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墓葬制度的发展,二是关于墓葬制度的等级制度。
前者可以通过墓葬的建筑形式来讨论社会对来世的观念,而后者则表明墓葬可以反映基于社会阶层的丧葬仪式。
曾子曾说过:“谨慎追求未来,民德就会强”。这句话既是他个人的期盼,也体现了丧葬礼仪在当时社会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上对丧葬的重视至少可以从商王陵墓的存在中看出。春秋时期,大型墓葬和丧葬制度的出现,可以象征当时社会人们对丧葬的重视。
战国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关于薄葬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恰恰表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不意味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墓葬都是丰富的墓葬。相反,即使普通人无法进行厚葬,但他们仍然有一个厚葬的愿望。这就解释了普通墓葬中自战国以来高官使用的陶器作为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墓葬研究的意义] [汉代墓葬结构] [竖穴墓、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及识别方法] [竖穴木棺墓] [砖室墓的形制与起源] [汉代的社会文化基础]结构转型]
竖坑墓、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及识别方法
在整个汉帝国或者汉文化圈内,墓葬形式大致可分为主流和支系两类。主流墓葬样式是直坑木棺墓、土洞墓以及从先秦发展而来的横坑砖室墓。是汉代墓葬的常见样式。
就支流而言,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的贝壳墓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式,因此针对性强,大众化程度较低。因此,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汉代墓葬的基本结构,下面我们选取竖腔木棺墓和砖室墓这两种主流墓葬形式进行详细介绍。
[墓葬研究的意义] [汉代墓葬结构] [竖穴墓、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及识别方法] [竖穴木棺墓] [砖室墓的形制与起源] [汉代的社会文化基础]结构转型]
木棺墓
汉代竖孔木棺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棺墓相同,即从地面垂直向下挖一个长方形土孔,作为墓室,放置棺材。棺材。
棺室的结构一般为长方箱形,棺板之间主要采用凹槽和榫卯连接。棺材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大小的空间,用于放置棺材和随葬品。
棺材的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也有头部较宽的例子。至于近代常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罕见。棺板用榫卯或棺钉连接在一起。
棺室外面有各种填充物。大多是用白色石膏泥和木炭制成的,以防止潮湿。部分墓葬底部设有排水设施。为了方便挖掘墓室,墓坑口通常呈斗形。此外,在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墓道是最常见的墓葬布置方式之一。它们可能是为了施工方便而设置的,与墓主人的地位没有绝对的关系。
[墓葬研究的意义] [汉代墓葬结构] [竖穴墓、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及识别方法] [竖穴木棺墓] [砖室墓的形制与起源] [汉代的社会文化基础]结构转型]
砖室墓的形制及起源
典型的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竖坑,在竖坑底部开一个横孔,然后在横孔内砌块木块,并在里面安放棺材。有的砖室墓有倾斜的墓道,有的砖室墓建在竖穴底部,无横穴。由于砖砌方法的不同,砖室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葬形式并不是在西汉中期突然出现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山西、陕西地区土洞墓的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状实际上与砖室墓的水平洞穴的概念相似。即从地面向下挖一条垂直隧道。到达底部后,在侧面水平挖出一个洞穴。最初是作为放置随葬品的龛位。 ,后来逐渐扩建成为放置棺材的墓室。但到了战国时期,洞窟又宽又浅,后来又转变为又深又长的洞窟。
此外,战国后期,河南还出现了一种竖腔的空心砖棺墓。此类墓葬的结构与竖穴木棺墓基本相同,只是将木棺换为大块长方形空心砖砌成的棺室,木棺仍置于砖内。棺材。从此类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来看,墓主的地位不可能太高,可能是一个低级官员或学者。
[墓葬研究的意义] [汉代墓葬结构] [竖穴墓、砖室墓的基本结构及识别方法] [竖穴木棺墓] [砖室墓的形制与起源] [汉代的社会文化基础]结构转型]
结构变迁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是我国古代丧葬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木棺竖穴土坑墓,一直是此后墓葬的主流,到了汉代,转变为砖室墓。如果我们认为,一个汉族人对待死者的方式基本上是基于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种习俗也反映了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和宗教观点,因此这种习俗的变化也代表了人们的观念。某些信念的改变。思想以及其他社会和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化。
关于砖墓的出现,我们可以讨论砖棺材比木棺材更耐用的事实。使用砖砌坟墓是否是出于让坟墓永垂不朽的希望?但为什么这种希望是从中下层开始的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该地区缺乏木材,所以经济能力较差的人就用砖代替。
不管事实是否如此,至少从墓葬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汉代砖室墓很可能是竖孔砖棺墓迁至洞室墓的砖棺。例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早期至早期墓葬中,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最早的是竖坑土坑,其次是竖坑空心砖棺墓。其次是土洞墓,然后是土坑。空心砖棺墓又称横孔砖室墓,其末端有狭窄的土孔,这证明墓葬形式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传承和脉络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