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真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我们以后继续向您推送此类文章,也方便您的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造的动力~
文|国科
编辑|t
介绍
1999年,一位七十多岁的台湾女作家回到大陆。她来参加南开大学的同学聚会。那些曾经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她此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看望、祭奠一位老朋友。
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陵园里,安葬着一位在抗战中牺牲的英雄飞行员,他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女作家在刻有三千多个名字的纪念石碑上苦苦寻找。终于,熟悉的名字“张大飞”映入眼帘。她再也坚持不住,用手抚摸着墓碑,痛哭起来。
这位女作家是谁?她和墓碑上的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齐邦元)
1. 大河边诞生的女婴
1924年,一个瘦弱的女婴在辽宁铁岭的一个小山村悄然诞生。由于先天缺陷,婴儿出生后就濒临死亡。所有人都认为她必死无疑。只有女婴的母亲紧紧抱着婴儿,不肯死去。放弃。
最后,奶奶决定赌一把。她聘请了一位愿意在冰冷的冬夜去看病的医生,幸运地救出了那个在地狱里徘徊的女婴。
为了感谢这位高尚的人,奶奶请医生给女婴取了一个名字。善良的医生想了想,给这个幸运的女婴取名“邦元”,取自《诗经》“湛如在此,邦致元也”。
(齐邦元)
女婴的祖父是齐大鹏,曾在张作霖部队担任旅长。她的父亲是一位进步青年,早年公费留学,去日本学习新的知识和文化,后来又去德国深造。齐家在铁岭是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齐邦元是家里备受宠爱的大小姐。
虽然是个女孩,但齐邦媛却深受爷爷的喜爱。这位官场很大的老人特地叮嘱家人,任何人都不能欺负他的小孙女。齐邦媛小时候虽然没有父亲陪伴,但长辈和母亲却给了她很多爱。
(齐邦元)
齐邦媛的母亲是一位传统女性,19岁时与父亲齐世英结婚。不幸的是,小儿子三岁时感染了脑膜炎,几天后就去世了。
母亲承受不住打击,整天默默哭泣,精神也变得不正常。在爷爷的劝说下,家里人决定让母亲带着启邦和弟弟去南京和父亲一起生活。
这是齐邦媛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离开她出生、长大的母亲河——巨流河。去南京的路上,看着沿途怪石嶙峋的山,妈妈告诉她,这些山叫“鬼哭狼嚎山”。这是齐邦源对家乡最后的记忆。
(铁岭老照片)
2. 四处旅行并遇见你一生的挚爱
1937年,齐邦元到达南京后,就读于鼓楼小学。那时,她的父亲齐世英已经是中央的要员,有警卫和专车进出。但他对齐邦媛的要求非常严格,绝不允许她利用身份享受特权。
1934年,齐士英在北平创办一所学校,名为“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专门招收大批外地流亡学生。后来学校迁往南京。善良的母亲非常同情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经常在家准备饭菜给他们吃。
(齐邦元)
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孩子的身世尤为悲惨。其父曾任伪满统治下的沉阳警察局局长。由于他同情革命,他暗中保护了许多革命者。后来,日本人发现了他“通敌抗日”的行为,将他绑起来活活烧死。
这个身世坎坷的孩子名叫张大飞。齐邦媛经常听他讲自己的故事,对他多了几分同情和喜爱。课余时间,这些学生经常相约去爬山。齐邦元走路缓慢,常常脱离大群,落在后面。
(张大飞)
这个时候,张大飞总会在山口默默地等她,然后牵着她的手一起下山。因为寒冷和恐惧,齐邦源心有余悸地轻声哭泣,张大飞则体贴地脱下棉衣披在她身上。许多年后,齐邦元都无法忘记这一幕。她说:“我会永远记得他眼里的温暖。”
七七事变后,中山中学被迫撤离南京,齐邦元及其家人第二批撤离。最后定居汉口。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妹妹出生不久就去世了,母亲也卧病在床,生命垂危。这一系列的打击让齐邦元难以承受,随之而来的是痛苦的分离。
(齐邦元)
前来探望的张大飞告诉他,自己已经报考了军校,即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他给了齐邦源一本《圣经》,然后就离开了。
随后,齐邦元一家也离开了汉口,来到了长沙。 1938年广州沦陷后,他们逃往桂林。经过一番漂泊,他们终于在重庆找到了短暂的平静。
此后六年,齐邦远与张大飞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这些文字成为她重要的精神支柱。
(张大飞和他的遗物)
3.返回大陆寻找爱人的踪迹
1943年4月的一天,张大飞穿着军大衣奇迹般地出现在齐邦源的学校。由于部队在重庆转机,他只有几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张大飞短暂会面后离开。这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由于成绩优异,齐邦媛转学到了外语系。 1945年,在文庙广场,她看到一则美军轰炸东京的新闻,心里百感交集。不久,齐邦元收到了家里的来信,信中哥哥告诉她,张大飞在五月份的豫南战役中阵亡了。 。
(空军)
和家书一起的还有一大包信件,都是张大飞寄到齐邦元家里的。在他的最后一封信中,他悲伤地对池邦元的弟弟说:“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就死了。”信的最后,他请弟弟向齐邦媛转达自己的感受:“请客气地劝邦媛忘记我,我只希望她一生幸福。”
从此,齐邦元和张大飞天永远分开了。 1947年,由于时局动荡,齐邦元接受了台湾大学的聘书,离开了大陆。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她一直生活在台湾。
1987年两岸探亲政策开放后,齐邦源一直在等待机会,终于在1993年第一次回到大陆。她寻遍了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看望了熟悉的老朋友,但她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
(齐邦元)
直到1999年,她再次回到家乡,参加南开的同学聚会,才终于知道了张大飞的坟墓在哪里。聚会结束后,她不顾疲惫和身体不适,独自前往埋葬爱人的紫金山航空烈士陵园。
齐邦远在祭奠张大飞后,在《大河》中写道:“五月的阳光照在我七十五岁的人身上,无限温暖。”
都说命运捉弄人。面对时代的巨浪,人的生命和情感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但齐邦元和张大飞的故事就像一棵坚韧的野草,在历史的洪流中顽强地生长。即使死亡也无法抹去他们爱情的印记。
(南京航空烈士陵园齐邦源)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