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命的逝去,总是那么令人感伤。
殡葬领域素来蒙着一层难以言说的氛围。许多人因至亲离世而深陷哀伤,无暇顾及并探究相关流程;另一些人则受陈规束缚,面对“离世”议题时含糊其辞、唯恐避之。
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是殡葬领域的排头兵,长期积极履行社会义务,多次举办面向公众的活动,让大家参观告别厅、化妆间、焚烧处等区域,全面了解殡葬服务的各个环节,亲身感受殡葬工作者的日常,从而增进社会对殡葬工作的了解。
二零一六年间,“故人清洁”项目给社会带来了强烈触动,大家不由得赞叹生命原来能够这般体面地终结。
二零一七年,公司增设了“心灵沟通”“告别仪式设计”等业务项目,这些项目完全由八零后和九零后员工负责,使社会各界感受到了丧葬领域的崭新活力。
2018年,借助VR技术、3D打印、机器人等尖端科技,殡仪服务得以创新呈现,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相关场景。
2019年,京城首家“生命文化展厅”积极开展生命文化教育。
最近,因为新冠疫情,停了整整一年的八宝山殡仪馆面向公众的参观活动又开始了。这次,我们去看殡仪馆工作的最后一步——火化。
1∶4比例打造模型
零距离演示火化全过程
黎明时分,天色尚暗,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工作人员已经投入了当天的劳动。
火化室负责人魏童说明,由于殡葬工作的特殊性质,该部门岗位采用轮班制度,确保全天候都有人员提供服务,维持24小时不间断运作,殡仪馆员工的生活节奏与常人存在差异,他们通常在晚上八至九点休息,而凌晨四点左右就需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的实际环境,跟人们原先设想的阴森、阴冷截然不同,这里空间很大,光线充足,干净整洁,各种大型火化设备摆放得整整齐齐。以往组织参观活动时,参观者只能接触到火化设备的外部构造。今年,他们特意用四分之一的比例制作了一个火化机模型。这是魏童介绍的。
跟随火化师王元元的前行,记者来到火化室东面那个广场,那里摆放着一台长度约莫七八米的火化机仿制品。看见王元元启动了控制装置,运送微型纸棺的推车台面开始慢慢移动,依次经过了送灰前的等候区、准备工作的房间,最后抵达了焚烧炉内部……王元元说明,这个装置主要是为了火化间进行学徒培训、技术交流而设计的,设备两侧选用了透光材料,能够让人更清楚地观察机械的构造、工作状态等细节。记者在聆听王元元的详尽说明时,同时留意着装置的运作情形,大约五分钟内,就彻底见识了遗骸焚烧的整个环节。
火化师王元元讲解遗体火化全流程
遗体放进炉子火化通常要花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存在时间上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逝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死亡状况、保存时长等因素造成的。王元元解释说,不论持续时间多长,工作人员都会严肃处理,整个火化环节不借助额外设备,完全体现了对逝者与生命的崇高敬意。
火化刚停的炉膛温度能达到八百度,等降到一百五十度,工作人员就要戴上防护手套,亲手把逝者留下的骨灰一点点捡出来。捡拾过程中,有时会发现骨灰里混着些杂质,有些是家属放进去陪葬的物品,还有些是逝者身体里的医疗器械。我们保证交给家属的是干净无杂的骨灰,因此这些杂质通常不会装进骨灰盒里。王元元表示,除非家属有特殊意愿或决定不领取,否则这些火化后的剩余材料将作为火化站的教学素材使用,目前已经汇集了超过三百种火化残余,其中包括心脏起搏器、金属钉、金属板以及心脏支架等物品。
遗体火化残留物
保障服务无差错
火化前后10次核对信息
魏童长期从事火化工作,他谈到,家属们偶尔会询问他,如何确认他们拿到的骨灰确实是逝者的。
为了确保我们的服务不出任何纰漏,逝者遗体从抵达八宝山殡仪馆时起,直至火化后骨灰由家属接走为止,整个过程需要工作人员反复确认信息共十回。
八宝山殡仪馆近20年来首位女火化师元小林
元小林展示个性化定制的“铭心牌”
在殡仪馆的接待处,工作人员与家属商议了相关事宜,随后依据逝者资料制作了两个相同的条形码,一个附在逝者棺椁上,一个附在火化凭证上。这个微小的条形码,将是家属确认骨灰领取无误的关键凭证。据魏童说明,在遗体进行火化程序之前,火化点的管理人员还会打印一个条形码,并粘贴在骨灰存放盒上。各个环节都要反复查验二维码和逝者资料,确保准确无误。家属来取骨灰时,工作人员必须再次核对火化证明和骨灰盒上的条形码。确认信息完全一致,才会把骨灰交给领取人。
使活着的人安心,对离世者表示敬意。八宝山殡仪馆的员工处理事务极其周全,认真负责,从反复确认资料细节就能明显看出。
根据消息,为适应逝者家属的丰富要求,消除他们对骨灰确实性的担忧,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今年增设了“心相随”铭心牌专属制作业务。这种铭心牌的牌基选用耐高温的材质,即便与逝者遗体一同进入火化炉,也不会出现损坏或变形的情况。魏童对此进行了解释。
在火化处的一张操作台上,记者发现有许多火柴盒形状的深色纪念牌。牌子的正面分别镂刻着十二地支等图形,背面则打磨得十分平整。相关人员通过电脑下达指令,随即雕刻设备便启动激光进行加工。仅仅过了半分钟,原本空无一字的牌体背面就显现出“八宝山”“云山常做伴”“松柏永为邻”共计13个字符。工作人员向笔者说明,铭心牌背面的内容都是依据逝者亲属的意愿即时编排的,能够记载家属在陪伴亲人经历生命最后阶段时最迫切的内心话语。
打响蓝天保卫战
每年过滤污染物30吨以上
这台设备拥有独立的废气净化装置,每年能够清除超过三十吨的污染物质;同时研制了能量循环利用方案,把原先焚烧炉产生的热量重新加以利用……每当想到近年来殡葬工作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维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八宝山殡仪馆的焚化工作人员无不感到由衷的骄傲。
老一辈的火化匠人曾提及,早年的焚化装置极为简陋。遗体经过焚化,产生的烟尘会直接排放到空中,导致殡仪馆上空经常笼罩着尘埃。魏童指着焚化场外的天空,面带微笑地说,如今的情况截然不同。您瞧瞧这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当古老的丧葬习俗与现代科技相遇,焚化作业也随之实现了根本性的进步。
火化室尾气处理车间
但是,能够享有这样的晴空,其实并非轻而易举。根据魏童的说明,八宝山殡仪馆内设有19部燃气式台车火化设备,目前每套设备均已配备了烟气后续处理装置,该装置由急冷容器、喷淋容器以及除尘布袋三个部分构成。急冷罐里,利用无接触水冷设备,把将近八百度的高温烟气降到一百五十度,这样就能减少二噁英这种主要污染物的生成;喷淋罐中,借助喷射碱性液体,对烟气实施脱硫脱酸操作,同时投放活性炭,用来捕捉烟气里的细微尘埃颗粒。然后,让烟气穿过一百三十个布袋的过滤,最终实现烟气的全面净化。魏童表示,权威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的烟气排放完全符合北京市地方标准,并且还有多余,火化室每年经由烟气净化系统处理的粉尘数量超过30吨。这说明,我们确实在保护北京的天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火化室主任魏童讲解热能综合利用系统
提升焚烧装置的环境性能之际,八宝山殡仪馆在设备里增设了热能整合利用体系,把原本焚烧炉的废弃热量加以收集并再次使用。如此一来,焚烧室产生的热力,既供应了“逝者清洁”、遗体修饰等常规殡葬工作的用水需求,又供应了全部两百多名工作人员每天的用水需求,并且还达成了冬季园区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切实供暖。根据估算,火化室每年可供应热水一万二千五百立方米,天然气消耗量因此降低约二万二千立方米,电力使用量减少一万五千八百千瓦时,同时取代了原有的洗浴锅炉和电热水器功能。魏童对此表示欣喜。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一切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前提
二零二零年七月,二十二的云小林完成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学业。通过层层筛选,她加入八宝山殡仪馆,担任火化师职务,并且成为该机构二十年间首位女性从业者。
云小林的到来,可以看作是社会对殡葬领域看法日渐进步的一个证明,同时也能看出,由于专业技能的持续增强,火化作业已不再是单纯依靠体力的工作,魏童对此深有感触地表示。
据悉,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目前有初级火化人员18名,其平均年龄为33岁。尽管他们较为年轻,但他们的业务能力十分出色,每个人都获得了中级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认证。2015年,在国家级首届火化人员技能大赛上,魏童与王元元分别取得总成绩第一和第二的佳绩,两人共同荣获特别大奖,并被授予“全国技术标兵”的荣誉称号。
火化师队伍中一半是共产党员
火化室的外面墙上,安放着所有工作人员的相片,这些相片摆放出了“心”的形状。魏童向旁人说明,“心”状相片组合的最边沿都是共产党员。要努力工作、服务大众,首要条件是政治立场要坚定。工作计划里,我们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反哺党建’的原则,积极展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运用党员帮扶群众的‘一对一、结对子’模式,持续增强团队的执行效能和组织凝聚力。同时,火化室还时常引导员工钻研业务技能。严格执行一套规范化的学习安排,每天清晨安排一次集体沟通会议,每周安排一次系统性的专业技能研习,每月安排一次工作事务的剖析研讨会议,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员工的外部培训活动。
火化室取得了多项实用型专利
据记者了解,魏童带领团队,火化室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民政局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称号,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团队持续深入钻研火化技艺、火化礼节、火化方法以及生命文化知识。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吸味一体式布袋除尘器、残灰收纳装置、节能排烟装置等六个实用新型专利,另外台车式火化炉炕面快速冷却系统、台车式火化炉骨灰收集器、火化炉炉压安全控制系统等五个专利已经通过初步审查。魏童表示,殡葬行业属于服务领域,我们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为公众提供帮助。接下来,我们会持续提升自身水平,积极开展生命文化宣传引导工作,为推动殡葬行业向前发展尽一份心力。
八宝山殡仪馆是北京硬件条件最优越、服务范围最宽泛、业务种类最繁多的殡葬机构,每年接待访客逾数百万人次,处理火化遗体达两万五千具,占据全市火化总量四分之一左右。这一系列数字反映出,每一位从事殡葬工作的人员,都怀有对职业的深厚感情、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
来源:2021年4月8日《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