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图片)
16岁考入中国建筑学院,成为著名古代建筑师梁思成的亲传弟子; 27岁,他成为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每天骑着毛驴勘察修缮长城遗址。七十多岁的他依然“天上飞半年”,不断参加各地古建筑、文物专业聚会,全身心投入到文化保护事业中。
他就是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被誉为“长城第一人”的罗哲文。 5月14日23时52分,88岁的罗哲文因救治无效在北京去世,只留下骑毛驴丈量长城的感人身影。国家文物局昨日发布讣告称,遗骸告别仪式将于5月20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师从梁思成,被封为“哲文”
1940年,四川宜宾16岁的罗哲文考入当时我国唯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建筑学会,师从梁思成。
据罗哲文后来回忆,当时他并不了解建设社的具体工作。他只是看到考试题目有写作、绘画等,就觉得报考很感兴趣,并成为众多考生中唯一被录取的人。 WHO。正是这次偶然的录取,让罗哲文有幸成为梁思成的弟子,并由此与古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哲文曾回忆,梁先生对他寄予厚望。他会耐心地教他削铅笔、擦橡皮等经验,让他从一开始就接受最规范的训练。就连“罗哲文”这个名字也是罗哲文先生起的,罗哲文原名罗子夫,经常被人调侃为罗斯福,所以梁先生就把名字改成了“哲文”。
罗哲文在梁思成门下学习期间,还协助老师完成了从炮火中拯救一座日本古建筑的壮举。 1944年夏天,罗哲文跟随梁思成来到重庆。梁先生用铅笔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标注了盟军轰炸敌占区时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并特别提到了日本京都和奈良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受保护。罗哲文用绘画墨水清晰地描述了铅笔绘制的地点,并将地图及时交给美军,从而保护了京都和奈良的20多座国宝级古建筑。战后,梁思成也被誉为“日本古都的恩人”。
■骑毛驴上长城被誉为“长城第一人”
1950年底,27岁的罗哲文调到文化部文物局,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出开发长城并向国内外开放。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交给罗哲文修复长城的任务。修长城的第一站是八达岭。
罗哲文曾回忆,为了方便检查,他和同事住在简陋的店铺里,每天骑着毛驴去八达岭。经过多次现场勘察,他拿出八达岭长城维修方案,请梁思成批准。梁思成给了他三点建议:按原样修复;保护古老意义,避免现代化;绿化它,但不要在长城旁边种植高大的树木,否则不利于保护长城,影响观赏效果。
修复古建筑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使用原材料进行修复,这在修复长城时尤为困难。罗哲文和施工人员只得去山沟里把掉落的砖块一一收集起来,并把砖块从沙子里挖出来。
1953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工程竣工,当年国庆向公众开放。随后,罗哲文又参与了山海关、嘉峪关等段长城的维护。
1985年,罗哲文、郑晓燮、单世元起草文本并参与申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长城成为受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多年为长城工作的罗哲文因此被誉为“长城第一人”。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辉介绍,本月初,长城学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专门召开了“长城长城研究研讨会”。罗哲文先生与长城保护六十周年”。当时罗先生已经搬进来了。尽管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他还是派人发来信息:“希望你们继续做好长城的保护工作。”
■自古至今仍在为文化保护奔走
从业70多年,罗哲文从未休息过。
2003年6月23日,他率领文化考察团西出玉门关,沿着丝绸之路近一个月的时间,寻找汉长城遗址、汉长城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物。楼兰古国遗址。并越过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这个消息轰动一时。
此外,“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最早是由罗哲文和一些老政协委员发起的。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曾撰文表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除了国家的繁荣、政治的领导和人民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批有能力、有志之士的激励。胡本报、罗哲文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七十年来,他为中国文物保护服务的初心没有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坚强。可以说,七十年坚定不移的决心,七十年巧妙的思考和实践,就像文博园里的园丁一样,呵护着园中的春色。
■文/本报记者 范江云
朋友的回忆
生活简单、有求必应的“罗公”
著名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与罗哲文交往二十多年,尊称罗哲文为“罗公”。
3月23日是贾文忠见到罗先生的最后一天。他回忆说,罗先生近年来身体状况不佳。上次见到罗先生时,他刚刚出院,精神状况良好。他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和他的新书题写了匾额和题词。
在贾文忠眼中,个子不高、生活简朴的罗工一直是一个“有求必应”的热心人。回想20多年前,贾文忠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就经常得到罗老师的热情指导和鼓励。在他找工作时,罗先生还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因此,热心的罗哲文不仅得到了后辈们的尊称“罗公”,还常常被同龄人称为“小罗”。
罗哲文对传统技艺非常感兴趣。贾文忠说,罗工一直叮嘱他要继承父辈传下来的文物修复技艺和全面推广技艺,申请世界遗产。同时,他还建议他出版一本《哲学家实录》。 “在罗工看来,只有有传统技艺、有文化、有思想、有手艺的工匠,才能成为有哲学的工匠,应该为这个群体写书、写传记。”
贾文忠说,罗工原本打算明年举办自己的90岁生日,他甚至还想好了给客人送什么礼物:请贾文忠向每位客人传授一幅《百年人生图》。拓片的图纸都设计好了,不想让自己的丈夫突然飞回西天,成了贾文仲的一大遗憾。
谈起生活中的罗哲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浩形容他“极其朴素”。他说罗哲文生活很简朴,总是穿着中山装。春天和秋天就只穿摄影背心。使用的相机也不是最好的。
张廷浩说,罗工家里堆满了书,就像书山、书海,甚至让人无处落脚。即便如此,罗先生也从未提过“换更大的房子”之类的要求。罗工有时候喜欢喝点酒,最喜欢吃花生,既简单又简单。
■供图/贾树
■提供的线索/Mr.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