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年,五丈原。
诸葛亮临终前为何留下如此奇特的遗言,竟指示让四人将他棺木抬往南方,若绳索断裂于何处,便将棺木安葬于斯?这究竟是他担心他人找到其遗骸,抑或另有深意?
今天咱们就好好看看,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01
往昔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势力各据一方,彼此间的势力此消彼长,然而,真正的战火从未间断。
诸葛亮,蜀汉建国之灵魂所在,始终如一地竭诚辅佐刘备,其目的在于辅佐贤明的君主,复兴汉室江山。
刘备离世之后,他不仅身兼丞相重任,还肩负起父亲的角色,一边辅佐刘禅,一边支撑着蜀国的大业,同时还要致力于完成北伐的伟业,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却是一天不如一天。
在北伐征途中,诸葛亮下令驻军于五丈原。当他精神尚可,外出散步之际,目睹随行的士兵们面露疲惫与无奈,神情中透露出对这场战争的持久与无奈。尽管众人对这位丞相深信不疑,但心中不禁生疑,这场漫长的战争究竟何时才能画上句号。
众人皆知,若无诸葛孔明,他们恐怕难以与曹操家族抗衡如此之久。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坚定,实因他深知自己寿命已所剩无几。若此番北伐不能成功,恐怕他此生再无机会。蜀国的前途……
但事实上命运并没有眷顾诸葛亮,他的北伐大业永远在了五丈原。
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将姜维等心腹都叫到榻边听从安排。
姜维与众人的眼眶因哭泣而泛红,尽管他们若单独外出,每人都能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然而若失去了丞相这位核心支柱,必然会导致人心不稳,凝聚力下降。
诸葛亮长叹一声,目光落在面前之人身上,说道:“我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大家无需忧虑,今日之所以召集你们,正是为了交代一些要事。”
众人不敢言语,生怕打扰了诸葛亮的安心,于是他们纷纷以点头的方式承诺,绝不会违背诸葛亮的遗志:只要丞相有所吩咐,我们即便面临千难万险,也必定全力以赴!
诸葛亮轻轻摇头,目前他们无需再面临那些艰险的挑战:在我离世之后,你们不得对外透露此事,更不必举行丧礼,只需让人打造一个宽敞的棺椁,将我的遗体以端坐之姿安置其中。
那些人听闻丞相如此言辞,心中不禁感到几分疑惑,但仍旧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不敢再追问,只是静静地聆听丞相接下来的部署。
诸葛亮果然另有一番计策:他让我口中含7粒米,脚下点亮一盏明灯,并派遣4名士兵抬着巨大的棺木持续向南行进。待棺木上的绳索断裂于何处,便将我安葬于彼处。完成安葬后,无需立碑,随即返回军营。
话音刚落,姜维一行人顿时坐立难安:单是这等安排就颇感诡异,更何况您身为我等丞相,处理身后之事岂能如此草率?
他们未能领会诸葛亮此举的用意,因为战争期间尚不宜举行丧礼。无论消息是否被隐瞒,士兵们那边都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他们尚未等来诸葛亮对原因的阐释,诸葛亮却缓缓合上了双目,仿佛唯有他身上那微弱的呼吸声,尚能证明他尚存一息。
姜维及其随从不敢惊扰丞相的休憩,于是默默无声地离开了帐篷,然而离开后,众人却都站在原地,相互对视无言。
没过多久,诸葛亮果然如他所言,在五丈原的营帐中离开了人世。
姜维他们虽然心中有所犹豫,然而最大的优点是服从,于是所有后续行动都严格遵照诸葛亮的指示执行,成功地将这一消息严密封锁。随后,他们挑选了军中四位体格最为强健的士兵,四人合力抬着大龛,一路向南进发。
知情者伫立原地,眼中含泪目送丞相离去,而不知情者则误以为丞相身体欠佳,正于营帐内静心调养。
随着那4个士兵的脚步越走越远,蜀国的精神支柱也一路向南。
这四名士兵起初并未察觉到异常,执行任务便是他们的使命,起初道路极为顺畅,他们便依照既定计划,一路向南方前进。
然而,不知何故,我身上的重负似乎愈发沉重,尤其是在夜幕降临之后;丞相只是命令我一路向南行进,却并未交代若遇坎坷的山路,我是否可以另寻他途。
他们在夜幕低垂时沿着蜿蜒的山间小径缓缓移动,每一步都显得越发艰难,绳索与岩石的摩擦声在寂静的夜晚里显得格外刺耳:我们不过是执行任务,何必如此执着?找个隐蔽的地方悄悄埋藏即可,回去后谁都不必提及!
决定了计划后,他们迅速展开行动,最终将那个大龛藏匿于山谷的隐蔽处。
由于是夜晚,四周笼罩在模糊的夜幕中,这些士兵此前未曾踏足此地,对于具体埋藏的位置,他们心中同样充满疑惑。
事情一完成,他们便急忙赶回报告,姜维此前从未涉足过选购棺木的行当,对绳索何时可能断裂也毫无头绪。然而,他坚信这几名士兵不会欺骗他,于是轻轻一挥手,示意他们可以离开了。
然而,谁料想诸葛亮在启程之际便预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特意将向南选址安葬之事告知了刘禅,并且郑重其事地提及自己的棺木将历时81天方可入土为安。
刘禅等人回来后,特地把那4个士兵叫过来:丞相的棺椁在哪?
这些人竟然全然不知,丞相早已预定81日之期,面对刘禅的审问,他们支吾其词,最终不得不将暗中掩埋之事吐露无遗:“求您宽恕我的罪过!”
刘禅大怒:马上给朕找出来!命
但当时黑灯瞎火的,又人生地不熟,这事儿哪里还能记得!
在遭受严酷的刑讯逼供后,刘禅未能探得丞相墓地的下落,意识到自己无法再寻得此秘密,于是果断地将那四名士兵处决,而诸葛亮究竟安葬何处,也成为了三国时代最为深藏不露的谜团。
02
在民间流传的传说和未经官方认证的史书中,关于诸葛亮留下的这一不同寻常的遗愿,人们各有各的解释,而这些说法无不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有人觉得在那个乱世里,盗墓者横行。
尤其是当得知诸葛武侯之墓的确切位置后,众多盗墓者自然而然地认为其中藏有无数珍贵的宝物。
众所周知,诸葛亮自幼追随刘备征战四方,在刘备心中,他既是良师,又是挚友,更如同亲兄弟一般。多年来,诸葛亮积累的珍贵宝物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因此,无论诸葛亮的安息之地在何处,无论其墓穴机关多么错综复杂,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尝试挖掘。
诸葛亮为防止自己逝后墓地遭受破坏,因此才提出了要将遗体向南迁徙至绳断处安葬的言论。
由于埋葬过程迅速,加之南方地区树木丛生,尸体腐烂的速度必然日益加速,因此那四名士兵不会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如此一来,即使过上一两个月,即便有人经过此地,也难以辨认出此处有坟墓的存在。
即便真的发现了这里的墓葬,蜀国军营严守秘密,无人敢声张,因此即便路过的行人也无法知晓这是诸葛亮的安息之地,从而彻底打消了盗墓者的企图。
诸葛亮深知自己毕生精力倾注于蜀国,为复兴汉室大业,积累了众多敌对势力,他忧虑自己离世后,邪恶势力可能干扰蜀国未来的命运。
直接将遗体安葬于南方之地,鉴于在古时的风水学说中,南方被认为是阴气较重之域,他这样做,意图借助那股深不可测的能量,既确保自己免受阴邪之气的侵扰,亦能确保蜀汉江山未来的稳固与安宁。
甚至有人声称,在诸葛亮尚在人世之际,他便能预知未来,拥有与鬼神沟通的能力,而他手中所掌握的,乃是一个足以动摇天下根基的秘密。
为了确保这一秘密不致泄露,他将秘密藏于宽敞的洞穴之中,沿着南方方向前行,直至绳索断裂,将其埋葬于地下,其目的在于让后世探寻秘密时,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根针。
无论如何,这些推测愈发神秘莫测,每个版本都让人不寒而栗,至于为何会有“断绳埋藏”之举,时至今日仍有人试图揭开谜底,而真正的答案或许唯有诸葛亮本人方能知晓。
03
尽管《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明确指出诸葛亮的安息之所位于定军山,然而,也有人提出,定军山上仅存的是诸葛亮的衣冠冢。
从“绳断而埋”这一事件来看,诸葛亮所思考的,恐怕并不仅仅是那些流传于野史的猜测而已。
在诸葛亮即将离世之时,蜀汉的众多勇猛老将如黄忠、马超、赵云等均已离世,而曹魏与东吴则如同饥鹰般,虎视眈眈地伺机前来争夺地盘。
诸葛亮深知,若他大肆操办自己的丧事,实则等同于向世人宣告:蜀汉的稳固基石已失,敌人可趁机进攻了。
秘密安葬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民心,避免因举办葬礼而将如此重大的权力筹码拱手相让于他人。
从文化角度分析,古代的风水理论中,诸葛亮深谙五行之理,明了在五行中,南方与火相配,火象代表着希望与生机。
南方的地理环境优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求得一个吉祥的预兆,使得蜀汉即便在失去其主之后,在姜维等人的辅佐下,也不至于走向衰败和灭亡。
诸葛亮深知自己在蜀汉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旦他离世,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无不将前来祭奠,届时朝政无人能理,这并非他所期望的景象。
因此,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诸葛亮在世时执行的“南征途中,以绳索断裂为记,埋藏宝物”的行动,不仅是他生平的最后一次举动,更成为后世探寻三国历史之谜的引人入胜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