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古老的封建王朝制度彻底成为历史。其中,守墓人的“职业”制度已不复存在。
然而,总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依然沿袭着上一代人的传统,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秦国安被称为最后的皇陵守护者。他所守护的唐崖土司城遗址,就是清朝的皇陵。然而清朝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他为何还坚持着?他的工资一年只有1200元。谁来付给他这笔钱?
秦国安出生于湖北省咸丰县。自元末以来,其祖先世代守护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墓葬。据说传承已经传给了秦国安,他已经是第23代守护者了。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土地资源紧缺,国家大力发展公共墓地的举措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大多数人对于守墓人这个职业并不感到意外。
然而,守墓人对于今天来说并不新鲜。这样的职业早在古代就有了,而且这个职业往往是终身聘任制。在中国封建王朝,并不是每个人死后都能得到守墓人的待遇。往往只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看守坟墓。
自古以来,帝王都非常看重自己的皇室身份和面子,所以为了皇室的威严,他们会选择单独的地点建造皇家陵墓,而且往往会提前修建。
由于王室埋藏着大量的金银珠宝等无价之宝,因此也会吸引一些盗墓贼,从而享受不劳而获的生活。
因此,皇家陵墓中都会有相应的皇家守墓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些盗墓贼的盗墓行为。
皇家守墓人和普通贵族的守墓人有很大不同。普通贵族的守墓人,无论是地位、俸禄、名誉,都远远不如皇家守墓人。
守墓人的命运
如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认为守墓人是一个卑微的职业。但在过去,守墓人都是神秘的,而且大多地位崇高。
一个普通的守墓人可能只是一个人,但皇家陵园的守墓人往往是一个村庄或一个家庭。
皇陵守护者一旦选定,通常会在皇陵所在地度过余生,其子孙将承担世世代代守护陵墓的责任。他们的收入来源也主要依靠王室提供的丰厚薪水。
大多数皇家陵墓都会建在山中僻静的地方,所以皇家守墓人基本上都会隐姓埋名,余生都被困在这个地方。
皇陵的守护者大多是皇室的远亲。有些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生存,自愿奉献一生守护皇陵。
由于皇陵的守墓人不仅要维护皇陵的安全,还要经常举行祭祀等仪式,所以在皇陵周围都会为守墓人建造住宅,以方便他们的工作。
这些人基本上代表了当地的皇权。他们不仅拥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且还领取丰厚的俸禄。可以说,他们衣食无忧。
古代帝王常常将陵墓的位置与国家的国运联系起来。清朝时期,也不可避免地修建了皇帝陵墓,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规定。
在清代,守墓人甚至享受作为皇室后裔的优待。当时的制度规定,皇家陵墓建成后,只有满族上三旗八旗的子弟才能为皇室看守陵墓。朝廷根据他们的职务和官级,每月给他们相应的俸禄。
当时清朝给予他们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报酬,还给守墓人安排了单独的房屋居住,守墓的工作也比较悠闲,所以他们会忠于职守。 。
从地位上看,守墓人的社会地位还是可以拥有皇室的威望的。在清代,守墓人的官职高达三品。
守墓人除了看守盗墓者和举行祭祀活动外,还负责打理墓地的内部事务和礼仪,包括进行一些维护工作。每个守墓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被选为守陵的八旗弟子中,有的被罚去陵园看守陵墓,有的则是皇室成员,直接派到陵园担任守陵大臣。
当时在土司城修建的清代皇家陵墓,占地70万多平方米。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衣食无忧终于成为土司城遗址守墓人的梦想,他们的俸禄被朝廷直接勒令减半。
没有了朝廷丰厚的俸禄,土司城守墓人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即便如此,这里的守墓人依然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地守护着这大片土地。
后来,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些守墓人的生计就全靠中华民国政府发放的工资了。
然而工资却常常不能按时发放,守墓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到了1924年,中华民国政府开始划拨土地,让这些守墓人以务农为生。
有些人无法适应农场的生活,所以选择离开这里,寻找出路。
但也有一些人留在这里,靠自己的双手谋生,从此成为了当地普通的农民。
2000年以后,许多清朝皇家陵墓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过去的守墓人也抓住机会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民俗风情,并获得相应的奖励。唐雅土司城遗址也是其中之一。
唐雅土司城遗址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唐崖镇,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聚居地。这些大街小巷,也使这里成为土家族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着近四百年的辉煌历史。
鼎盛时期,土司城甚至有三十多个院落,多条巷弄。自元末以来,这里一直由穆氏家族统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城内的大部分建筑都消失了。仅存一小部分,但大部分已倒塌。
庆幸的是,得益于秦家后人的精心保护,土司城的王陵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透过这些建筑,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片土地的繁华。
土司城遗址内文物古迹较多。 2006年,土司城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认为是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土司遗址。国家每年还将向秦国安发放1200元的工资。
据秦国安回忆,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久的时间,封建王朝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仍然有不少学者来到这里,试图揭开这段过去的历史,了解那个时期的繁华。
秦国安说,他家里曾经有一本家谱,但被“借”了,说是“借”了,但至今还没有归还。
然而,谭国安却不愿意看到象征着家族过去的辉煌被毁掉。他依然在岗位上努力工作,照顾墓园里的花草树木,清理杂草。
正是由于他们的尽职尽责,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精致的土司文化。不仅室内装饰引人注目,其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审美艺术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大瑰宝。
正是由于古代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和历代土司守墓人的精心保护,土司城遗址才得以完好保存,因此对于研究这段历史、研究土司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守墓文化。
因此,在国家层面,肯定会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开始准备申请世界遗产。
秦国安的家距离废墟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当这个国家准备申请世界遗产的时候,其他国家却在准备迁出。只剩下几栋老房子了,秦国安的家也在其中。
成功申请世界遗产
以往,秦国安除了国家给予的1200元年薪外,还会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想要参观陵墓,就必须象征性地给秦国安几块钱,作为清理皇陵的手段。辛苦费。
2015年,土司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得到进一步保护。这也意味着秦国安已经没有资格继续守护陵墓皇家陵墓了,他成为了最后一位皇家守墓人。
从此,秦国安举家迁往镇上。与此同时,他也不再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他和妻子只能靠打工维持生计。
秦国安的女儿已经结婚生子了,而儿子却从小跟在父亲身边。毫不奇怪,这也将是他一生的事业。然而,随着土司城遗址申遗成功,他的儿子也将面临失业的困境。
曾经的家族遗产现在已经成为过去。但对于咪咪国华及其家人来说,这不仅是家族的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也是他们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他们对这份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文物保护局也表示,将根据陵墓在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给予他们再就业的机会,并在未来提供更合适的工作。尽力让他们有可能回到这里。
昔日的繁华与辉煌早已随着时间的浪潮不复存在,但这份坚持却始终深深地刻在咪咪国华及其家人的心中。
曾经默默无闻地坚守岗位的他们,如今因民族遗产的成功运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也感动了中国人民的心。
很多人觉得,在现代社会,如果继续沿袭上一代的守墓制度,无疑会浪费生命。然而我们不是皇陵的守墓人,也没有像他一样经历过家族的兴衰。我们无法理解从出生起就注定要在这里度过一生的感觉,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或许在谭国华的心里,他依然会默默守护这份荣誉,铭记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