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闸遗址位于江苏省扬州头桥镇长江之滨,是淮河入江口的标志性文物古迹。这里矗立着淮河口纪念碑。
(相关资料图)
近日,随着“2023爱心中国·淮河流域系列寻访活动”探访淮河入海口,这场从河南桐柏山淮河源头出发、历时三个多月的寻访活动终于来了顺利结束。
《尔雅·诗水》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水,四水发源入海”。秦岭的淮河将大地分为南北。淮河发源于中原,浩浩荡荡。它在江苏吸收支流和支流。它从洪泽湖流经苏北灌溉渠,然后流入大海。然后从扬州流入河流,最后汇入大海。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国南北文化和经济的命脉,其流域自古以来孕育了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它还保留了大量的古城和文物古迹。其中中下游包括明帝陵、明都城遗址、浮山堰等。
淮河水系图
淮河源头桐柏山“淮河流域系列勘探活动”
千里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古称淮河。与长江、黄河、吉水河并称“四河”。千里淮河蜿蜒千里,蜿蜒东流,滋养了一片土地,孕育了无数人文艺术。奇迹般的是,许多文化遗产至今仍被保存下来。
“2023爱我中华·淮河流域系列寻访活动”由上海万联文化与文汇报、淮河水利委员会、滁州市委宣传部、上海滁州商会等十余家单位联合举办。第一期活动于今年6月举行,走访了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信阳市淮滨县、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淮南市寿县等地区,让搜索者可以体验淮河流域的上中游。古老的文化;参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近距离感受蒙洼蓄洪区淮河人民牺牲家园、保大局的故事。壮举;前往寿县古城、八公山森林公园、淮河边重要古镇正阳关、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安丰塘进行实地考察,并参观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淮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纯朴的民风,可以亲身体验寿县近年来的经济文化成就。
“淮河流域系列搜寻活动”走访淮河流域水利委员会
据活动组织者、文化学者潘大明介绍,第二阶段搜寻活动于8月10日开始,历时四天。考察团走访了安徽省蚌埠市、滁州市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扬州市广陵区淮河中下游地区。考察团首先来到蚌埠市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听取水利专家对淮河流域的宏观介绍、治理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展望。
凤阳淮河花园湖防洪闸
凤阳淮河花园湖防洪闸
凤阳淮河花园湖防洪闸
在凤阳淮河花园湖防洪闸口,搜寻人员与安徽省滁州市人大宣传部、凤阳县委领导、当地文史专家、省委委员等共同参加第二期搜寻活动。凤阳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的启动仪式。该防洪闸近日荣获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质量“大禹奖”。以其现代化、优质的工程质量和融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化水利设施,令人印象深刻。印象非常深刻。
说起凤阳的文物,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家乡凤阳,朱元璋留下了他计划建都的中都城遗址。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修建中都。六年后,这座城市“几乎完工”。然而,朱元璋却突然“停中都工作”,以“工费”为由改为南京。为首都。由此,明、忠两国都长期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审视历史,也能反映现实。
这次建筑罢工也让搜寻队成员感慨,“一代皇帝终于认识到在凤阳建立中都的不妥,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毕竟不容易。”
搜寻队成员沿着明朝中都城墙行走。他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废墟。重见天日的白玉石雕和巨型石基静静地躺在潭房坑里,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失落的都城曾经拥有的样子。杰出的。
凤阳博物馆藏有大量明代遗留下来的精美石刻。
凤阳明都城遗址中留下的巨大石基
凤阳明代中都遗址
明都凤阳精美的石雕
凤阳博物馆
凤阳明帝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兄弟、嫂子所建。初建时,占地约2万亩。公元1366年动工,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改名应陵,后改名黄陵。明帝陵主要由皇城、砖城、土城三路组成,有宫殿、房屋、陵墓、石刻千余间。明末以来,由于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殿、宫殿已废弃为废墟,现仅存陵墓和石刻。
凤阳明皇陵石刻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属于同一体制。明皇陵虽然不是皇帝的陵墓,但却是“金碧辉煌、雄伟的宫殿”,有宫殿、行宫、官厅数百间。神道总长257米。现存石像32对,陵墓碑文为朱元璋亲书。石像数量之多、雕刻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凤阳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所在地。 1978年,十八位农民冒着巨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盖上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革命的序幕。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岗村先后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幸福村、中国乡村红色遗产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旅游名村等称号。
“小岗村还见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也是真正的淮河精神。”搜寻组顾问、安徽省滁州市委原副秘书长蒋正兴说。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在安徽省明光市,勘探队队员不仅看到了1500多年前古人控制淮河留下的遗迹,还亲历了1950年代初期控制淮河的16万大军,挖掘新建河道,利用两岸积水。土里种了银杏树、柳树、桃树。如今,银杏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绿色的树荫反映了当年治淮的生动雕塑。供农民休闲的石桌、石凳合理摆放,形成了美丽的乡村建设。典型。
明光市淮上银杏古道
明光市淮河浮山堰遗址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在淮河上修建的一座拦河坝。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对抗设施,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据史料记载,梁天监十一年(514年),梁武帝在淮河上修建了长达4.5公里的浮山堰,以抵御北魏的入侵,排泄寿阳。浮山堰遗址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战争和军事设施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摩崖石刻。
浮山是淮河下游唯一的山峰。登上浮山之巅,可以看到淮河和一望无际的平原,天地都变得清朗起来。
浮山岩位于安徽省明光市
浮山堰石刻
搜查队在三和门
三河闸位于淮河洪泽湖入海口的控制闸门,是我国治理淮河的重要成果。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中国设计、建设的大型工程。该工程于1952年10月1日开工,仅用10个月就竣工。截至2007年,已泄洪超过1万亿立方米,为保障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安全和2000万多人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距此30至40公里的二河门,建于1958年6月,是洪泽湖分淮入邑、淮河入海通道的主入口闸门。也是淮河北引工程的源头工程,兼有引益淮水的任务。
800多年前,黄河攻占淮河,使淮河失去了独立的入海通道。河流两岸遭受洪水和干旱。新中国成立以来,“进一步扩淮河下游出海口,修筑入海通道”成为整治淮河的关键举措。 70年来,淮河流域从过去洪水频发的“水囊”,转变为“粮仓”。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三河门还保存了大量与明清治水有关的文物,如明代铁牛、石刻字画等。
1953年,淮河三河草坝开工建设。
1953年淮河三河闸竣工
三和门现貌
三和门保存的明代铁牛
天长市位于淮河下游,北临淮河,南临长江。天长市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是高邮湖畔的一座古城。位于安徽省东部,毗邻江苏扬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有文献记载。春秋时置北凉县,唐初置天长县。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当地私营经济发达,经济高度外向型。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工业生产基地。
天长古城墙崇本门建有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介绍了天长的历史和古城墙的前世今生。据《天长县志》记载,天长县原有城门四座。它们建于明清时期。东称启文门,西称崇本门,南称长春门,北称永福门。
安徽省天长古城墙崇本门
天长博物馆展出的“天长汉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令人印象深刻。陈列馆、玉器馆、铁木器馆和陶铜漆器馆展示了天长市汉代考古发掘成果。通过数百件藏品及其他辅助展示手段揭示天长市汉代历史和文明。
天长博物馆藏汉代玉器
天长市博物馆
天长市文化中心远景
搜寻队参观天长市博物馆
此次寻书活动策划人之一、万联文化负责人潘大明向天长市图书馆捐赠了价值近3万元的优秀图书。其中就有万联文化历年出版的《中外文明同时》和《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中国木拱桥建筑艺术》,以及万联文化策划、设计、布局,新出版的《帝都湮没》《张乃器长记》《七君子》 《长河秋歌》、《我的曾祖父陶行知》、《陶行知》、《行知语录》等书籍。
搜寻小组向天长市图书馆捐赠图书
搜寻小组成员、学者潘大明(右)向天长市图书馆捐赠图书
此次搜寻的最后一站是位于长江、夹江、太平河交汇处的三江营。这里是淮河入海口。河面宽阔,水流湍急。这里不仅是淮河入河的核心区,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东边长江滔滔不绝,西边淮河滔滔蜿蜒而下。淮河入江纪念碑巍然耸立,百年刘公门矗立在那里。
淮河入河之处
淮水纪念碑位于扬州头桥河畔。
整个搜寻活动中,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搜寻人员在与当地水利专家、文史专家、文物研究人员、企业界人士的交流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发掘、保护,发展淮河文化。
淮河入江碑下,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瞻今回首,不忘历史。一百年的苦难还历历在目。”虽然已经治理好了,但还没有永远,这也是对大家的一个警告,治理这条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次参与农村调查的搜寻队顾问蒋正兴感慨万千。他说:“淮河流域是老庄文化的发祥地,代表着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由和自由。这里诞生了抗秦抗元的英雄,这不是偶然。这不是偶然。”小岗村诞生于这里,由于历史原因,洪水频发,这里的人们有着克服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和勇气,以及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这次访问可以说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历史反映了现实,历史留下了太多的东西可以作为现在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