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连根老人曾说过,他了解女儿们很敬重他,可这次必须听从他的安排,这是他临终前用来让四个女儿接受生态葬决定的言论。通过采访得知,在生命行将结束时,有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人,希望在宁波以更富有意境的方式离世。
回访
宁波树葬“第一人”说服了四个女儿
今日清明,章家四位女儿此时分外思念父亲,去年十一月,宁波首次开展树葬集体安葬,享年九十二岁的章连根先生遗体归葬故乡,同泰嘉陵的职员确认,章先生按报名时间算是宁波树葬的先驱
三月份,我们姐妹陪着母亲,曾一同前往探望父亲。春光正好,章老先生长眠的桂树园地隐于双峰山之中,显得格外苍翠,林边山泉淙淙流淌。母亲感叹此处景致绝佳,环境宜人,风光旖旎,章明珠表示,母亲因此更加决意追随父亲的心愿,希望身后能贴近自然,为大地添彩增绿。
据了解,章老先生生前就有个心愿,要求身后事简单处理,不保留骨灰,不修坟头,不竖墓碑,采用生态安葬方式,他还在世时,多次告诫四个女儿,明白她们很孝顺,但这次必须听从他的安排。
当了解到连续两届共有八位树葬者的名字已经刻在纪念碑上,今年参与第二届集体树葬仪式的家属在安葬亲人之后,都依次走向第一届的逝者献上白菊,章明珠一时无语。她说:感到非常欣慰父亲此生并不寂寞,有许多生前未曾相识,但死后却怀有同样心愿的人陪伴他。
交锋
老人接受生态葬,子女担心面子挂不住
树葬是一种创新的生态安葬方式,在宁波初步开展实践。与章先生类似的早期采用者及其家人之所以采纳这种安葬形式,除了受教育程度较高、政府鼓励等影响外,主要还是逝者怀有深厚的家国意识,期望将更多财富留给子孙,守护一片青山绿水。
树葬是节约土地生态安葬的一种新选择。海曙的孙老先生最近去了解过树葬,认为这种形式挺不错。他觉得既有人情味又浪漫,费用也合理,而且对环境有好处。孙老先生觉得人去世后安葬在桂花树下面,能带来一种精神上的依靠。他打算回家和家里人讨论一下这个想法,再听听他们的看法。
我们经常接到一些老人打来的电话,他们大多是为自己提前登记树葬服务。同泰嘉陵的员工小朱说明,按照公司制度,人还健在时不能预先安排集体树葬或海葬活动。因此,他们会建议老人回家和家属商量,待离世之后由家人来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老年群体能够认同海葬、树葬这类方式,但年轻一辈通常持有不同看法。有位陪同友人祭扫的市民透露,家中长辈多次强调丧礼务必简化,主张不保留墓穴位置,乃至不留下任何形迹的绿色安葬方式,然而他思量再三,终究不敢遵从,因为他担忧亲属会责备他,指责连购买墓碑的财力都显得吝啬。
趋势
选择诗意归去的老人越来越多
改变旧有习俗并非易事,依照国人惯常想法,逝者入土方能安心,生者建功需留声名,与此相对,倡导绿色生态的安葬方式仍需克服重重阻碍。在树葬、花坛下掩埋、草坪中安息等选择面前,宁波民众对于小型节约土地的安葬、墙壁内安放遗体、以及海中安葬等做法,显得更为认同。
二零一八年,该市有二万零六百六十四人采纳了节约土地的生态安葬方式,这包含了骨灰寄存和海葬两种形式。在鄞州区,东吴镇公益性生态墓园比较集中,那里的生态安葬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五。瞻岐镇和咸祥镇这两个临海地区,生态安葬比例也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
自2013年宁波首次举办海葬活动以来,小朱在同泰嘉陵海葬服务部任职,她亲眼看到海葬人数从最初每年的25人,增长到现在的近百人。到目前为止,本市的322位逝者已经选用了骨灰撒入大海这种既浪漫又肃穆的安葬方式。
真没想到,现在海葬变得非常流行。由于轮船有名额限制,有时候轮船坐满了,还会有有背景的人通过关系来说情,想要加塞进去,以便家属能够赶上那一天为逝者骨灰举行海撒仪式。小朱这样说道,随着媒体的报道和老年人思想意识的转变,在宁波这个靠海的城镇,海葬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采纳。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宁波市目前有89家经营性公墓,假如城区所有逝者都采用传统下葬办法,用不了几年,宁波将出现墓地资源枯竭的情况。宁波市每年大约有4万人去世,倘若他们全都选择节地环保的安葬方式,每年至少能够节省大约14万平方米的墓地建设面积。这一增一减,可以节省出的是社会进步的环境效益,是土地资源的永续使用,是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