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纪事 > 正文
寻找张之洞:晚清名臣墓穴被挖 尸骨命运多舛
2008年12月30日 10:58北京日报【】 【】
对于南皮人来说,最让他们挂念的还是张之洞的遗骨哪儿去了。
一定要找到!县长给邢家训下了命令。
那个年代的墓园如今已变成广袤的耕田,1958年进行土地整改,张之洞墓周边的田块被划归南关村管理。2003年,邢家训曾带领王玉良、肖力兴、张宝信等研究团体成员,骑着自行车前往南关村,向原村领导了解情况,随后又前往与墓园相邻的南花园村,访问当地知情者……然而各方说法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结论。
2007年3月,邢家训找到了当年看坟的老人高玉堂。
七十多岁的老邢跨上电动助力车,带着九十二岁的高玉堂急速赶往墓园位置。那里原先经过农田改造、土地整治,后来又推行了家庭联产计酬方式,如今早已大变样。况且高家人离开此地已有数十载光阴,想要在此地确认准确位置相当困难。最终,老者指向一片当地人称做“老酒窠”的阔叶草丛,说道“就在这个地方”。高玉堂的后代透露,他将张之洞的遗骸安葬在了一块碎碑的旁边,用铁棍戳一戳,不就能找到石碑,进而找到遗骸吗?于是组建了一支由四五个成员组成的临时考察队伍,他们手持临时打造的1.5米长钢管探针,在原来的坟地附近进行钻孔探测。两个月份过去了,地面留下了几千个洞眼,却始终未能发现石碑和遗骸的任何迹象。
邢家训仍不放弃,他联系了副县长,又去了南皮镇人民政府,召集各村党支部开会,商量让村里的老党员们召集村民,动员大家帮忙寻找了解情况的人。村支部开会寻找当年掩埋张之洞消息知情人的事情,吸引了一个年轻人,他透露说,当年负责掩埋张公尸体的,正是他在南关村的表舅张执信。
目睹邢家训一行人登门,缄默四十一载的张执信终得启示,张之洞遗骸下落之谜得以昭示——原来,正是他亲自将张之洞的尸身掩埋。
张执信谈到,1966年,他年仅二十岁。当时秋末,村中青壮年大多参与开河工程,仅有少数老人和妇女在村南张之洞墓园附近的田地间整平土地、清理棉花根茬。部分女性表示感到不安,且环境气味不佳,张执信便与一位老者王姓男子合作,将张之洞的遗体以及另一具女性遗骸搬运回原墓穴,再度使用农具掩埋。虽然墓穴看似遭破坏,但骸骨实际上仍存于地下。至于另外两位夫人的遗骸,其最终去向成谜。
“我那时仅晓得张之洞身居高位,为人正直,而且即便常人,如此行事也太过卑劣了!”当年因家庭背景坎坷吃了不少苦的张执信特别谨慎,埋葬完遗体后反复叮嘱知情者,绝不能外泄,以免造反派察觉。“这些年我一直不敢提及,只是不清楚说出来会遭遇何种后果。过去也有人打听过,但并非官方人士,我都没透露。”这回我看是政府诚心要找,邢会长那是真正政府管事的人!”
挖掘机擦着头骨掠过
张执信常在周边的农田里劳作,对当地情形相当了解,当年他本人就是负责掩埋尸体的,他指认的地点可信度很高。
2007年6月1日,满怀期望的邢家训向县政府提交了寻找张之洞遗骸的计划。该计划十分直接,或许会让考古学者感到出乎意料:打算动用挖掘机。这个方案获得了县长的认可。目前所有条件都已就绪,只等收割完麦子再行动。
7日,邢家训在从武汉返回的列车上,碰到了南关村书记张汉旺打来的电话,电话内容是告知他麦子已经收完了,可以开始挖了。
8日那天,一台黄色的挖掘设备进入了田地内部,按照张执信所标记的位置进行作业,机械臂从北边往南边挖掘,形成了一系列宽一米、深近两米的平行沟壑,这些沟壑之间保持着约一米的距离,六月正值炎热的季节,气温高达38度,工人们仿佛身处蒸气腾腾的环境中,脸庞被太阳晒得通红,挖掘过程中,时而发现碎砖,时而刨出旧瓦,就在某个时刻,沟内突然发出一声脆响,一个陶制罐子出现在了挖掘区域之中一阵惊呼响起,有人猜测这是张公的陪葬品,县博物馆馆长高国胜在现场摇头否认,称这咸食罐子属于寻常百姓的陪葬用品,但考虑到张之洞身为高官,其陪葬物品理应更为珍贵。
机器的声响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观看。有人指出,早先的张公墓位于西面。也有声音称,张公墓处在侯庄和遗爱碑连成一条直线的位置。还有人表示,在南边……话不多的张执信看着挖掘机刨出的七八道二十米深的沟壑,心里有些忐忑:这片土地和从前不同了,原本是东西走向,现在变成了南北方向。不确定是不是记错了,他再次来到高处朝四处张望,又去到地势最低的地方走了一圈,内心有了明确判断:范围不大,就在此处挖掘。
678后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