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死后选择不保留骨灰、不购买墓地、甚至不让子孙前来吊唁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然而,回到一百年前的我国,这种做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难接受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死后“安葬”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特别是在重视厚葬的汉代,人们普遍持有“死如生”的观念,认为死者的财富和荣耀应该与死者一起埋葬在地下,以表达他们的遗愿。对死者的尊重。的纪念和尊重。
但在当今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现代社会普遍提倡火葬。
现在决定死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请后人祭拜的人,大多都是这类人。
第一类人:出于经济现实考虑
当前居民普遍抱怨房价过高。虽然市场回退,但很多人仍然需要借钱买房,这对很多年轻人构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您可能不知道,墓地价格已经超过了房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住宅价格平均上涨6.8%,而同年,不少地区墓地价格涨幅超过10%。
专家预测,由于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未来墓地价格可能会出现更大增长。
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购买墓地已成为一项重大负担。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而留在农村的主要是中老年人。
这些城市的年轻人与早年拥有农村土地的年轻人不同,因此埋葬在家庭或家族墓地的情况越来越少,选择购买公共墓地的人数正在增加。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墓地,墓地的使用寿命通常为50年或70年,付款周期大多为20年。
随着家庭观念的逐渐淡化,很多老人去世三代后,可能都没有人祭拜他们了。
到时候,这些骨灰该如何处理呢?
与其让骨灰将来无处安放,不如选择现在不保存骨灰,省下钱买墓地,生前用来享受生活,死后留给子孙。
此外,很多老人也不愿意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
除了经济因素外,他们也不希望孩子承受相关的心理压力。
正如小天狼星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所说:
“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很多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记住自己的善行。对于他们来说,是否需要崇拜或埋葬它们已经不再重要。
因此,这些人宁愿选择不保存骨灰,也不在乎是否有孩子来祭拜。
第二种人:见生死的人
在佛教中,经常提到一个概念——“我执”。
指众生在世间对真实自我的执着。
小乘佛教将“我”视为痛苦的根源,认为正是这种执念使人一次次陷入轮回之苦。
许多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害怕死亡,并且非常重视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但事实上,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财富、地位、荣誉也会随之消失。
然而,有些人却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因此,他们在临终前,都会嘱咐自己的孩子购买昂贵的墓地,并使用优质的材料来建造。他们还要求自己的孩子定期来礼拜。
但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幻象。这些执念是不必要的,因为人一旦死了,所谓的荣耀和财富就会消失。
那些对来世持开放态度的人往往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会充分享受生命的每一刻,不会哀悼过去的不幸,也不会担心未知的未来。
当他们面对死亡时,他们能够以超然的心态接受这个现实。他们并不太执着于自己的存在,只把自己视为这个世界上平凡而微不足道的过客。
因此,他们对于死后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对一切都保持着淡然的态度。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也不愿意花很多钱去做不必要的事情。
第三类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人
人死后,尸体会被放置在山顶上,让秃鹫和其他自然生物吃掉。
在藏人眼中,这种埋葬方式象征着灵魂的永恒。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天葬不仅仅是一种葬礼形式,更是一种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的表达。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人类对自然的要求已经达到了极限。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仍有人不愿悔罪,继续对环境造成破坏。
选择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不让后人祭拜,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保护。
同时,人来源于自然,一生也能回归自然,这也象征着生命的完美。
此外,很多人还抱有美好的期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最终的自由。
《庄子·烈欲客》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去世前,他的弟子们要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庄子这样教导他的弟子:
“我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玉,以星辰为珠,以万物为葬,我的陪葬器具,岂不是为祸害准备的吗?”
他的意思是说,他视天地为棺材,日月为玉,星辰为珠宝,自然界万物为陪葬品。这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墓葬,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更多呢?
庄子的思想极具前瞻性。在他那个时代,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不容易。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对于这件事众说纷纭,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决定,这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