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柳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清明节即将来临。清明节作为祭祖、缅怀往事的传统文化节日,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表达了人们尊崇祖先、继往开来的道德情操。古人“死如生”的丧葬观念深刻影响了过去的丧葬习俗。西汉初期出现的墓葬壁画曾是墓葬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新疆吐鲁番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保存了大量的墓葬壁画。其中,1964年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魏晋纸本《墓主一生图》曾被誉为我国最早的纸质绘画,现藏于新疆博物馆。
《墓主生活图》(资料图)
这幅《墓主生平图》长106.5厘米,宽47厘米。现在是手机上的九方格拼图。整个画面由六幅大小相等的小画组成。画中内容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始终如一,像漫画一样反映了墓主丰富的生活场景。
把这张图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三幅画基本都是室外场景。右上角的树下是一块田野,线条清晰。犁、耙、叉子等农具放置在田边。中间那棵枝繁叶茂的树上栖息着一只凤凰鸟。它的翅膀下是一片黑色的墓地。树枝向左摇曳,似乎与左边的画连在一起。树下有一座凸起的圆形坟墓。两端的树枝分别指向两组北斗七星,但七颗星的手柄位置不同。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最初是由北斗七星柄的旋转方向决定的。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向。因此,成为古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正所谓“斗柄向东,处处春;斗柄向西”。 ,如果斗柄指向西,就是秋天;如果斗柄指向北,就是冬天。”图中两组七星斗柄分南、西两个方向。可以粗略判断图中所画的两个季节分别是夏季和秋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左上角和右上角都有一个圆形图案。左边的圆圈里有一只蟾蜍,右边的圆圈里有一只鸟。出自《淮南子·修心》,“日有鸦,月有鸦”。从《蟾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圆圈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可以看到,上部的室外场景是日月星辰变幻下的地球。
下半部分的三幅画着重描写了墓主的日常生活。坐在中间的人,应该就是墓主了。他头戴高冠,身穿长袍,手拿扇子乘凉,与描绘夏天的北斗七星相对应。右侧依次绘有弧形盖、剖面、指挥部、建筑。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阿迪力·阿不力孜认为,按照金制度,墓主人可能是国家级军政领导人。 “从很多细节来看,他的地位不低,尤其是他身边不仅有高级仪仗队,而且帐篷上布满了流苏,还有象征权力、指挥军队的绳结。”
墓主身旁站着一位身穿红衣、盘发髻、双手捧成的女子。她的脸上装饰着鲜花,头发梳成独特的发髻。阿迪力·阿不力孜认为,这是魏晋时期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一种“挑馍”。可见,当时生活在西域的女性深受中原服饰、发饰、化妆文化的影响。左下图上有一棵小树与上面的树相连,一匹装饰华丽的马,后面站着一个穿着短衫的马夫,手里拿着马鞭,仿佛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侍候主人。右下图为厨房,里面摆满了石臼、磨石、精美的炊具、精美的双耳酒坛、马鞍形烤炉等厨房用具。烤箱里生着火,厨师正在做饭。 。由此可见,墓主人的生活十分富裕。
《荀子·礼论》云:“丧礼以生来装饰死者,象以活送死。死如生,死如存”。这幅画的笔触稚嫩可爱,看上去就像是孩子的涂鸦。画得漫不经心、随性,但寥寥几笔,却呈现出一幅从天文地理到世俗生活的广阔画卷。许多细节信息丰富,涉及墓主的精神信仰、服饰、礼仪、生活方式等。从各个方面向人们揭示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交流。它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世界的认识,是中国墓葬壁画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