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一生征战沙场,曾指挥多场知名战役,战绩显赫,深得毛主席的信任。然而,在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离世,但其葬礼却是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举行的。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呢?
新中国成立之际,毛主席倡议全党推行遗体火化改革,此举在党内引起了广泛共鸣。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许世友同志对于在倡议书上署名一直持保留态度,迟迟未予签署。
许世友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自投身革命事业以来,他始终未能陪伴在母亲身边尽孝。直至新中国成立,他才得以回到故乡探望年迈的母亲。目睹母亲满头白发、步履蹒跚,许世友内心深感痛苦。因此,他下定决心,在离世后要将骨灰安葬在母亲身旁,以此弥补生前未能尽孝的遗憾。
毛主席在了解到许世友的立场之后,并未发表过多言论,对此表示了默许,同意他去世后可以采用土葬方式。
1985年1月,许世友预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于是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土葬的申请。鉴于他身份的特殊性,地方领导们犹豫不决,不敢擅自作出决定。因此,相关文件最终被转交到了邓小平手中。
邓小平看到后,沉思片刻,批示了八个字:
“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尽管许世友的土葬愿望得到了官方的同意,然而鉴于中央领导人很少选择土葬这一形式,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他的丧礼最终只能以秘密的方式举行。
遵照许世友将军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得以安放于母亲身旁。最初,并未为他竖立墓碑,然而,在一年之后,人们终于为他立起了一座石碑,碑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范曾先生所题写的“许世友同志之墓”字样。
许世友性格直率坦诚,性情急躁,这是外界对他的普遍看法。然而在家人心中,他却是一位孝顺的子女,同时也是一位教导有方的良父。
历经磨难而茁壮成长的老将军,即便身处和平时期,仍旧对自己保持着严格的要求,对待家人和亲属亦是如此。
田普曾在一家宾馆目击到那里种植的花朵绽放得格外美丽,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宾馆的负责人目睹此景,随即命人挑选了两盆赠予她。然而,许世友归家后,发现这两盆花,得知是宾馆领导所赠,便立刻对田普说道:“快将这花送回,不可占公家之利。”
田普觉得这两盆花微不足道,无需过分强调。她不以为然地反驳道:“这些花本就是用来欣赏的,而且,还是他们主动赠予的。”
许世友闻言,怒斥道:“你这是忘乎所以,背离了根本。分明是个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
除了对妻子要求严格外,许世友在孩子们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他出身于军队,视军队为塑造人才的优质学府。因此,许世友将他的7个子女都送入了军队。这些孩子在军队的最基层岗位开始锻炼,而许世友始终未曾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他们谋求升迁。在组织的培养和个人努力的双重作用下,他们逐渐成长为军队中的杰出干部。
在1979年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夕,许世友得知自己的空军服役的女儿正沉浸在蜜月之中,顿时怒火中烧,他立刻下达命令,要求女儿必须在三天之内返回部队,否则将面临被开除军籍的严重后果。
许世友素来不向他人行贿以求帮助,同时他本人也极少接受他人的馈赠,更不会因私利而说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话语。
许世友在党的历史和军队的发展中参与了众多政治活动,然而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他始终坚守着党性原则,毫不动摇。尽管他的教育背景与其他领导人相比并不突出,但在政治斗争的风雨中,他识别是非的能力堪称一绝。纵然他时常保持沉默,不善言辞,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把公正的尺子。
1975年,邓小平领导下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与会人员对军队长期存在的“庞大、松散、傲慢、奢侈、懒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当得知中央军委计划对军队进行整顿的消息时,大家无不感到振奋。
临近会议尾声,许世友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看似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于是他怀着沉重的心情给毛主席寄去了一封信,信中强调了编纂党史和军史的重大意义。
老同志的数量日渐减少,在多数尚健在之际,我们应迅速组织人员着手记录我们的党史与军史,这不仅是珍贵的财富,更是培育新一代接班人的优质教材……
当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许世友的提议并未立刻受到关注。然而,数年之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相继发布了指令,要求组织编纂党史和军史,从而实现了许世友的夙愿。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波涛汹涌的政治风云中,许世友以其独特的智慧,展现出了大智若愚的风采。他运用自己的策略,积极投身于斗争之中。
许世友心中明白,鉴于周总理及诸位老帅在党内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和丰富资历,他们尚且未曾采取公开行动,那么他自己自然更不应轻率行事。由此可知,许世友并非外界所观看到的那么“冲动”和脾气暴躁,实际上他内心深处蕴藏着非凡的智慧。
自1977年起,我国干部与民众热切期待国家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鉴于前十年在思想、政治领域所引发的混乱,"左"倾的指导思想尚未根本转变,"两个凡是"的指导原则亦再次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因此,中国步入了一个在迷茫中不断前行的阶段。
作为毛主席在临终之际指定的继承人,华国锋尽管渴望迅速平息动荡,却未能从思想深处深刻认识到错误所在。这同样预示着他将无法肩负起引领全党实现历史性转折的重任。
邓小平的复出,给党内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1980年11月,党内民主生活会在政治局召开,许世友应召抵达北京参加。在会议中,与会者对华国锋近期的工作表现展开了深入讨论。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多批评意见。
在如此重要的关头,许世友毅然承受压力,公开发声支持他:“华主席为人诚恳,品行端正,实实在在,绝不敷衍了事。希望各位能多倾听他为自己所作的辩解。”华国锋听闻此言,内心深受触动。
许世友与华国锋交往不多,然而彼此间的关系尚算融洽。在1977年,华国锋特地前往南京探望了许世友。
自然,许世友之所以作出如此发言,并非源于与华国锋的个人关系,而是基于实际情况,他如实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环球人物》2004年第3期、《人民网》、中联部官方网站、《时代邮刊》上半月2020年第5期、《学习时报》、人物2009年第8期、《文史精华》以及中外文摘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