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莫永福
莫永福
关于作者:
莫永福首席记者;中央电视台4套特邀嘉宾;辽视嘉宾;辽宁省作家;辽宁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辽宁省人才专家库成员;本溪市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
出版专着:
《重开历史之门》(本溪市政府成果一等奖)《这片云是我们的天空》(本溪市政府成果一等奖)《用“第三只眼”看健康》《风云平山》 ”
多年来在《人民政协》、《纵横》杂志、《读者》、《鸭绿江》、《辽宁日报》、《辽沉晚报》、《沉阳》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文章日报》、《辽海散文》等。在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已出版历史散文100万字以上。
在本溪有这样一个革命家庭: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曾在枣园接见他们一家,盛赞他们一家的爱国热情和忠诚;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家为革命牺牲亲人共6人;
——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数百人受了28年的冤屈。 1979年,胡耀邦指示“迅速审查平反”后;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文称其为“不愧为忠勇之家、爱国之家、革命之家”的回民家庭。
本文是关于丁铁泽这个革命家庭的第一篇文章。
马本斋的派对介绍人丁铁石
丁铁瑟
” 1996年5月31日,81岁的丁铁泽因病去世,新华社、人民日报相继刊发了这一消息。6月8日,在八宝山举行了告别仪式。随后,由同志们组成的漫长仪式亲友送葬队伍行进至卢沟桥穆斯林公墓,人们悼念著名的穆斯林支队政治工作创始人、副手。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绩勋章的军人,从曾获得过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红星功绩勋章的军人丁铁石身上可见一斑。 61年革命百战百胜,28年受屈辱不公的丁氏家族男女老少,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服务了无数年。从他们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受的挫折和不幸,以及他们为党的事业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来看,任何人都会说:‘这个丁辉大家族不愧是一个忠诚勇敢的家族,一个爱国的家族。一个家庭,一个革命家庭!”
这段话出现在《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中,作者戴璜所写。被戴黄赞誉为“不愧是忠勇之家、爱国之家、革命之家”的回族家族,就是我市的丁铁色家族。
丁家人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欺凌,背井离乡,寻求抗日之路。
丁铁瑟
1915年12月26日,本溪后湖回族丁文发生下了第三个儿子。
当时,这个地方叫本溪县三区大宝村,老丁家很富裕。现在的三中楼下一处很平坦的地方,住着一个20到30人的大家庭。
人们都说回族善于经商。丁文发经营着一家硫酸厂,是名门望族。
丁文发有四个儿子,长子丁喜业,次子丁喜山。第三个儿子于1915年12月26日出生,名叫丁无名,小儿子名叫丁无杰。
原本幸福安宁的一家人的生活,因日军对本溪的渗透而改变。
1905年日军进入本溪。
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大仓财阀利用日本的军事胜利获取经济利益。既拥有优质煤炭资源,又拥有低磷铁矿资源的本溪,成为了他们砧上的肥肉。在日本刺刀的保护下,在本溪湖建立了煤铁公司。
本溪因煤、铁资源丰富,在明初成为军事工业中心。
明朝在西湖周围建立了五个炼铁厂。至少有600名士兵在本溪从事军事用铁冶炼工作。国家的军工带动了私营炼铁业的兴起和发展。首先,焦化业始于火连寨地区,吸引了河北、山西等地回族骆驼队长途贩运。此后,一些回族商人放弃了长途贩卖的痛苦,定居在火莲寨。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清朝时期炼铁、炼焦工业得到大规模发展,带动了其他各行各业的繁荣。
西湖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成为热门的上府之所。
当时溪湖两岸商铺林立,商业气息浓厚。中国民族工商业从萌芽到发展的一个缩影。
日本殖民先驱大仓财阀的进入,不仅以民族资本的形式挤压了本溪民族工商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且还通过其示范作用带动了许多日本个体商人来本溪淘金。剩余的工商业生存空间几乎全部丧失。
丁家也不例外。明矾厂生意越来越难经营,大儿子丁西野只好到本溪煤炭公司打工赚钱养家。
1931年“九十八事变”后,这些日子的灾难变得更加严重。丁文发不堪忍受日军的欺凌,带着家人二十多人逃到了北平。
1933年,18岁的丁无名和弟弟丁无杰进入张学良专门为东北流亡学生创办的“东北学院”中学。
异地一家人开始寻找抗日救国之路。
抗日决心坚如磐石,兄弟改名明志。丁铁石抗日英勇无畏,荣获前线党员奖。 23岁当上营指导员,并被派到回民支队任政治部主任。中庸家族有6位亲属为中国革命献身。
回民支队士兵暗杀训练
1935年7月,国民党政府向日本土匪彻底投降,并与他们签订了《和美协定》,出卖了华北五省的大部分主权。日本侵略者不允许北平有任何抗日团体存在。抗日情绪极其强烈的“东北学院”大学部,后来更名为东北大学,大部分迁往西安;中学部更名为东北中学,并迁至河南、湖北交界处的鸡公山。丁无名、丁无戒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表明自己抗日的决心,丁无名更名为丁铁石,丁无桀更名为丁建,这意味着他的抗日决心坚如铁。
从此,无论走到哪里,丁铁泽、丁建兄弟抗日的决心就如他们的名字一样坚强,坚如铁石。
“12月9日”暴风雨袭击了学校所在的鸡公山。兄弟二人和全体同学奔赴街头、下乡,形成了一支抗日救国的生力军。 20岁的丁铁瑟也凭借沉着、勇敢的品质,成为了学校学生会游行示威总纠察队的队长。
1936年夏,丁铁石在学校第一个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区队长。在他的不断努力和影响下,只有800多名学生的东北中学有150多人成为了先锋,其中就包括他上高一年级的四弟丁健。
高中毕业时,丁铁瑟22岁。卢沟桥事变和日本的亡国之心,激发了丁铁石抗日救国的决心和勇气。亲眼目睹东北因国民党不抵抗而沦陷的丁铁石,将抗日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他带领30多名同学前往山西太原参加抗日战争。他们大多加入了东北共产党人刘兰波创办的东北救国会。当年9月,丁铁石经东北救国会推荐,到五台山朱德总司令直接指导的八路军营校学习军事。当年12月,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抗日志愿军第三军师,先后任指导员、副连长。 1938年2月1日,在河北省曲阳县孙家庄与敌人的生死搏斗中,丁铁泽英勇作战,荣获“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奖章。他无需等待期就成为了党员,并立即担任连队政治指导员。何营政治指导员。
1938年11月,曾留在北平回族聚集地牛街的丁家男女老少全部被冀中党组织派出的人员送往冀中抗日根据地。 。
老板丁西野加入回族教育总队,担任政治部民运干事。 1943年5月,丁西野经韩光、丁铁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长子丁锡山到北平负责地下交通。
老四丁健加入冀中回教育总队,被任命为宣传干事。很快,因其出色的组织能力,他被冀中军区任命为扩军工作组组长兼定县、无极、藁城、新乐县新兵第一团团长。
丁锡山的长子丁天真加入回族教育总队宣传队。
丁全山老人的孙子丁双祥(二儿子丁锡政的长子)也于1940年加入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师卫生部,担任卫生兵。
居住在河北唐县杨家庵的丁家也成为根据地的接待站。丁铁石的父亲丁全民、三叔丁全山经常深入敌占区边缘的危险地区,接送重要人员。总之,他们一家人都参加了中共中央晋察冀分部东北工委交办的各项任务。他们随时可能失去理智,但他们都没有犹豫。
从此,丁铁石家族聚集在共产党的旗帜下,成为抗日家族。
从此,革命和牺牲就伴随着这个革命家庭。
1942年6月2日,已改名为回民支队的回民训练总队在河北省阜城县高庄被敌人包围。丁锡山的长子丁天真在跟随部队突围时壮烈牺牲。当时他只有十五岁。
1943年秋反扫荡中,丁全山老人的孙子丁双祥(二儿子丁喜正的长子)身中数弹,被敌机枪扫射身亡。
1943年秋反扫荡中,丁铁石的三叔丁全山在日寇的拷问下,追问谁是共产党、谁是村干部,还是死了。
1944年1月,为了保护丁家,晋察冀局领导和东北工委负责人程子华、刘韧、韩光等人决定将丁家送往延安。 。途中,一家人被日本装甲巡逻车的一阵机枪扫射分开。三天三夜后,当他们再次聚集时,两个不满一岁的男孩——丁喜业的孩子丁天生和丁喜山的老二丁天德,因背包被挤得严严实实,冻饿而死。 。死。
1946年,回到本溪负责民运工作的二儿子丁锡山在工作中病逝。
五年来,丁铁石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
这是一个革命的家园,一个抗日的家园,一个忠勇的家园。
1938年8月上旬,丁铁石奉晋察冀军区派遣,担任驻河间沙河桥镇回民训练团政治部主任。他的主要任务是训练部队、组建党组织、加强党对这支部队的控制。军队的领导,把这支军队变成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1938年8月丁铁石上任,同年10月介绍马本斋入党。
马本斋
当丁铁色在革命队伍中接受训练,成长为连政治指导员、营指导员时,在河北省安平县活动的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训练队,在冀中军区的指导下,前往河北1938年6月在省县城与马本斋领导的回族训练队合并,组建冀中军区回族训练团。有两个旅,马本斋任大队长,马中三任副大队长,约有六七百人。这支力量主要由回族组成,也包括汉族。其成分主要是贫困农民和小商人、小贩。其次是知青和老战士,还有一些地痞、土匪和小官。除领导机构政治部健全外,各部门、供应、卫生部门均不健全。这支军队名义上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事实上,它只有七八名党员,而且还处于保密状态,所以党的力量还很弱。由于一些老战士、流氓、土匪的影响,军队军阀习气严重。各项纪律松懈,内部团结不够紧密,特别是领导干部之间。有些人不习惯八路军的管理制度,开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改造这支部队,加强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晋察冀军区选派第三师回族干部、指导员丁铁石担任该部政治部主任。
1938年8月上旬丁铁石上任后,他和马本斋在共产党员和政治骨干的支持下,开始稳定和巩固军队。
一是党组织公开,建党公开。政治部先后举办四期青少年培训班,组织青少年学习党的知识,吸纳优秀青年分子进入党组织。与此同时,冀中军区也派出了部分党员干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大队成立了党总支,中队成立了党支部,排有团,班有党员。这些党员,包括中队以上政治干部和大部分军队干部,大部分是回族,是军队的骨干力量。这样,党的力量增强了,军队的骨干稳定了。
曾在东北军担任团长的马本斋对旧军阀感到失望,为了抗日救国而离开旧军队。他在家乡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他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同时,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对丁铁石说:“我在老部队呆了十几年,养成了很多坏习惯,你一定要帮我改过,不要因为我是队长就害怕或不愿意说。” ”。
事实上,丁铁石正在考虑马本斋的入党事宜。丁铁石到回族人民教育总队工作时,领导有指示:部队中的非党员和领导干部,只要表现好,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并能坚决执行,团结、教育他们,使他们不断提高,就可以招收他们入党,并作为一名特殊党员,单独组团过组织生活。丁铁石正在等待一个自然而然到来的机会。
创造这个机会的人就是回族教育总队的回族成员刘世昌。
刘世昌任空军副政委,196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1938年5月、6月,合办“回民干部训练队”和“回民抗日训练队”。刘世昌到兵团政治部工作,后来当上了反强奸科科长、党支部副书记。刘世昌借用了马本斋的两本油印小册子《党的建设》和《党员须知》。马本斋仔细研究后,向刘世昌表达了强烈的入党愿望。刘世昌将此事报告给丁铁石,丁铁石非常高兴。有关情况向上级党委报告,由上级党委讨论决定。丁铁石、刘世昌介绍,马本斋于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相关会议资料显示,马本斋被批准入党当天,他觉得自己是一名党员,高兴得彻夜未眠。他填写的入党申请表上,每一个字都写得工整。志愿书写道:“我决心为回族的解放奋斗到底。回族的彻底解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领导下才能实现。”入党第一宣誓就是唱《国际歌》。马本斋如果不这样做,两天之内就会让杨略给他教训,并将《国际歌》工整地抄进他的日记里。宣誓仪式在政治部的一间小房间里举行,墙上挂着鲜红的党旗。他以严肃、虔诚的态度站在党旗下,举起拳头,向党庄严宣誓:我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丁铁石8月加入回族穆斯林教育团,马本斋10月入党。这是穆斯林支队未来发展壮大及其声望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党组织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马本斋的入党,在回族教育总队引起了强烈震动。大多数人更加坚定了跟随共产党战斗到底的决心。这支部队在丁铁石、马本斋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要求,自觉成长为党的一支坚强武装力量。
在改造军队、稳定军队、建设军队方面,丁铁石还做了三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他与马本斋一起,把回民支队改造成毛泽东称赞的“百战百胜”的队伍
回民支队战士整装待发
首先,回族军团由马本斋率领的一个部队和冯仲三领导的一个部队组成。总司令马本斋与副总司令冯仲三之间产生严重分歧,有人建议冯仲三带队离开。情况。当军队面临分裂时,丁铁石挺身而出,帮助马本斋和冯忠三干活,让冯忠三带着几个人、几把枪去干活,从而避免了回民支队出现大分裂。
二是他在回民支部创造性地开展了阿訇随军工作,对于巩固军队、团结干部战士、鼓舞士气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8年11月,部队进攻都林镇时,部分同志牺牲。汉族烈士买棺材就地安葬,回族烈士则要运到回族村寨,按回族宗教仪式安葬。战场靠近穆斯林村庄,好办。如果距离穆斯林村庄较远怎么办?有回族士兵反映,“我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但死后必须按回族仪式安葬”。针对战士们的反馈意见和回族的风俗习惯,丁铁石、马本斋做出大胆决定,聘请阿訇,并在政治部民运科设立传教处。这一决定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广大指战员的拥护。这些伊玛目像所有战士一样,陪伴军队南北征战。我平时和干部战士一起参加训练、徒步行军。战争期间,他奔赴火线救护伤员、埋葬阵亡将士。他们还经常向干部、战士和当地居民讲解回族的风俗习惯和发展状况,协助部队维护党的民族政策。他们不再是普通的宗教人士,而是为革命献身的爱国人士。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伊斯兰教教义中的爱国精神相结合,为这支力量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件事是建议将回族教育总队更名为回族支队。从此,回民支队的名号便名扬天下。
1939年6月,丁铁石根据一些同志的反馈,觉得回族教育兵团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教育训练单位,于是向军区首长报告更名。经冀中军区批准,更名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丁铁石任政治主任。
回民支队的威名从此在中国抗战史上名噪一时。
回民支队无政委时,丁铁石担任政治部主任。他自觉履行政委职责,为回民支队建立了党组织,建立了一整套政治思想工作制度,有力地促进了部队的发展。
1938年冬的三个月里,发生战斗30余次,死伤日军500余人,津浦铁路受损70余次。马本斋和回族教育团名声大噪。不少回汉同胞响应消息,纷纷参军,队伍迅速扩大到1500人。
1939年1月30日,回民训练团在沙河桥向敌人发起攻击,毙敌30余人。 2月,回民训练团在沧县至河间的公路上伏击敌车辆19辆。同月,回族民教总队在都林至苍县之间伏击敌人车队,击毁两辆汽车。
3月中旬,马本斋率领教导团与120师独立支队配合。他们在蛟河县大油油村一带歼灭土匪头目陈连举、周朝贵领导的土匪武装六路军700余人。他们交出了600多支步枪和200多匹马。
4月23日,第120师与第3纵队部分主力开始了著名的旗辉歼灭战。经过三天三夜激战,歼敌七百余人。
7月,回民支队奉命在定县、无极、藁城、新乡等地开展活动。 8月,进行歼灭无极剑社战斗、大名庄伏击战、南苏村伏击战。十月,攻打无极县。士兵们用大炮、刀剑、长矛、手榴弹等消灭了一群敌人。在反“扫荡”斗争中,回民支队消灭了敌人,展示了军事力量,扩大了影响,锤炼了自己,壮大了自己。这支队伍增至近2000人。
1940年5月,在著名的康庄战役中,回民支队以少量兵力围攻安家村敌据点。但主力部署在康庄地区,还有60余名日伪军从衡水赶来增援。军队全军覆没。此次战斗,缴获大炮1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步枪60支、马匹10余匹。还有大量弹药和2辆汽车被烧毁。打扫战场时,丁铁石和马本斋命令战士们脱掉敌人的衣服。几天后,一支回族支队伪装成日军占领了玉科伪军据点。回民支队因战功突出受到上级表彰,被冀中军区授予“无敌、坚不可摧、不败、不败铁军”称号,受到八路军前方司令部通令表彰。 1940年12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胜利回民支队”。
1942年,丁铁石奉命前往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团以上干部训练班。在此期间,通过弟弟丁坚的介绍,丁铁石结识了从南京投奔延安参加抗战的白钦。三年后,两人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周围都是回民和指挥员。
从此,丁铁瑟的生命之花将在另一个制高点绽放。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