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网

官方热线: 400-118-088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118-088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张之洞去世57年后竟被挖坟曝尸,2007年凭线索找回尸骨重新安葬

发布时间:2025-10-05 11 浏览: 34

2007年6月,河北省南皮县,有一片新近收获的麦地,那里从清晨开始就人来人往,大家都在使劲干活。

一台土方机械在谨慎地铲土,旁边的工友每次都要钻进坑洞里瞧一瞧,接着才指挥那台机器继续铲下一铲。

此刻天色尚早,但开阔的田野上没有树木阻挡,无拘无束的阳光依旧让在场众人汗流浃背。

“停!那边有东西!”不知挖掘了多长时间,忽然有人高声叫嚷。众人顺着喊声指示的方向望去,确实看见一堆零散的骨骼。根据那些骨头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的形态判断,极有可能是人类的遗骸。

围观者见状非但没有感到惊恐,反而激动地呼喊:“找到了!找到了!”接着,他们几个立刻跃入挖掘的坑洞里,取出预先备好的铁锹之类的器具,在显现白骨的部位继续动手挖掘。

担心会伤及遗骸,发掘工作进展迟缓,许久之后,浑身是汗的众人总算把其余的枯骨清理出来。

他们查点完尸骨数目,邢家训顿时欣喜若狂,以难以抑制的激动语气宣告:两具遗骸,当是一男一女,完全吻合,绝无差错,这定是张公的骨殖!

直到此时,失踪于蛮荒之地四十余载的晚清重臣张之洞的遗骸,经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会长邢家训四处奔走搜寻,终于重现天日。

一代名臣张之洞到底有何成就?他的尸骨又为何遗失荒野呢?

晚清第一布局高人——张之洞

通常情况下,张之洞的知名程度远不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关于他是否属于晚清“四大名臣”,至今仍存有不同看法。即便被认可进入这个行列,他的排名也相对靠后。

在优秀剧集《走向共和》里,张之洞的作为和气度远逊于李鸿章,甚至给人浅薄固执的印象。

然而,历史上的张之洞真有这么简单吗?

不一定。从历史角度审视,张之洞此人错综复杂,远非常人所能理解。他并非顽固守旧之辈,甚至对其对清廷的忠诚度也存疑。

张之洞是探花出身,不但学问好,人长得也周正。

1880年,他对于完颜崇厚同俄国签署有损国格的《里瓦几亚条约》表示异议,因此受到两宫太后传唤,并因此赢得了慈禧太后的倚重和嘉许,随后迅速成为清廷“清流派”的领头人。

如今许多人一提及“清流派”,便先入为主地视其为只会空谈不行动的“言论家”。然而张之洞这位“清流”,实则是真正注重实践与实效的实干者。

张之洞主政湖北期间,兴办教育机构,吸纳西洋先进工艺,积极推动国内工业进步,堪称杰出实干之才。

汉阳兵工厂于1894年落成,制造了众多名为“汉阳造”的现代化步枪,这种枪械不仅发起了辛亥革命的开端,抗战期间仍是我军对抗日军的主要武器,甚至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也能见到它的踪迹。

清朝末年四位著名官员里,清朝覆灭后,曾国藩与李鸿章都遭到猛烈抨击,但张之洞却未受责难,孙中山还赞他是不言而喻的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说他对中国工业、重工业的贡献不可磨灭。

中山先生和主席为何对张之洞如此赞赏?这除了张之洞在发展国内产业及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外,还源于他在辛亥革命中不易察觉的付出。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发难之声源自湖北的武昌,然而,是否有人探究过,为何这声开创性的枪响偏偏在武昌响起?

从张之洞对待辛亥革命烈士吴禄贞的方式上,可以略见一斑。他对吴禄贞的态度,揭示了某些隐秘。

吴禄贞毕业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当时被视为杰出人才。张之洞对他十分器重,派遣他前往日本深造军事。然而,年轻的吴禄贞在日本接触到革命理念后,不仅高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回国后还发动了一次未成功的起义,因此引起了满清朝廷的注意。

颇为奇特的是,张之洞作为吴禄贞的栽培者,所采取的措施竟然是向日本外务省递送了一份“照会”,请求日本方面处置“悖逆天理”的吴禄贞。

日本外务省立即回函张之洞,以日本政府不愿承担管理赴日学子思想及政治表现的职责为由,驳回了张之洞的请求。

事实上关乎“国事”的议题,不只是日本,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照其执行。

张之洞熟悉洋务,不可能不知道这种事情。

吴禄贞从日本归来,张之洞却仿佛遗忘了他的种种出格举动,不仅不再提及,反而给予他极高的职位。吴禄贞刚回到国内,张之洞便任命他为湖北学务处的协理,没过多久又将他提拔为将弁学堂的军事教官负责人。

这个职位的军事教育意义重大,张之洞非常清楚。吴禄贞就在他直接监管范围内,凭借自身身份,向学员和士兵灌输革命理念,张之洞非但未加干预,反而持续举荐,为其谋求晋升。

经张之洞举荐,吴禄贞得以从士官生逐步晋升至八旗都统之位,其后参与滦州起义,险些发动直取京师的攻势。

张之洞虽暗中纵容,但湖北新军下级人员革命情绪高涨,此事高层将领亦有所耳闻,奈何张之洞置若罔闻,他们便只能顺其自然。

武昌起事之后,官库里面存放着张之洞兴办实业时所积攒的丰沛财款;汉阳的军械厂,又使革命军无需再担忧军械匮乏的问题。这好比张之洞早已备好宴席,备足佳肴,革命军只需直接入席用餐即可。

所以中山先生说他是“不言革命的革命者”,也确实不能算夸张。

死后风波

张之洞晚年便着手准备,然而直到他1909年10月离世,朝廷始终未能找到他的任何过失,反而追赠他“文襄”的谥号,拨付三千两白银,准予他魂归故里,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

身为朝廷高官,张家其实超过一年之前,便着手为张之洞预备身后之物了。

那一年十二月,张之洞的灵柩在其故乡河北省南皮县双庙村,与他的三位遗孀一同安葬。张之洞离世后不到一年,辛亥革命便兴起,紧接着清朝便覆灭了。

张之洞生前声望颇高,在湖北地区施政有诸多建树。清朝覆灭后,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偶有小股盗匪侵扰其守墓之人,但其陵墓始终未遭损毁,并且仍有人特意前往祭拜。

抗战开始后,张之洞的墓地周边虽然发生战斗,但侥幸躲过战火,没有受到损坏。

新中国成立后,领袖对张之洞持肯定态度,赞赏其在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教育革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张之洞的陵墓在早期阶段获得了妥善的维护。

1956年,近代史学家牟安世,在其著作《洋务运动》里,将“洋务运动”判定为带有负面色彩、损害国家利益,且主要围绕军事行动展开的事件

自那以后,身为“洋务运动”中坚分子的张之洞声望急转直下,遭到众多人的指责,被称为“洋奴”、“卖国贼”。由于张之洞的名声已经彻底败坏,因此他的墓地也就不再受到敬重。

在制造钢铁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获取木料而砍伐了张之洞墓周边的树木,为了开采石材而推倒了周围的石碑,除了坟墓本身得以保留之外,其他几乎全都被毁坏了。

首度发生的破坏,其破坏程度相对较低,只能算是初步的冲击。相比之下,紧随其后的第二场破坏则更为严重,显然是前者的延续和升级。考虑到后来运动中保存了上千年的孔子祖坟都未能幸免,张之洞的墓自然也难以保全。

今年9月26日那天,一些年轻人拿着鼓槌和鼓,带着铁锹、木棍之类的家伙,直奔张之洞的坟墓,打算把他称作“洋奴”“卖国贼”的遗骸给鞭打示众。湖北省和南皮县特意派了人员出面干预,以“领导曾说过张之洞对我国工业进步和教育革新是有功绩的”作为说辞,想要阻止他们挖开张之洞的坟墓。

当时在场众人的情绪异常激动,完全无视管理人员的规劝,反而辱骂工作人员为“洋奴”和“卖国贼”的后代。

在场的工作人员总共只有四五个,小将们的数量却多到数不清,工作人员不敢与他们正面冲突,只能任由他们把张之洞的墓给刨开了。

据在场长者讲述,张之洞墓穴的封土被掘开后,其下为青砖石灰构筑的墓室。该墓室由四段构成,每段内安放着张之洞及其三位夫人的红黑色棺木。

在挖出来棺材之后,年轻人们就开始用撬棍毁坏棺木。

张之洞的第一任妻子石夫人和他第二次娶的唐夫人都去世得比较早,棺材被毁后几乎什么都没剩下,只剩下骨头了。

他第三任妻子的遗体还比较新鲜,头发和衣物都保存得相当完整。不过,出土过程中人们野蛮地拉扯,加上自然风化,衣物很快便破损不堪。至于张之洞的棺木,因为是用他部下张彪耗费1.2万两白银购置的沉香木打造,材质异常坚固,年轻人动手时颇感吃力。

最初他们打算像敲开前面的几具棺材那样,直接用镐头去破坏,但尝试了几下后发现此法无效,镐头敲击棺材只会留下浅浅的痕迹,操作者自身反而感到手部剧震疼痛。因此不得不改用撬棍和大铁锤,先沿着缝隙将撬棍楔入棺材接缝处,然后大家一起用力将棺材撬开。

不过等他们费尽力气把张之洞的棺盖掀开,里面却不见遗体踪影,仅发现了一层用来防霉防水的松脂。等把松脂清理干净,才察觉到张之洞的棺材实际有两重,先前只是打开了最外边那层。

大家齐声呐喊,移除了最上头的棺木,接着动手拆下面那副。凭借先前开头的见识,第二副棺材也迅速被弄开。这时候,他们总算瞧见了张氏的遗体。

张之洞离世已过五十载,因保存得当,遗体未显腐坏,且生前衣物亦多保持原状。其灵柩之中,张之洞身着官袍,面容与胡须依然清晰可辨。

他留下的随葬品数量不多,包括一块标明他出生和逝世时间的木牌,以及右手边放着的毛笔、墨砚、鼻烟罐、朝珠串和老花镜等物件

新来者发现张之洞的遗体时,起初兴奋不已,接着发表了一番振奋人心的讲话,声称自己赢得了“辉煌成就”,然后才将张之洞的遗体从坟墓中拉出。在这个过程中,官服因年代久远而破损,遗体也迅速失去光泽变得乌黑。年轻士兵们喧闹了一阵,把张之洞和三位夫人的遗骸丢弃在荒野中,随后便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那个年代的特殊情况,导致没人敢去处理张之洞与妻子的遗体。他们的遗骸在野外放了将近两月,石夫人和唐夫人的骨灰散失各处,张之洞和王夫人的尸体也随后神秘不见了。

张之洞的遗体最终下落何处,变成了一个极其扑朔迷离,且无人愿意探究的悬案。

重寻尸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张之洞曾经遭受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南皮县决定,将张之洞的墓地改建为公园,以此纪念这位历史人物

张之洞的遗骸下落不明,张公园项目在重新修建张之洞的陵墓时,只能在原来的地方附近建造一座没有尸体的坟墓。

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观念不断更新,南皮县相继组建了张之洞相关的研究团体,比如张之洞研究学会和张之洞艺术作品探究中心,同时张公园内的张之洞陵墓也成为了众多国内外人士缅怀先人的热门地点。

2006年,张之洞的族孙张法明从台湾返回南皮祭拜祖先,张公园的吸引力随之增强。南皮县重新将寻找张之洞遗骸的工作列入计划,时任张之洞研究会负责人的邢家训,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

邢家训对张之洞墓周边居民进行了深入询问,搜集到部分目击者信息,这些人当年目睹了张之洞墓的损毁过程,随后他根据这些证词,逐步推断出张之洞遗体消失的大致地点。

后来邢家训围绕张之洞遗体不见的地点,去寻访年长者询问昔日的情形。七十岁上下的邢家训反复领着人走村过户,最终探听到了一个消息。

早先张之洞墓园遭破坏时,张之洞及王夫人的遗体在荒地上留存较久,部分女性村民经过时感到恐惧,便请托一位叫张执信的村民将遗骸移走。

张执信担忧遭受批判,私下联络了位姓王的村民,趁着夜深人静,将张之洞与王夫人的遗骸,运到邻近的墓园土坑中掩埋了。尽管岁月流转,时过几十年,昔日的墓园早已改作农田,幸好张执信依然记得那片地的相对方位。

邢家训得到这个线索之后,便联系好了挖掘机和施工人员。

等到2007年小麦收割完成,便带领人员顶着烈日前往张执信指定地点实施挖掘工作,为防止张之洞的遗骸受到破坏,挖掘机操作极为谨慎,每次作业后都需要人员进入坑内进行清理和检查。

幸运的是,苍天不负坚持的人。在付出一番辛劳之后,邢家训他们最终寻觅到一男一女的两具遗骸,由此便产生了文章起始所描绘的场景。

2008年10月,张之洞和王夫人的遗骨被重新葬回原址。

依据《南皮县志》以及唐浩明撰写的《张之洞》,还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张文襄公年谱》,这些资料都可作为参考。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118-088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118-088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