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网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校园利玛窦公墓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4-12-09 20 浏览: 83

北京阜成门外,新建的平安街南侧,北京市委党校的庭院里,有一片碑林,绿树掩映。青砖砌成的小院里,矗立着三块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双龙。中间有一座大理石墓碑,用方砖保护。碑中央刻着“耶稣会士李公之墓”八个大字,右侧小字为:“李利公先生,号西台,大西洋意大利人,曾为真修者”。自幼明万历仁武年,“航海初入中国传教,万历庚子为都,万历庚叔卒,世五十九年,并于”。徽朝四十二年。”左边是内容大致相同的拉丁文,这是“利玛窦墓地”。左右两侧另外两块石碑分别属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分别。

利玛窦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16岁加入耶稣会,1582年来到中国澳门,不久进入广东,定居肇庆。利玛窦与过去许多外国传教士不同。他尊重中国礼仪习俗,学会说汉语、写汉字、读中国经典。同时,他还将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并与许多中国文人、官员交往。交了朋友。

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地球是平的,中国位于地球的中心,外国只是中国周围的小岛。利玛窦绘制了一幅有经纬度、包括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地图——《山海地理位置综合图》,让当时中国文人大开眼界。利玛窦展示了他在官邸制作的一些天文仪器,如日晷、天球、浑天仪、象限仪等,展示了欧洲先进的天文理论。宋元时期,中国的天文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时间历法准确地反映了四时的规律。但到了近300年后的明朝,出现了较大的错误。官方对日食和月食的预测经常据此出错,但利玛窦却能够准确地预测日食和月食,这让周围的中国人感到惊讶。

1589年,利玛窦迁居粤北韶州。 1592年,他离开韶州,进入江西省,沿赣江奔走全省。这期间,他换上了儒服,看上去就像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他原本打算定居伴都南京,但失败了,只得撤退到南昌。在南昌,他广交朋友,并用中文写了《交友论》,介绍了欧洲人的交友之道,在中国士大夫、文人中广为流传。

1598年,利玛窦跟随中国官员北上,首次进入明朝首都北京。当时,中国和日本在朝鲜交战,外国人在京城常常被视为间谍。于是他只好南下,住在南京。几年后,他再次进京进贡。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于1601年1月24日抵达古城北京。万历皇帝非常喜欢他捐赠的西洋自鸣钟,破例允许他定居北京。

利玛窦雕像_利玛窦葬在哪里_利玛窦墓碑

这一时期,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首次介绍了欧几里得几何;他与李之藻合作撰写了《同文算志》,介绍了书面算术等西方数学知识。他带来的西方书籍、绘画、乐器和西方人文社会知识,让中国人民对遥远的欧洲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一些欧洲人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对中国与契丹、北京与“汗八里”的关系感到困惑。利玛窦得出结论,契丹人认为中国北方和北京是“汗八里”,这是正确的结论。他建造了北京第一座教堂——南堂,培养了第一批中国信徒。 1608年,利玛窦意识到自己即将去世,于是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天主教传入中国史》(《利玛窦中国笔记》的中译本),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西方。以及一幅社会生活的全景图。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因积劳成疾在北京去世。

根据明朝法律,外国人不得埋葬在北京附近。但鉴于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不少官员主张为他破例。伟大的学者叶向高在回答某人“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时曾说过,自古来华的外国人中,“有道德知识不如利益吗? 且不论其他,也就是说,翻译的《几何原理》这本书可以低价埋没。”万历皇帝批准了这个提议。 1611年,利玛窦遗体安葬于“腾宫门”

葬于“兰陵园”(现北京市委党校内)。明末清初的文人墨客游览墓地后,吟诵如下诗:

“从绝域旧长安来,城西赐棺。

他呼天自怜,控诉山海。

利玛窦墓碑_利玛窦雕像_利玛窦葬在哪里

若私用礼乐来攻击别人的短处,不要聪明地用无用的东西。

就松梓而言,华夏幅员辽阔,怪骨不教,让它们生活在荒凉的气候里。 ”(明末谭元春)

“大教堂敞开着,天籁之音齐声,钟声敲响,琴声由高到低。

府城门外玫瑰花开,一杯酒斟满酒。 ”(清初尤冬)

后来,继利玛窦之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也被皇帝安葬在腾公柱陵园。这里逐渐成为北京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墓地。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北京周边包括腾公栅栏在内的几处外国人墓地被毁。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出资修复这些外国墓地。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墓碑都竖立在原来的地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作为外国教会财产的滕公石栏墓园被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接管。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北京市委计划在此建立一所党校。经与教会协商,墓地迁至海淀区西北旺。根据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指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墓碑作为文物保留在原地。 1966年8月,红卫兵再次冲进党校,破坏墓地。利玛窦等人的墓碑就地深埋。

利玛窦雕像_利玛窦墓碑_利玛窦葬在哪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许涤新于1978年率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意大利。意大利友好人民表示希望能够修复利玛窦墓。许涤新回国后立即写了报告。这份报告得到了邓小平等最高领导人的认可。于是,1979年,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利玛窦墓碑被重新竖立,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每年都有许多外国学者、教授、游客、官员、使节、宗教人士前来参观瞻仰,其中包括意大利总统斯卡拉等一些欧洲国家的领导人。法罗、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比利时首相让-吕克·德阿纳等

四百年前,利玛窦就搭建了一座连接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经历了历史的几度风风雨雨,他的墓地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外交流的窗口。通过这个小窗口,国际友人可以感受到中国政府尊重历史、尊重科学文化、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感受到当前中国的繁荣昌盛、百折不挠。作为一个与中国人民有着友好关系、历史上做过一些好事的人,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