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已批复《大宝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修缮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北京市2022年重点项目,已纳入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该项目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乡。遗产保护工作已于2022年9月启动,博物馆重建工程计划于2022年完成,年底开工建设,2024年竣工投入使用。
此次改造,将是大宝台西汉墓博物馆的一次优雅“升级”。还将把博物馆改建成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更好地展示汉代历史文化符号。
新建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介绍说,位于北京城南的大宝台西汉墓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座采用“皇长体凑”葬制的西汉诸侯王墓葬。是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最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入选2021年“百年考古百大新发现”之一。大宝台西汉墓遗址于1974年发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馆于1983年对外开放,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此次将在原址拆除重建。 “目前,老博物馆的拆除工作正在进行中。”
近年来,北京积极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和博物馆城市建设。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宝台西汉墓遗址保护,推进重建大宝台博物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其中地上3480平方米,地下4120平方米。
建筑设计尊重原有遗址和地貌
杨志国介绍,大宝台西汉墓遗址内有两座中国西汉晚期大型木棺墓,经鉴定为广阳王刘健夫妇墓。其中一号墓是一座保存完好、结构清晰的“黄肠提凑”墓。
“黄肠体凑”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其使用者主要是皇帝及其妻妾。其“用柏木制成,棺外有黄芯,故名皇昌。木皆朝内,故名提厝”。
“为了更好地展示汉代墓葬文化,本次修缮在设计风格、结构规划、立面建设上凸显了汉代古朴、大方的文化内涵。”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筑造型灵感来自于汉代墓葬。造型采用倒斗形,四面斜坡,夯土立面材质,凸显了汉代古朴、自由的文化内涵,呈现了汉代“高等级墓葬制度”。黄肠体凑》。
建筑设计尊重原有遗址和地貌,遵循“整体保护”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室内展厅展示一号墓,室外地面再现二号墓,利用硬质铺地等材料再现墓室形状。设有金代水井,外院形成景观空间,土丘通过绿色步道融入人流。主入口隔断墙的立面肌理是从“黄肠提琴”的形式中提炼出来的。正面横向纹理为“黄肠提姑”的延伸面,侧面为“黄肠提姑”的截断面,从而巧妙地运用了皇肠提集体墓葬制度的文化特征。
杨志国介绍,重建过程中博物馆对遗址的保护也将更加完善。比如在环境控制方面,陵墓内的车马坑都会进行防潮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采用了绿色建筑材料、装配式结构、节水器具和节能电气系统,结合自然采光、通风等适当的技术策略,实现绿色、低碳、节能和环境保护。
完成后,您将可以在博物馆里“旅行”
根据重建方案,该项目以发挥文物价值为重点,补充和完善文物保护、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用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解读、传播和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服务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和科普教育。
“新建的博物馆将利用AR技术、三维数字扫描技术等先进技术,对大宝台西汉墓本身以及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解读,让观众了解大宝台汉墓” “可以更好地了解古墓本身的文物和价值。”杨志国说,届时,观众可以通过博物馆官方的AR智能场景提前“穿越”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游客可以通过上传现场照片了解相关墓主人的埋葬过程、墓内的原始场景以及相关出土文物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杨志国还提到,大宝台西汉墓博物馆一直是社会教育活动和科普教育活动的基地。新装修的博物馆也将延续这一功能,普及汉代文化。游客可以体验抛壶、写竹简、汉服活动、模拟考古等。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宝台西汉墓葬遗址保护及博物馆修缮工程对于推动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具有“地花”积极作用。项目建设是落实相关规划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加强珍贵文物保护,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博物馆城建设。文/记者 吴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