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感恩节长假的第一天,我和女儿一家人去了多伦多北部的蜜月小镇格雷文赫斯特。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激的心情参观了白求恩故居和纪念馆。更多地了解了这位深受中国人民尊敬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光辉一生,实现了我的夙愿。
美丽的蜜月小镇。白求恩故居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中部马斯科卡区的一个美丽小镇格雷文赫斯特,位于多伦多以南170公里处,位于著名的马斯科卡湖和鸥湖之间。环境优美,2010年八国集团峰会在马斯科卡风景区举行。马斯科卡湖是该地区最大的湖泊。环湖别墅掩映在绿荫之中。是加拿大著名的别墅区之一。快艇在湖上飞驰,两艘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型蒸汽游轮来回穿梭,度假酒店鳞次栉比的枫树在秋天色彩斑斓,整个湖区,连同小湖畔小镇格雷文赫斯特被誉为蜜月胜地。白求恩,中国人民熟悉和敬佩的著名国际主义战士,出生在美丽的格雷文赫斯特小镇。当天一早,我们从多伦多西南的密西沙加出发,驱车约2小时到达小镇。我们首先看到一座淡蓝色的牌坊矗立在小镇的南门。我们沿着引人注目的白求恩大道,顺利进入小镇。镇。游客中心的信息显示,这个小镇的雏形始于1850年,当时加拿大开始出现休闲度假。它是通往马斯科卡湖的门户,也是著名的体育中心。旅游业和轻工业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状,现有常住人口12000人。我们停好车,在中加合建的白求恩街散步。这条长约400米的主街上,没有任何高层建筑。古老的邮局及其钟楼是该镇的标志性建筑。沿街有很多商店和餐馆,街角还有一家“白求恩餐厅”。歌剧院也是镇上一座美丽的建筑。剧院小广场的一块花岗岩上,矗立着白求恩的雕像。他眼睛明亮,穿着有四个口袋的八路军制服,右手拿着听诊器正在快速奔跑,仿佛正在向等待着他的伤员跑去。急救场所。花岗岩底座后面的铜牌上有中、英、法文的介绍。中文写道:诺曼·白求恩是一位“胸外科医生、战地医生、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艺术家和人道主义者。白求恩大夫出生于格雷文赫斯特,曾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工作,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赢得了认可。” “我们怀着崇敬的目光注视着白求恩雕像,全家人在白求恩雕像前合影留念。
古色古香的维多利亚式住宅。出了主街,马上就来到与之平行的白求恩故居约翰235号。这是一栋维多利亚风格的浅绿色两层建筑。它坐落在一个绿色的庭院里,绿色的草坪上有木栅栏墙、高大的枫树、色彩缤纷的吊篮、独轮手推车和红色的座椅。 ,展现出这个小院的自然古朴。据介绍,白求恩故居并不是他们家族的财产。由于白求恩的父亲是小镇牧师,长老会提供了这栋房子给牧师居住。就这样,从1889年到1893年,白求恩一家在这里住了四年。随着牧师传教地区的变化,全家搬到了安大略省各地。 1970年中加建交后,白求恩于1972年被授予“加拿大历史名人”称号。加拿大政府于1973年购买了这座房屋,进行修缮,将其列为国家历史古迹。它于1976年向公众开放。
拾级而上,进入故居一层左侧的客厅。里面有精致的沙发、扶手椅、一架古老的风琴,靠墙还有一个古董壁炉。正面墙上挂着白求恩祖父的肖像,文字显示他生前是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医生和牧师的家庭在19世纪可以算得上是中产阶级家庭。从客厅右转就是餐厅。柜子里摆着各种玻璃餐具,天花板上挂着水晶吊坠的煤油灯,有趣的是,墙上还挂着锣,招呼孩子们吃饭。一楼右侧有书桌、书柜和两把椅子。这是白求恩父亲的书房。故居二楼有4间卧室。宽敞的主人房里,有一张白色的双人铁床,两扇窗户之间有一个抽屉柜,还有一张带有引人注目的泰迪熊的婴儿床。 1890年3月4日,白求恩出生在这里。带围栏的婴儿床是他的第一张床。很多游客都站在这里仔细观看。当被问及故居内的家具是否是原来的时,解说员表示,当时还在世的白求恩兄妹在修建故居时得到了帮助。这里的家具有的是他们捐赠的,有的是从古玩市场购买的。二楼有一间卧室作为视听室,里面循环播放半小时的纪录片。每个座位都有语音翻译耳机,含中文。这是向游客系统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的重要途径。
英雄已逝,但精神永存。白求恩故居北侧的约翰297号是“白求恩纪念馆”。这是加拿大联邦政府在2010年中加建交40周年之际斥资数百万美元购买的房产。经过两年的筹备,纪念馆于2012年对外开放。纪念馆前矗立着青年白求恩和白求恩大夫的两尊铜雕。身着工作服、双手叉腰的白求恩雕像,表现的是他20岁时在安大略省森林里为新移民伐木工人当英语老师的形象;另一组雕塑是他和中国助手的双人雕塑。当我看到一个中国孩子站在双雕塑中间拍照时,妈妈对他说:“白求恩爷爷是你一生应该学习的英雄!”
走进展厅,一排展板映入眼帘。我首先看到的是中文版的《英雄的诞生地》。仔细一看,用英语、汉语和法语展示了白求恩的生平故事。展板右侧连接着一个展示白求恩书籍的玻璃书柜,这是纪念馆的入口。转过书柜,我看到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长长的中国书法。这是毛主席用隶书写的《纪念白求恩》全文。这是中国军事医学院赠送的礼物。还有中国赠送的象牙微雕《纪念白求恩》。环顾展厅墙壁,贴满了白求恩不同时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照片和文字介绍。玻璃展柜里陈列着白求恩当年使用的手术器械。他发明的开胸剪至今仍在使用。展厅中央摆放着西班牙白求恩发明的输血车模型,不少观众与该车合影留念。展厅内设有视频设备供观众点击。它是1936年白求恩亲自制作的《西班牙前线》纪录片,当时在美国和加拿大独家放映,号召公众积极筹集资金。另一个展厅展示绘画和艺术品。除著名艺术家所画的白求恩肖像外,还有白求恩本人的画作3幅。他的一幅作品也获奖了。解说员指着墙上的“艺术家的灵魂”文字说:“对于白求恩来说,艺术一直非常重要。”他喜欢绘画、写作、电影和广播剧,他把手术视为一门艺术。他在蒙特利尔行医期间,在自己居住的公寓里为贫困儿童举办免费绘画班,亲自教他们画画,并邀请艺术家来教孩子们。
从纪念馆陈列的图文和以往读物的积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白求恩大夫走过的道路和他做出的伟大贡献。白求恩年轻时很崇拜当医生的祖父,立志从医。 1916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之后通过极其严格的考试和资格,成为皇家外科医生学院的会员和皇家外科医生学院的临床研究生。不幸的是,他于1926年患上肺结核。两年后,他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麦吉尔大学皇家维多利亚医院成为加拿大胸外科先驱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发表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14篇。 ,还发明和改进了12种手术器械。 1933年受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顾问,并根据加拿大社会现实,第一个提出建立公共医疗制度; 1935年,他成为美国胸外科学会的会员和主任。显然,他的学习和医术逐年提高。 1935年,白求恩加入加拿大共产党。作为一名军人,他在25年的医疗生涯中,凭借高超的医术,在加拿大、西班牙、中国的反法西斯、抗日战场上救死扶伤,直至1939年11月。他在中国战场上因细菌感染在手术过程中变成败血症而死亡。同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撰写《纪念白求恩》一文,称赞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庸俗趣味的人、一个对人民是有利的。”白求恩确实是一位享誉欧美、亚洲的英雄。
英雄已逝,但精神永存。白求恩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国际主义英雄,在加拿大也享有英雄的荣誉。加拿大不仅有约克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白求恩家乡的白求恩高中,并欢迎白求恩进入“加拿大医学名人堂”,还拍摄了电影《白求恩》。 2004年,加拿大广播公司将白求恩评为“最伟大的”。 2015年,白求恩诞辰125周年之际,加拿大政府为这位民族英雄举办了盛大的生日庆祝活动。
一位高贵的英雄和亲密的朋友。在白求恩纪念馆,我们注意到一个独特的物体——评价板,上面写满了对白求恩的家人、朋友、同事的评价。据报道,白求恩的家人和朋友都对他的聪明才智、热心助人、奉献精神表示肯定。精神,却都指向了他的脾气暴躁、难以相处的性格。评测板上有这样的总结:“白求恩性格暴躁,很难相处,是一个复杂矛盾的人,但他充满激情,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而奋斗!”其实,白求恩虽然脾气暴躁,但也是个好人。白求恩故居的解说员是一个情感丰富的男人,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就是他深爱的妻子弗朗西丝。他患上肺病后决定离婚。这是因为他害怕传染给她,也是出于对妻子的爱。这让我们想起白求恩生前写给聂荣臻的一封信。他列出了要分给战友的遗产,但他没有忘记弗朗西斯。他要求国际对华援助委员会为他离婚的妻子分配一些生活费,也许可以分期付款。他要求向弗朗西斯解释,他很抱歉,同时告诉她,他曾经很幸福。毫无疑问,白求恩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学专家,是一位具有高度人道主义精神的国际主义英雄,但英雄不是一个画出来的符号。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完美的英雄。正是白求恩独特的人格造就了他杰出而辉煌的一生。白求恩个性坚强却情感丰富,脾气暴躁却又温柔,主观固执却天真又充满激情。他不仅是我们心目中的崇高英雄,也像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朋友。这就是完整的、真实的白求恩,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冯潇/文于诗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