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唾弃你的坟墓》在思想层面上相对纯粹,完全是一部女性主题的电影。其剧情内容几乎完全围绕“女权”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在影片的意识形态中,除了女权主义之外,几乎未涉及其他任何思想观念。
在中西文化里,男尊女卑的现象只是表象,其本质同样存在,西方社会也不例外。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被物化的残酷程度,甚至超过了电影中那些对女主角进行的性虐待场景。男性在性爱中是享受者,而女性则只是承受者。如今,全球仍有超过一亿的女性遭受割礼之苦,她们被割除阴蒂,无法体验到性爱的快乐,这一切只为满足男性的需求。在《我唾弃你的坟墓》这部影片中,那些男性施暴的场景令人发指,他们完全无视女性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对她们的身体进行了残忍的折磨,仿佛她们只是无生命的物体。而女主角在此期间并未展现出有效的抵抗,随后更是选择了跳下高桥,投身河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论是将女主角描绘为投河自尽或是逃离困境,亦或是认为最终实施复仇的是她的鬼魂或是未死的身体(电影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并未给出明确的暗示或表达,反而刻意制造了神秘感,因此你可以自由解读),其核心要传达的思想是不变的,即女性意识的复苏与觉醒。在好莱坞电影中,重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而这种重生往往通过角色的转变来展现。在《坟墓1》这部作品中,女主角的态度经历了显著的转变,表现为从纯真无邪到冷酷无情。这种转变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难以理解,即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女性社会地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也有“最毒妇人心”这样的俗语流传。女性一旦展现出狠辣的一面,即便是男性也难以抵挡。
影片中蕴含着深层的象征寓意,其中之一便是女主角曾误闯的那座荒废宅邸,宅中藏有毒药、盐酸等危险物品。这些物品最终助长了女主角对那些曾对她施暴的男子实施残酷报复的决心。记得当女主角首次踏入这间宅邸时,她的脸上掠过一丝恐惧的神色,尽管如此,她还是勇敢地走了进去,但很快又转身离去,返回了先前的住处。在她先前的居所中,她沦为了十足的弱者,不仅在与男性的较量中显得脆弱,在与房屋的对比中亦然,甚至在与不慎落入马桶的手机相较量时,她也显得无能为力。她彻底变成了一个毫无抵抗力的弱者,泪流满面,哀求不已。或许,这里所传达的深层含义是,那破败的房屋象征着女主内心深处潜藏的女性意识,一种不愿向男性屈服的精神。社会主流向女性传输的观念是屈服于男性,沦为弱者,因此女主角首次搬离破旧住所,便可视作她选择持续扮演弱者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导演无疑是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他在这一场景中全面阐述了男女平等、不存在强弱之分的理念。
女子跳河自尽后,重返那间破败的住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此举令众男人无法抵挡,即便是那些最为刚强的男子,也吓得裤子湿透。
结局的复仇谋杀情节构思得极为精妙。死者们的死亡顺序与故事前半段的情节紧密相连。首先离世的是那两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一个在唱歌,一个在录像,目睹并记录了其他人对待女主角的暴行,他们的罪责相对较轻。接着是事件的始作俑者,他竟然在关键时刻尿了裤子,尽管他煽动他人,却并未对女主角的身体造成侵犯。最终丧命的,是对她身体造成直接伤害的两个人中最罪大恶极的。其中一人,本应勇敢,却在关键时刻被私欲所驱使,将信仰、恐惧和道德准则抛诸脑后。而另一人,表面上扮演着模范父亲的角色,实则身为警察,本应维护法律,却公然违法。更为重要的是,这位罪恶滔天的警察,他也有一个女儿。
本片为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其中女儿这一角色,除女主角外,是片中几乎唯一的女性形象,其塑造显得尤为关键。若导演在这一环节处理不当,便有可能在电影结尾处失足,从而颠覆整部影片的深层含义。正因如此,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女儿的处理方式深深吸引了我,使我更加专注地投入其中。
对于“女儿”的处理我想象出了很多版本:
1、女儿看过父亲施暴的录像决心和女主一起报复父亲
这一情节展现了女权意识,然而它也可能对幼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造成伤害。
2、女主当着警察的面虐待她最爱的女儿
这样可以更好地报复警察,但是主题上与电影整体相违背;
3、女主当着女儿的面虐待警察
这种行为是对双方的报复,显然对无辜的女儿造成了伤害。从电影主题的契合度来看,这恐怕是情节设计中最为糟糕的一个部分。
因此,这种对待女儿的方式让我深感困扰,激发了我对影片中如何处理这一情节的极大兴趣。影片中的处理保持中立,仅通过警察口中的一句话“想想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的女儿”来体现。女儿并未在画面中出现,同时影片也展现了女儿对警察的报复,从而将对她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这算是一个相当巧妙的情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