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皇帝陵墓原本位于河南的奉先(今河南巩义市),在北宋时期,除了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走,客死他乡之外,其他七位皇帝都安葬于此。随着北宋的覆灭,河南地区落入金朝的统治之下,宋帝自然无法继续将陵墓建在奉先。到了绍兴元年(1131年),哲宗的皇后孟氏去世,她留下遗愿,先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攒殡”,等到收复中原之后,再将遗体归葬河南。最终,她的陵墓被安置在绍兴府会稽县的宝山泰宁寺。此后,这片土地演变为了南宋王朝的皇家墓地,其中安葬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以及徽宗的灵柩。
宋朝覆灭之后,在元朝统治者的默认之下,一场空前的盗墓活动在历史上上演。这场盗墓行动的核心人物是来自西藏的僧侣杨琏真加。杨琏真加是吐蕃著名高僧八思巴的徒弟,而元世祖忽必烈对佛教极为推崇,将八思巴尊为帝师,因此杨琏真加得以借助恩师的势力,被委以江南诸路释教总摄的重任,全面负责江南地区的佛教事务。
宋陵中的首座被盗者为魏王赵恺之墓。赵恺乃孝宗之次子,其墓位于会稽县山阴法华山的天长寺。在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会稽县泰宁寺的僧人宗允、宗恺为了迎合杨琏真加,与天长寺的僧人福闻合谋,盗掘了魏王赵恺的陵墓,从中获取了众多珠宝,并将这些珍宝献给了杨琏真加。魏王陵的挖掘引发了杨琏真加等人的贪婪之心,他们招募了河西僧侣及其同伙,进而展开了针对宋陵的大规模挖掘。宁宗皇帝和皇后杨氏、理宗、度宗的陵墓不幸成为了首批被盗的宋帝陵。宋陵的守护使罗铣拼尽全力保护,却不幸遭受重击,被刀逼着被迫离开了陵园,他趴在地上痛哭流涕。
不久之后,杨琏真加及其同伙再次对宋陵进行了挖掘,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五位皇帝以及孟、韦、吴、谢四位皇后的陵墓在此次挖掘中均未能幸免于难。徽、钦二帝在金朝时期不幸丧命,尽管金朝曾归还了他们的遗骨,但高宗并未对棺木进行开启查验。杨琏真加等人对二帝的陵墓进行了开启,然而却一无所获,徽宗的棺木中仅剩下一截朽木,而钦宗的棺木中则仅有一枚木制的灯架。高宗和孝宗两位皇帝的遗骸因年代久远,已变得“骨骼尽消,仅存少许”。在高宗的墓中,仅存数件锡制器物和一方端砚;而在孝宗的陵墓中,仅剩一幅玉瓶炉和一只古铜鬲。光宗的吴皇后和宁宗的杨皇后尸体却“栩栩如生”,罗铣后来将二后的尸体重新放入棺木,随后进行了火化。陵墓中藏有数万金钱,被尸气侵蚀,如同铜钱,僧人们弃之不顾,多被附近村民捡拾。
在我国古代,每当朝代更迭之时,往往会对前朝帝王的陵墓实施保护措施。尽管历史上有关帝王陵墓被盗的记载屡见不鲜,但这些事件大多是个别人的行为,与官方并无直接关联。然而,宋朝陵墓被盗的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杨琏真加等人盗掘宋陵的行为,竟然得到了元朝政府的全力支持。甚至有元朝官员和赵宋宗室向元世祖忽必烈请求保护宋陵,但忽必烈却对此置若罔闻。许多从盗墓中获得的珍贵物品被献给了元朝政府,其中忽必烈皇帝曾利用这些宝物对天衣寺进行修缮。元世祖对盗墓活动的支持,很可能与那个时期的政治角逐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宋朝已经覆灭,但仍有不少人士以恢复宋朝皇室为名,发起反抗元朝的起义。杨琏真加便趁机提出,要建造佛塔和佛寺,并将宋朝皇帝的遗骨安放于其下,以此来震慑宋人。这种观点恰好与忽必烈巩固政权的心愿相吻合,忽必烈亦希望通过挖掘宋陵,消除民众对赵宋王朝的眷恋和追忆,故而对杨琏真盗掘古墓的行为给予了支持。
杨琏真加所进行的盗墓活动,以及元朝政府的默许,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自那以后,史书上记载,“江南地区挖掘坟墓之风盛行,天下几乎无墓不遭挖掘”。在此之前的众多古墓,普遍遭受了盗掘,这种行为对中国古代文物的破坏力,显而易见。忽必烈原本打算借助杨琏真加等人的举动来震慑民众,巩固其统治地位,却未曾料到结果适得其反。这种行为挖掘古人墓地,激起了宋朝遗民的强烈愤慨,民众的反抗情绪愈发激烈。直至元朝末期,朱元璋发动起义时,仍旧利用“宋陵事件”煽动民众反抗元朝,这恰恰是蒙古统治者当初未曾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