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先贤古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901号。自元代以来,我国穆斯林被称为“回回”,因此此地也被称为“回回墓”。相传,唐代贞观初年,著名阿拉伯伊斯兰传教士赛义德·阿布·万卡苏(又译“萨阿德·阿比·万卡苏”)到广州传教,建清真寺供侨民礼拜。广州去世后葬于此。 41名伊斯兰传教士和众多信徒也埋葬在古墓地中。是中国沿海地区伊斯兰教的重要圣地,也是广大穆斯林的精神支柱。古老的穆斯林先贤墓葬见证了伊斯兰教沿着沿海道路传入中国并在这里扎根和发展的早期历史。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遗迹,是中华文化接受外来宗教元素并与自己的风俗传统相融合的体现。穆斯林圣贤古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墓葬之一。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赛义德·阿比·旺阿苏之墓
清真圣贤古墓
俯瞰古老的墓地
国家安全标志
赛义德·阿布·万卡苏(以下简称“万卡苏”)据说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叔叔。相传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先知穆罕默德派遣四位弟子来中国传教。万格苏就是其中之一。唐贞观初年,他经海上丝绸之路登陆广州,开始在中国传教。 ,创立广州怀圣寺()。贞观三年(629年),万格苏归真(圆寂),信徒修建穆斯林圣贤古墓安葬。从风格上看,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期所建。
古代先贤墓石牌坊
穆斯林先贤古墓前有一条长约400米的墓道。墓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由石板铺成。墓道西南端有一座墓道石牌坊,为中国传统四柱三间式。明室石额上刻有“古先贤墓道”,石额上下及二室刻有阿拉伯文。正中门楣上刻有一副对联:“圣人远渡重洋来到东土,一生弘扬圣教,阐说经理,开化西域。西域人民。”各地将永远崇拜高峰。”牌坊背面的石额均为阿拉伯文。
石牌坊背面为古先贤墓
墓道东北端两侧立有石柱。柱子是花岗岩圆石柱,建在二层石台上。柱子上刻有“古圣古墓道”四个字。
古代先贤墓入口处的石柱
古代先贤墓道
墓道西南端石牌坊后建有一座四角碑亭。这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广东省总督府第5号公告全文,其中记载广州市政府出售桂花岗一带土地,该地为古墓地。穆斯林圣人。经与清真寺阿訇等人协商,市政府确认该地为回族同胞公共墓地。后来,省长办公室撤销了土地转让,并要求立界碑以保护该地。通知的签署人是时任广东省省长廖仲恺。
碑亭
广东省省长办公厅公告碑
万格苏墓位于墓道中部西侧,呈庭院式布局。古墓大门为光复传统寺庙、民居风格。额头上刻有“穆斯林古圣先贤墓”的铭文。它由青砖砌成,与周围的墙壁和厢房融为一体。门上的壁画和灰雕都是花草图案,体现了伊斯兰教教义不以人物作为装饰的基本原则。
古代先贤墓门
伊斯兰教圣贤古墓概述
门内是一个庭院,四周都是房屋。庭院中央建有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拜亭。礼拜亭具有典型的光复风格,体现了阿拉伯与中国丧葬习俗和建筑艺术的结合。亭内外挂满清代、民国时期的匾额。
诱饵
东翼(妇女礼拜场所)
民国四年(1915年)白亭北“保持我纯洁”匾额
亭亭南拜“正觉僖宗”匾额,清嘉庆十年(1805年)
南馆“真理永恒”匾额,1987年
亭亭东侧的“开天古派”匾额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所立。
白亭西侧的匾额为民国二年(1913年)的“兴施赖”匾额。
西厢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同赏正面徽记”匾额。
亭后为砖石牌楼式墓门,中国传统风格,两侧有八字墙。牌坊有四柱三间,门三间。中门门额有“高峰阳志”四字,东门门额有“仙关”二字,西门门额有“道宇”二字。
高峰仰止牌坊
雍正元年,“高风阳志”门
穿过高峰仰止牌坊,有一条两侧有石栏杆的长廊。走廊尽头就是万格苏墓。相传该墓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它坐北朝南。它的顶部呈圆形,底部呈圆顶状。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圆拱顶建筑,边长约6米。墓室正面有一扇小门,顶部有一个圆顶。上书“万格苏墓”。墓室的东西墙壁上均开有小窗,墙壁极其厚实。
恩斯特·博施曼(德国)1909年拍摄的《中国建筑与风景》
万格苏墓概况
近代,万格苏墓的面貌经历了大拆建。除陵墓本身未被拆除或改造外,原有的附属建筑均于清末民国时期被拆除。新中国成立后,墓周围广泛植树苗。到了清末,从清先贤墓上看越秀山镇海楼已经不可能了。
王格苏墓
万格苏墓门显示墓墙极其厚重
墓前的祭祀亭建于清代。是一座中国式的抬梁式建筑。祭祀亭和坟墓周围有石栏杆。石栏杆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增建的。拜亭内外还悬挂着两块匾额。里面是“西域之路”,外面是“远观风景”。
“大道通西域”牌匾
“常展景星”牌匾
坟墓中央有一座万格苏石棺,上面覆盖着伊斯兰风格的挂毯。由于墓室建有穹顶,呈圆顶状,形似悬钟。在墓室内念经或说话时,回声会很大,所以又称“响墓”。
万格苏石棺
万格苏墓外有历代最负盛名的阿訇墓和“四十一圣人墓”。相传“四十一圣人墓”是为唐代前来传教的四十位圣人所建。当他们正在祈祷时,一个强盗想要抢劫他们的财产。根据当时的伊斯兰教法,祈祷时不得有任何其他动作,即使是使用刀剑和斧头。贾申也站稳了,一动不动。强盗趁他们祈祷之际,将他们一一杀害。当他们把所有人都杀光后,强盗突然后悔不已,自杀了。后人在埋葬这40人遗骸时,也将盗墓者的尸体埋在墓旁。
碑廊
先贤墓外东侧新建碑廊一座。碑廊收藏了清代康熙年间以来穆斯林先贤古墓中散落的碑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康熙二十九年(1690)碑
乾隆五十年捐宅一所,祀先贤。
嘉庆二十年(1815年),“原扬翔故居将四庙宇新置,改为路面碑”。
道光十年(1830年)捐宅立碑永祀。
同治三年(1864年),“祥茂向各清真寺发银牌”
光绪四年(1878年),“广州政府严禁土方毁坏坟墓,盗窃和买卖古迹”
清代“广州福正堂赏赐”碑及“清真公墓奉命永久保存”碑
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州市政府保护穆斯林墓地纪念碑。
穆斯林先贤古墓的周围是历代伊斯兰教信徒的墓地,包括穆斯林三忠墓、杨氏墓、鲍氏墓等。 穆斯林三忠墓位于穆斯林先贤古墓东侧。是南明时期驻广州的回族将领于凤起、萨志甫、马承祖的墓。顺治七年(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等率兵攻克广州。南明镇守广州的四卫都尉于凤起率领士兵与敌作战。他们与清军相持了近两个月。最终,他们因缺乏食物和援助而寡不敌众。于凤起听说广州即将沦陷,便在双门下的拱北楼上自缢身亡,为国捐躯。萨志甫、马承祖在与清军的战斗中阵亡。后来广州人民为他们修建了一座坟墓,以示他们的忠诚,被称为“穆斯林三忠坟”。
三重阁
三座墓葬并排,坐北朝南,相距约3米。地面建筑采用传统伊斯兰石棺的形式,上面抹满了水泥、灰尘和沙子。墓长1.98米,宽1.26米,高1.31米。墓葬顶层呈卧式圆筒形,下部为长方形棺室,分两层,逐渐向外扩大。
伊斯兰教三大忠实纪念碑
中墓内有红砂岩碑一座,高1.24米,宽0.45米。上面刻有“伊斯兰教三忠”四字隶书,无上下字。从碑文和文字来看,应为清初建墓年代。原来的纪念碑。现在的坟墓似乎是后来重建的。
杨家墓“一忠孝”牌坊
杨氏墓位于清真先贤墓西墙外。墓前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石牌坊一座。为纪念咸丰年间驻广州的汉军将领杨敬及其子杨朝圣而建。牌坊坐北朝南,由花岗岩砌成。其三间四柱,高耸入云。明室上梁上立有“经标”石碑。广场中央刻有“一忠孝”,次室分别刻有“励忠”、“教孝”。四根柱子记录了杨氏父子的事迹和建造时间,对于研究杨敬、杨潮声的生平有一定的价值。牌坊背面文字与正面相同。
“一忠孝”牌坊
牌坊左右两侧各有旗杆石。是杨氏后裔当选后为显示名声而立的。其上写道:“乡试第三十三进士,光绪十四年五子科杨坤所立”。
旗杆石
墓地最北端的杨忠夫妇墓是最大的家族墓葬,应该是杨氏家族的始祖。杨忠墓呈手绘墓形,有两层守脊。护脊中层饰有浮云纹和阿拉伯铭文,二层刻有“奉天圣旨”石匾。墓内有一石棺,棺前的墓碑上刻着杨忠夫妇的姓名、官职、生卒年月等。山的两侧各有一座石碑手上写着“沉阳杨府”,应为杨氏祖居,碑文为“光绪九年,第六代夏谷旦来孙氏重建”。乐士”。
杨忠夫妇墓
杨忠墓守岭石刻
杨忠墓前还有另外十座坟墓,都是杨忠的后裔。每座墓葬形制相同,棺材形状略呈半圆筒形。墓前镶嵌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墓主人的姓名、官职、生卒年月等。下图为“一忠孝”牌坊纪念的杨敬、杨朝胜父子墓。
高峰武术将军忠贤大夫塔夫敬子安民杨公辅君墓
昭武公墓,朝廷忠贤官员,本名季氏杨公。
在先贤墓道的东北部,还分布着大量穆斯林墓葬,其中多为家族墓地。
鲍氏家族墓
集体埋葬公墓
在穆斯林先贤墓的东北侧,还有广州唯一保存完好的贞节牌坊。 “解列流芳”牌坊是为纪念原陆军司令蔡金章孙夫人而建。牌坊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它由花岗岩石砌成,三间四柱,气势冲天。主房宽2.3米,次房宽0.95米。前后柱及额上所刻的对联、文字均相同。明亮的两间房额上竖有“圣旨”匾额,上额刻有“结界流芳”。次室石额上分别刻有“铁性”和“冰心”。下额刻有“皇清经表”,与联妻孙氏的身份和年龄有关。以及相关的“殉难”事迹。
“结界流芳”牌坊南侧
牌坊主柱上镌刻的对联是:“为夫誓死,是忠妇;日中明云,下凤凰圣旨;真女中,英雄舍生取义”。 《岭南绿墓何銮景》。次柱上刻有“故将军何以劳死”的对联。家人来到春台;牌坊装饰简洁,柱子前后立有鼓石。
“结界流芳”牌坊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