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去世的耶稣会士都埋葬在利玛窦墓前墓道两侧。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汤若望上书扩建施施兰陵园,获准。康熙五年(1666年)汤若望病逝后,按照生前遗愿安葬于利玛窦墓西侧。汤若望墓道两侧按照中国传统设置了望柱和石像,有石羊、石狮、石人、石马等。
此后,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安葬在利玛窦和汤若望墓前,最终将东西两座墓地连接起来。其中就有著名宫廷画家、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者郎世宁。截至1900年,什什拉公墓有近百座坟墓,其中74座是耶稣会士的坟墓。
1900年6月,义和团进入狮狮栏墓地,毁坏墓碑,挖坟墓,墓地彻底被毁。战后,根据《辛丑条约》第四款,清政府投资一万两白银,重建栅栏墓地。教堂将收集到的遗骸埋葬在墓地北端,竖起坟堆,并建了一个六角形的小亭,上面有圆顶,称为烈士藏骨堂,也称致命亭。墓地散落的众多墓碑中,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徐日升、龙华民、索芝芝等六位西方传教士的墓碑集中竖立,并加灰砖框保护。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栏公墓移交给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一切照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利玛窦等人的墓碑被拆除,但仍得到保护。诸圣堂于1973年被拆除,原址用于修建食堂。外墙上七十七座传教士墓碑散落在庭院各处。此前迁往北部王的数百座坟墓也未能幸免。信徒们被迫亲手击碎墓碑,倒出尸骨。这些石头被农民拿走,用作建筑材料。现在墓地已经变成了农田,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1979年,中央批准社科院修复利玛窦墓的提案,深埋地下的三位传教士的墓碑终于重见天日。在利玛窦墓碑的正面钻了一些不太深的小孔,然后将其磨平,然后重新雕刻。汤若望、南怀仁碑被打碎,粘合后恢复原状。这样,三位传教士的墓碑就重新竖立在原来的地方,排列成倒立的形状,中间是利玛窦的墓碑,左右立的是汤若望和南怀仁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