组; “北亚蒙古人种古蒙古高原类型”蒙古高原固原蓬堡组、井沟子组、新店子组; 0刻度线以下为“欧洲人种”,各古墓群的分布区域分为哈密地区的延布拉克群、天山北路群和察乌湖第四墓地群,是一个“欧洲人种”。与古代西北类型的东亚蒙古人种元素混合的种族”。 ;米努辛斯克安德罗诺沃组、阿尔泰安德罗诺沃组、阿尔泰阿法纳申沃组、伏尔加河下游、古竖井墓、米努辛斯克阿法纳先沃组;罗布泊地区的古木沟组和小河墓地组距离海外群很近;而吐鲁番地区的苏北西组则与“欧洲”关系较近,属于“古欧洲民族类型”的苏北寺一群,与小河墓地群关系较近,而苏北寺二群,则与“古欧洲民族类型”关系密切。东支地中海型,各组分开。
第二个公因子代表颅面部水平方向的特征,大致以0刻度线划分。左侧尺度为0基本代表颅面水平方向数据值较大的组群,如孙家寨卡约群、东辉山组; 0刻度右侧基本代表颅面水平方向数据值较小的群,如古木沟组和米努辛斯克安德罗诺沃组;而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的彭堡组、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在第二公因子上呈不规则分布。在第二个公因子上,可以看出小河墓地群位于0尺度值附近,处于“欧洲人种”群与“欧洲人种与东亚蒙古人种元素混合”群的中间边界,表明小河墓地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可能夹杂着少量的东亚蒙古人种因素。
图 3 中的第三个公因子代表颅骨特征。各群的分布大致根据颅骨特征:海外阿尔泰阿法纳先沃组、伏尔加河下游古竖井墓、米努辛斯克阿法纳先沃群。米努辛斯克安德罗诺沃组、阿尔泰安德罗诺沃组、苏贝石Ⅰ组、古木沟组等群具有相对宽高的头颅特征。具有狭窄、正中颅特征的群体;延布拉克群、天山北路群、察乌湖四号墓地群和苏北溪二群等,均具有狭窄、正中颅特征;上孙家寨卡约组、东辉山组和青海河套庄组均具有窄、高、细长的中脑特征;而小河墓群在第三个公因子上与周围所有邻居都相距较远。该地区的每个古群都具有短、宽、高圆头的特征。
在图 4 的第一、二、三公因子三维散点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小河墓地组(No.1)、苏北溪组(No.6)、苏北溪组 II(No.7) )、古木沟组。 (第3号)、阿尔泰安德罗诺沃组(第11号)等“欧罗巴人种的古欧洲人类类型”在空间上距离较近,表明这5个类群在头骨形态特征上有更多的共性。并有天山北路群(第2号)、延布拉克群(第4号)、察吾湖四号墓地群(第5号)、阿尔泰阿凡纳先沃群(第9号)、米努辛斯基德罗诺沃组(第1号)。 10号)与伏尔加河下游古竖井墓群(12号)的关系密切。天山北路群、延布拉克群、察乌湖四号墓地群的居民体质特征都是“混有蒙古人种元素的欧洲人种”。米努辛斯克阿法纳森沃8号群体居民的体质特征表现出“阿法纳森沃型”的“欧洲古欧洲型”特征。它们有很长的头和很宽的头。中等身材的长头型,因此与其他古代欧洲型族群相比,显得更加遥远。青海河套庄组13号、14号、15号、上孙家寨卡约组、甘肃东灰山组等均呈现出“东亚古西北型蒙古人”的古代居民,呈现疏离趋势。代表“北亚型蒙古人种”的宁夏固原彭堡群、井沟子群和新店子群不在其他15个类群的范围之内,说明这三个类群与其他类群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4.3 讨论
通过前期对小河墓地出土人骨颅骨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对小河墓地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和种族类型有了基本的了解。小河墓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河墓地群与新疆及周边地区不同时期的古木沟组、阿尔泰安德罗诺沃组、苏北石Ⅰ组接近“欧罗巴人种古欧洲人类类型” 。 10级尺度内的聚类表明,与其他古代群体相比,小河墓地与“古代欧洲类型”群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小河墓地古代居民头骨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小河墓地群的颅面特征最接近罗布泊地区的古木沟群和吐鲁番地区的苏北溪Ⅰ群,与“欧罗巴人种的古欧洲型”以及海外地区的阿尔泰安德罗诺沃组,眉弓发达,鼻根凹陷深,前额宽而倾斜,脸低而宽,脸型突出。水平方向,犬齿窝深,眼眶低,鼻子高。而且比较宽,上颚又长又宽,属于宽腭型。小河墓地古代居民的头骨形状与周边地区任何已知人群的头骨形状都不同。其头部短、宽、中高、中圆的独特特征表明小河墓地群是罗布泊地区早期青铜时代文化的一部分。独立的一群人。
小河墓地是分布在罗布泊地区的一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它是新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考古文化之一。同区古木沟墓地出土的石人偶和小河墓地流行的人偶、面具等,与西伯利亚南部的一些青铜文化如奥库涅文化相似。其陶器也与小河墓地的草篮相似,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文化联系。
该地区还有经过系统考古发掘的古木沟墓地。它与小河墓地在考古和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小河墓地墓葬形制与古木沟早期一类墓葬极为相似。从颅面特征来看,小河墓地更接近于古木沟晚期II型墓葬,即以古木沟群为代表的“欧罗巴人种的古欧洲人型”的安德罗诺沃变种,而不是古木沟早期。 Ⅰ型墓是以古木沟第二批古居民为代表的阿凡那贤窝的变种。古木沟墓地的这种双重性也体现在出土文物上。草篮的装饰与小河墓地的草篮类似,都是锯齿形图案,是彼得罗卡夫文化陶器装饰的一种变异。小河墓地发现的草篮的纹饰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群落的费德诺沃文物上的纹饰较为接近。根据吴晓红对小河墓地不同层位的近30个植物种子、动物皮毛等样品进行的碳14测年,通过数据拟合得到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950年至公元前1400年,早期和晚期分为公元前1700年左右。挖掘者认为古木沟墓地的年代距今约3800年。因此,小河墓地的年代上限要早于古木沟墓地。说明小河墓地与古木沟墓地的考古文化可能同源不同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从体貌特征来看,小河墓地古代居民虽然在颅面特征上与古木沟群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们的矮、宽、高、圆头等特征却接近于以安德罗诺沃变种为基础的混合人群。欧罗巴人种,具有一些温和的蒙古人种特征。这说明小河墓地古代居民的祖先从西伯利亚南部进入新疆时,就与蒙古人种交往过。这种基因交换已经发生得太久了,以至于不再可能根据头骨形态特征来区分这两个群体。
三个结论
根据考古的层层发掘,本文使用的头骨数据大部分属于小河墓地的早期人。小河墓地早期人的未测颅骨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欧罗巴特征,也表现出一定的蒙古人种特征。例如,前鼻棘发达,犬齿窝深。尤其是颧骨缘突、鼻梁冠状隆起、颅骨侧壁等部位的发生率较高。他们的特征与欧洲人口相似。从牙齿观察来看,小河墓地人群铲形门牙也有一定的出现率。
通过对小河墓地早期人颅骨测量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其体格特征为:中圆颅型、正常高颅型和中窄颅型的组合,额头中等,宽阔。脸庞和宽阔的鼻子。 ,眼眶低,腭宽,上面部平面度在面部水平方向上适度较小,在垂直方向上突出度较大。女性个体的大多数测量特征与男性接近。不同的是,女性的额头比男性宽,而脸比男性窄。下颌牙槽角处的突出较男性明显,面部朝向水平。比男性更平坦。这表明,从测量的特征来看,小河墓地组的古代居民属于同一体质类型,男女之间的差异仅是性别特征的差异。
小河墓地早期种群的种系纯度分析虽然存在一定的变异因素,但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同质特征。
对小河墓地早期人与周边地区年龄较为接近的古代人群的实测特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已知的新疆及周边地区早期人文化中,早期人小河墓地里有一个以欧罗巴人种为基础的古代欧洲类型。主体,具有少量蒙古人种成分的相对独立的人群。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原理,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所选对照组大小的影响。对小河墓地早期人类群体的人类学特征的分析结果受限于境内现有考古资料的掌握程度和可得性。国外缺乏相关体质人类学资料。可以明确的是,小河墓地的早期人类与周边地区的古代人类有着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又表明与更北边的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古代人类有着更密切的亲缘关系。这一结论也与小河墓地四楼、五楼人体遗骸最新的分子生物学古DNA实验研究结果相一致。据认为,小河墓地的早期人类与古北亚型(ANE)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该类型广泛分布于从贝加尔湖到乌拉尔山脉。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小河墓地组早期远古居民属于欧罗巴人种与亚裔美洲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主体应该与来自西伯利亚南部的欧罗巴人种的古欧洲类型有关。当他们进入新疆地区时,他们就与蒙古人种种群进行了长期的基因交流,而当小河墓地古代居民的祖先到达罗布泊地区时,他们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