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现身
新千年到来之际,民族文化复兴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众开始重新思考张之洞百余年前的“中体西用”思想意义。在南皮当地,众多人士自发投身于探究张之洞生平事迹的活动。他们认为,公正评价张之洞,南皮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
南皮人对张之洞的感情是朴素而真挚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公园筹备处迎来一位穿着单薄的老者,他希望捐出整整一千块钱。这位来自南皮贾屯子村的“周铁嘴”,为了支持张公园的建设四处奔走,请求资助。工作人员们觉得这个数目太大,婉言谢绝了。老者却坚持不肯放弃,大家无奈之下只好表示,钱可以暂时保管,需要的时候再来取。十年光阴流转,老者始终没有忘记张公园的修建,他透露说:“我当初捐的那一千块钱,现在还放在那里。”
张之洞的后代目前没有一位居住在南皮,不过在南皮东门的张氏家族里,至今还在广泛运用张之洞所定的“仁厚遵循家规,忠良报效国恩,通晓经典用于世,明白道理守护儒珍”这组命名专用字。不熟悉的张氏族人,仅凭名字就能分辨出彼此的排行。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同名的现象过于普遍。诸如大安与前印这类张姓居民聚居的村落,常有四五位同名的村民出现。开会时容易喊错姓名,访客也常会走错人家,这类情况时有发生。
张氏家族虽然只保留着旧式称呼,但尊崇学问的习俗依然保持。张氏家族中研究张之洞的张家升先生,在2004年冬天离世前,留下了名为《张之洞与南皮张氏家族》的著作。在这篇文章中,张家升先生提到,在前印村这个村庄里,张氏家族的人口数量占了全村的一半,而村里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姓张。
“头两年,清明时节,我来到张之洞墓园,发现墓碑前的石桌歪斜地散置着,但坟冢上被掘开的破洞已经补平,倾斜的石桌上残留着一簇洁白的梨花。”王玉良这样说道。
2004年5月,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宣告成立,会长由已退休的原县人大主任邢家训担任。该组织致力于搜集关于张之洞的回忆文章与研究成果,并定期将这些内容刊登在会刊中。邢家训与副会长叶书龙等研究会成员还积极外出,沿着张之洞曾经走过的地方开展考察活动,同时也在寻找张之洞的后代。为了节省开支,他们选择乘坐夜间列车出行。汉阳铁厂的工厂博物馆,将张之洞负责建造铁厂时使用的专用砖瓦,提供给当地居民,这些砖瓦每块重达20多公斤,最终由邢家训和叶书龙,硬是扛着带回了家。
2005年5月,南皮张之洞书画院成立。
2006年2月春节刚过,南皮县委宣传部便着手处理公务,召集了关于张之洞的研究会议,为张之洞的研究与深度挖掘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张之洞研究首次成为县委、县政府纳入正式工作安排的事项。
这一年,张之洞在台岛的族曾孙张法鸣回南皮祭祖。
那一年十二月,在南皮县第一中学建成张之洞展览馆。1903年,张之洞从京城回到武昌,途中回到南皮祭拜祖先。他捐出五千两赏赐银两,加上自己积攒的一万二千两廉俸,在家乡建立一所新式学堂,将其命名为慈恩学堂。这所学校布局别致,设有教室、宿舍、食堂、厨房、会议厅、阅览室、运动场,还配备了花园假山,种植了古老的槐树和海棠树,整体设计融合了中西方特色。
该校始建于1907年,建成之后,曾先后设立初级小学部、高级小学部以及中学部,每个学部均设定了三十人的招生限额,初级小学部实行四年制,高级小学部与中学部则采用五年制。南皮解放之后,慈恩学堂被更名为南皮中学。到了1980年,学校又被正式定名为南皮县第一中学。
张之洞创办的学校,是南皮历史最悠久的教育机构,也是当地现今最顶尖的学校。现在的南皮一中已经找不到任何历史痕迹,校园里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众多,就读学生超过三千人。不过,在校园外就能见到广场上矗立的高大张之洞汉白玉雕像;校内张之洞纪念馆的门楣处,还悬挂着当年慈恩学堂的完整画像。与它相隔的展室另一头,摆放着一尊张之洞的半身塑像。担任南皮县广电局副局长兼张之洞研究会副会长职务的叶书龙,面带微笑地补充说明:“这个塑像并非金属铸造,而是由当地村民手工制作的泥塑作品。”
对于南皮人来说,最让他们挂念的还是张之洞的遗骨哪儿去了。
一定要找到!县长给邢家训下了命令。
那个昔日的陵园现已改作耕田之用,1958年时土地被重新规划,张之洞的安息之地分给了南关村村民。2003年,邢家训同王玉良、肖力兴、张宝信等研究同僚骑自行车前往南关村,向原村领导询问相关情况,随后又到紧邻陵园的南花园村访问目击者。然而各家说法不一,始终没有定论。
2007年3月,邢家训找到了当年看坟的老人高玉堂。
七十多岁的邢某跨上电动助力车,带着年届九二的玉堂直往坟地赶去。原先的农田改造、土地整治,还有推行包产到户,如今都大变样了。况且高家离开此地已有数十载,要在这片地方确认位置相当困难。最终,老者用手指着一处当地人称做“老酒窠”的茂密大叶草丛,说道“就在这儿”。高玉堂之子称,他将张之洞的遗骸安置在破损石碑旁,用铁棍探测一番,找到石碑便意味着找到遗骸了?于是组建了一支由四五个成员组成的临时考察队伍,他们手持自制的1.5米长钢管探测工具,在原墓穴周边进行钻孔勘察。经过两个月时间,地面留下了数千个钻孔,却始终未能发现石碑与遗骸的任何痕迹。
邢家训并未就此罢休。他先是联系了副县长以及南皮镇人民政府的相关人员,随后召集了多个村子的党支部进行商议,提议由这些支部组织村里的老党员们开会,以此号召民众参与进来,共同寻找了解内情的人。村支部在讨论如何寻找当年掩埋张之洞遗体知情人的过程中,吸引了一位年轻男性的注意,他透露说,当年负责掩埋张公尸体的正是他在南关村的表舅张执信。
见到登门的邢家训等人,缄默四十一年的张执信终于揭开了张之洞遗骸下落不明之谜——他本人就是当年掩埋张之洞尸体的执行者。
张执信谈到,1966年,他年仅二十岁。当时秋意渐浓,村里青壮年都去参与开河工程,只有他和几位老人、妇女们在村南张之洞墓园附近的田地间整理土地,清理棉花茬。部分女性表示感到不安,且环境气味难闻,张执信便与一位姓王的老人合作,将张之洞的遗体以及另一具女性遗骸移回原墓穴,并使用锄头重新掩埋。虽然墓穴从表面看已被破坏,但尸身实际上仍埋藏在地下。至于另外两位夫人的遗骸,则下落不明。
“我那时仅晓得张之洞身居高位,为人正直,即便寻常百姓,如此行事也太过不近人情了!”当年因身份问题饱受磨难的张执信格外谨慎,掩埋完遗体后反复叮嘱知情者,切莫外泄,以免被造反派察觉。“这些年我一直不敢提及,只是不清楚若说出来会有什么后果。过去也有人询问过我,但并非官方人士,我都没有相告。”这回我看是政府诚心要找,邢会长那是真正政府管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