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县政府在邻近一座“日本人公墓”的地方,投入了50万元资金,树立了一座纪念“日本开拓团遇难者”的碑石和另一座纪念“中国养父母离世者”的碑石。该公墓安葬了5000名已故的日本开拓团成员,而“日本开拓团遇难者名录”碑上记录了其中一部分成员的名字。这一消息公布后,激起了众多网民的不满情绪。
所谓的“日本开拓团”,亦称“满洲开拓团”,系日本在东北殖民的先锋队伍,具备军事武装特征,曾参与对中国人民抗日战士的屠杀。据方正县政府外事办主任王伟新所述,建立“日本开拓团”纪念碑,旨在便于中日两国后世了解历史真相,体会中华民族“以德报怨”的宽广胸怀。若非拥有如此胸怀,恐怕难以给侵略者建造公墓和纪念碑。
从全球视角审视此事,我们能获得更深入的洞察。人类历史中那些侵略与殖民行为,是难以抹去的历史真相。在英国,古罗马入侵不列颠的痕迹依然存在,它们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妥善的保存。而在西欧,既有美国二战士兵的墓园,也设有纳粹德国士兵的墓地。目睹那些遭受侵略的国家向侵略者提供安息之所,我们便能深刻认识到,不仅中华民族拥有宽广的胸怀,全人类的胸怀同样博大。
解读历史需谨慎,切勿被表象所误导。西欧国家之所以建立纳粹德国战亡者的墓地,是出于宗教信仰,认为无论生死,在神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此外,战后德国对于自身的战争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民众普遍对纳粹战亡者持厌恶态度,国家亦认为处理这些战亡者的后事颇为棘手,因此最终选择将他们遗弃于境外。但该国的墓地并非无限制地提供,实际上,它是依据国家间的协议进行分配的,并已完成了必要的法律程序;此外,德国还需承担相应的费用。
在这种意义上讲,中国为“日本开拓团”成员提供了一片安息之地,甚至将逝者的名字镌刻于碑石之上,这似乎并无不妥。以恩报怨的行为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宽广胸怀。然而,这只能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愿景,一旦面对现实,问题便会变得复杂且棘手。
现今,我国民众想要为自己寻得一片安息之地实属不易,而日本人的公墓却能长期存在,这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当中国人离世,他们需支付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以购置一个墓穴,而这些墓穴的使用期限仅有20年。位于方正县的日本公墓始建于1963年,当时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时至今日,我国关于土地和墓地方面的制度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国人自费购置了使用期限为20年的墓穴,而日本侵华者却能免费安息于无偿提供的墓地,这无论从情感还是道理上都是说不通的。
日本若欲其公墓得以长久存续,必须由中日两国政府共同完成相应的法律程序,或者依据外交对等原则,在日本境内建立“中国死难劳工纪念地”。根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调查,在二战时期,日本强行征召了四万名中国劳工至日本从事繁重劳动,其中数千人因遭受残酷折磨而丧生,日本地方当局为他们树立了约三十六座纪念碑。然而,却未曾设立公墓,使得这些中国劳工的遗体无处安葬。日本政府理应遵循外交平等原则,在日本境内设立中国劳工纪念陵园,此举不仅合乎情理,也完全合法。这样的陵园,相较于少数日本人前往方正县的日本陵园进行教育,对于日本人而言,其教育意义更为深刻和确切。
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至关重要,然而,缺乏理智的国家间友谊却是空幻的。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共识之上。以日本开拓团为例,其成员显然怀揣着征服中国的野心而来,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部分,然而,却有人将他们视为“受害者”。尽管我们致力于中日友好,但许多日本人目前对我们普遍持有负面情绪。这一现象表明,中日友好必须以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认识为基石。(杨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