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里,关于逝者的仪式非常讲究。民间流传着诸多相关准则和避讳。这篇文章梳理了六项没有明文规定的习俗,希望读者知晓,避免在相关场合因不熟悉规范而冒犯他人。
乡村之中,长者离世并非单户之事,而是全村之要务。其中蕴含着祖辈流传的为人处世之道,但现今多数年轻一辈已不复知晓,常因善意而招致非议,损害了人际关系却毫无察觉。
以我们村最近发生的李大爷离世事件为例,他最小的儿子常年在外工作,对于相关习俗完全不了解,几乎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那天一大早,李大爷安详地走了。
近邻远亲得知消息,纷纷亲自前来提供援助,正应了那句俗话“丧事不邀自来”。然而城中张家的年轻人归来,面对满屋的宾客,竟疑惑地问“为何来了这么些人,莫非是来看稀奇的”,此言一出,在场的长者们无不面露无奈。
随后,村里王大叔前来报丧,一开口便道出“李大哥死了”,立刻遭到身旁老者们的目光阻止。依照乡间习俗,吊唁时忌直呼“死”字,须改用“仙逝”、“离世”等含蓄表达,方显对逝者及其家人的基本体恤。
下午时分,李大爷的小儿子身穿丧服,打算离开家门,声称要去镇上采购些物品,所幸被迅速阻止了。农村地区存在“服丧期间不走访”的习俗,在守孝期内不能前往他人住所,这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别人的体恤——毕竟没有人乐意让正处在丧期的人进入自家,唯恐沾染不祥之兆。
晚间讨论身后安排,部分年轻一辈主张铺张操办,打算延请戏团献艺,此议遭长辈们驳回。长者们指出,治丧应遵循常规,既不宜过于奢华,也不该显得过于简陋,否则恐引他人非议,讥讽对逝者缺乏应有的敬意。
出殡当日,八名强健男子肩扛灵柩,尽管棺木分量十足,却无人提及“沉”字;纵然暑气蒸腾,也无人道出“闷”字,这是习俗,体现对逝者的敬重。
摔孝盆时,李大爷的大儿子当场就打碎了,依照传统规矩,这孝盆只能击碎一回,不能重复摔击,否则会让人觉得不祥。
葬礼活动全部结束后,村民们开始相继离去,家中主人没有表示挽留的意思,由于在这样哀伤的氛围里,劝留宾客是不妥当的。
李大爷的后事最终顺利结束了,这件事让村里的小辈们大开眼界,领悟了不少传统习俗。
这些准则并非禁锢人的陈规陋习,而是前辈们凭借毕生实践凝结而成的待人处世诀窍。领悟了它们,既不会冒犯他人,又能在细微环节中彰显出你的诚恳与敬重。
因此我认为,这些老式准则饱含真挚的人道精神,既是民族风俗的延续,也是为人处世的良方,年轻人必须加以领会并遵守,如此方能促成乡村里里外外的和睦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