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钟爱的长女墓穴中藏有何等珍宝?南京的考古工作者竟然运用了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
明太祖朱元璋育有16位公主,自上世纪70年代起,南京已成功挖掘出3座公主墓葬。2017年至2018年间,南京考古团队更是接连发掘了六女怀庆公主与长女临安公主的陵墓,使得目前发现的公主墓总数达到了5座。其中,许多发现都堪称“史无前例”。在2018年1月30日,正值南京考古研究院成立周年之际,该机构发布了2018年度的考古工作总结报告。此外,去年南京更是首次成功尝试了大型数字化考古技术。
朱元璋最钟爱的长女墓穴中究竟藏有哪些珍宝?南京的考古工作又采用了哪些前沿的科技手段?
最宠爱的长女拥有“高端定制款”
1998年,南京首次对朱元璋之女——福清公主的墓地进行了挖掘;随后在2008年,宝庆公主墓亦被成功发现。2017年和2018年间,考古工作者又相继发掘了六女怀庆公主和长女临安公主的墓地。据南京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王妮透露,截至目前,南京已发掘了五座公主墓。这两位公主的母亲均为成穆贵妃孙氏,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她们的身份得以陆续确认,实属罕见。尽管两座公主的陵墓都曾遭受盗掘,幸运的是,墓志铭得以保全,从而确保了两位公主的身份得以确认。“先前临安公主的墓地有明确的记录在南京,然而,关于怀庆公主的墓地却没有任何记载。”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考古研究院发现了这两座公主的陵墓。
与其他公主的墓葬相较,这两座墓穴中发掘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物品和资料;在怀庆公主的墓中,发现了两只猫的骨骼,它们或许曾是怀庆公主的亲密伴侣;目前,科学家们正利用现代技术来鉴定这些猫咪骨骼的年代。王妮向记者透露,在临安公主的墓葬中,发现了一面铜镜,这面铜镜应当是专为宫廷定制的,因为在其他公主墓葬中未曾见到过类似之物。这面铜镜名为鸾凤镜,上面刻有“洪武七年八月日造春字一号”的铭文。与它相似的铜镜,仅在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妃子戈妃的墓葬中发现过,那面铜镜的铭文则是“洪武七年八月日造美字二十六号”。据此推测,这可能是皇家特别定制的铜镜,其纹饰之精美,堪称一绝。由于之前的记录不多,故而关于“春字一号”和“美字二十六号”的具体内涵,尚需由考古工作者进一步探索研究。
这两座墓穴都是用砖块建造的,分为前室和后室。尽管在历史上曾遭受过盗掘,但它们的规模依然宏大,结构保存得相当完好,对于研究明代的墓葬制度来说,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目前,这两座墓葬都得到了科学且有效的原址保护措施。王妮进一步说明:“相较于亲王的墓葬,公主的墓穴体积略小,然而与南京地区已发掘的公侯及其夫人以及武官墓相比,体积还是要大一些的。毕竟,作为皇室宗亲,他们的等级地位和身份在那里,这是不容置疑的。”
南京首用大型遥感测绘技术
由于影视作品题材的广泛涉猎,公众对考古发掘技术已有所认知。那么,影视剧中展现的高科技考古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呢?考古研究部的馆员杨平平向记者透露,这类高科技确实存在,但与影视中的描述仍有所差异。去年,南京考古研究院首次大规模运用数字化考古技术——遥感测绘,深切感受到了科技为考古带来的精彩。
此次应用发生在栖霞区官窑村窑场遗址的考古现场。该地曾是明初应天府上元县烧制南京城砖的主要官办窑场。鉴于遗址的显著价值,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科技考古活动,涵盖了机载激光遥感测绘、地面三维激光扫描、高保真三维建模等多项数字化成果,同时运用了热释光、光释光等测年技术。这些举措标志着南京地区数字化考古工作的一个成功实践。该遗址占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于约140个足球场。遥感测绘技术,即通过飞机对遗址进行宏观测绘和航拍,这一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不再仅限于实地探查,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对遗址有了更全面的把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三维扫描技术获取的遗迹信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及航空摄影所收集的数据,需借助计算机进行拼接,经过计算机的后期加工处理,方能呈现出最终的展示效果。
高科技的引入使得考古挖掘工作变得更加精准且高效,整个过程从数据收集到建立模型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若是仅依赖人力,所需时间将更为漫长,且难以从整体上对遗址进行全面的掌控。
去年南京还有这些新发现
去年,考古研究院在鼓楼区安怀东路起重机械厂地块展开了31座墓葬的考古挖掘工作。勘探管理办公室的张鹏表示,这些墓葬大体可分为砖室墓与竖穴土坑墓两大类,出土了金、银、瓷、陶、铁、石等多种材质的陪葬物品。在这些墓葬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明代开国功臣蕲国公康茂才的儿子——康铎的墓葬。该墓葬采用砖室券顶的设计,整体状况保持得相当良好,其中出土了金盘、银盘、银箸、银匙等珍贵文物。此外,考虑到此前在安怀村发掘的康茂才墓以及东胜侯汪兴祖墓,这一区域的考古发现对于探究明初功臣墓葬的体制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大报恩寺遗址南区黄泥塘地块亦已展开挖掘工作,出土了明代大报恩寺的诸多建筑遗迹。考古研究部的周保华副研究员指出,这些遗迹涵盖了藏经殿建筑群、方丈建筑群的一部分,以及相关的道路、排水系统、围墙和水井等配套设施。通过挖掘,大报恩寺遗址南区的主要建筑结构得以呈现,整体布局也变得清晰,这对大报恩寺遗址的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意义。新发现的遗存将被整合进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接受统一规划与建设,确保其得到全面且科学的保护与展示。
去年八月到十月,栖霞区红枫片区保障性住房一期项目(I、J地块)的考古发掘工作由考古研究院负责实施。沈利华副研究员从考古研究部透露,此次发掘共发现了78处遗迹,其中包括1座窑、1个灰坑、23座砖室墓、51座土坑墓以及2座土洞墓。这些遗迹中,包括窑、灰坑和土洞墓,它们的年代都属于汉代;而土坑墓则属于明清时期。在砖室墓中,有15座是汉代的,另外8座则是六朝时期的。通过这些遗迹的发掘,我们获得了认识该区域古代遗存分布情况和文化面貌的新资料。
除此之外,南京明城墙仪凤门段的护城河驳岸遗址亦取得了新的考古发现。信息管理与公众服务部的骆鹏主任向记者透露,考古研究院已先后对位于仪凤门外下关滨江商务区的鲜鱼巷地块以及天妃宫小学新校区地块进行了考古挖掘,成功找到了明代护城河仪凤门段的西侧驳岸遗址和东侧驳岸遗址。护城河与城墙,二者相互依托,紧密相连,两处发掘的明代护城河驳岸遗址相映成趣,构成了南京明城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揭示了下关地区由江边滩涂演变为繁忙商贸港口的演变过程,凸显了其作为重要历史文物和保护的宝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