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最新报道,记者马瑾倩现场报道,八宝山老山骨灰堂追思厅内,一场代祭追思活动正在进行。活动以全息投影形式呈现,贡品在供桌上亮相,逝者名单在两侧墙壁上滚动播放。今日(4月3日)下午,这场活动吸引了超过50.8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观看。
工作人员巧妙地以流沙为材,拼凑出了“疫行清明,云祭相思”的图案。这一过程,由新京报记者吴江进行了拍摄记录。
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本年度的清明节群众祭扫活动采取了网络祭扫和预约限流的策略。对于无法亲自到场祭拜的市民,老山骨灰堂特别举办了“云”代祭追思仪式。市民们可以实时在线观看直播,参与留言互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将活动视频分享给未能亲临现场的祭扫者。
代祭仪式全程不过十分钟,由一位司仪和两名工作人员共同主持,他们依次点燃心灯、吟诵祭文、行相思之礼。据活动策划人王静所述,工作人员的角色不应成为仪式的中心,真正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为远在视频另一端的家属提供心灵的慰藉。
幻灯机映照出孩童的画作,这份作品倾诉着对逝去爷爷的深切怀念。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王静表示,采用全息投影技术,旨在为观看直播的家属呈现一场更具沉浸感的仪式。现场以鲜花、风铃、灯盏等元素营造出温馨而简洁的氛围,头顶的纱幔上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呈现出璀璨的星空画面。在直播过程中,家属或网友的留言能够实时投射并滚动播放。此外,祭扫仪式中的献供品、点心灯等环节也逐一得到了真实还原。
妈妈,我以前特别喜爱您做的青团,如今我也能亲手制作了。爷爷,我在游戏中已经闯过了百关,可昨天因为沉迷游戏,妈妈对我发了脾气……在代祭仪式中,播放了两段模拟祭扫人员的录音,活动策划者王静向记者透露,这些录音是以骨灰堂内逝者的家庭为蓝本创作的。她说,思念是多种感官的交织,回忆母亲的美食、长辈的教诲,在这一刻,我们都能感同身受。
工作人员点燃了象征怀念的烛光,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切缅怀。这一幕,由新京报记者吴江捕捉记录。
八宝山殡仪馆的老山骨灰堂工作人员透露,自3月21日起,累计已有50.8万人次观看了直播活动。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截至目前,已有近200人预约了代祭扫服务。在平日里,每天大约有7至8人进行代祭服务的预约。而在清明节当天,即4月4日,预约人数高达近40人。整个清明节期间,共有96人预约了代祭服务。
据相关资料显示,老山骨灰堂建立于1958年,作为北京市面积最广、存放骨灰数量最多的周转型室内骨灰寄存地,能够容纳1.2万份骨灰,目前暂时存放了近万份。在逝者遗体火化之后,家属可以支付50元费用,在此进行为期一年的骨灰临时存放。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协作记者 吴江
编辑 李国君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