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底部。
秦公陵6号墓赵沟外车马坑。
▲深19米的盗洞。
河南洛阳邙山王陵被毁,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沦为现代坟墓,村民将亲人的棺材移至王陵,有村民称“王陵风水好”,也有村民称“省点耕地,方便”。CFP图
(本报综合报道)
陕西凤翔县秦墓六号于今年6月初遭盗,盗墓者用炸药炸出深19米的大洞,露出了被称为“皇长提畴”的棺材。秦陵历来保养得当,如今却像秦东陵一样遭盗,说明盗墓者已经十分猖獗,亟待严厉打击。目前,秦墓六号被盗案已被陕西省公安厅立案,公安部也将其列入督办名单。
隧道被炸至“黄肠梯畴”
据了解,6月4日,文物管理员在巡查秦公陵时意外发现一处盗墓洞,并在附近发现一个深2米多的钢钻孔。据村民赵根旭介绍,这个盗墓洞比他往年见到的都要大,直径约1.5米。专业人士称,盗墓者对墓穴使用了大量炸药,实施的是挤压式爆破方式,即把炸药埋在地下,爆炸时把土体向两边挤压,形成一个可以容纳人上下的洞穴。盗墓洞周围土质很少,不易坍塌。
陕西宝鸡先秦陵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黄克志介绍说,检查完洞口后发现,洞内壁非常光滑,3米以下的洞口是用炸药炸开的。从洞口的形状判断,应该是一伙盗墓贼所为,他们的工具非常先进,手法也非常专业。洞口周围什么也没有留下。
经文物、公安部门人员现场勘察,被盗墓为秦公6号墓主室,因盗洞深19米,已到达作为棺木的“黄肠题仇”,但由于木质坚固,并未被炸穿,墓内珍贵文物也得以幸免。
被盗的秦6号墓位于凤翔县南智慧镇南智慧村的田野中。先秦陵博物馆馆长荆宏伟表示:“目前还没有关于秦6号墓区内文物出土的消息,盗洞的发现和墓内随葬品是否被盗没有直接关系。”
秦公六号墓距地面约25米,上面有近20米厚的黄土层,黄土层下面是陵墓的主体建筑。这座秦墓从外到内共四部分组成,由黄漆泥层、防腐炭层、两层主副棺材层组成。盗墓者先用洛阳铲挖出一个3米深的坑,然后用炸药将下面的黄土层和黄漆泥层炸毁。加固后,盗墓者再次入洞,用炸药炸毁第三层副棺材层,也就是帝陵中包裹棺材用的“黄肠提稠”。事发后洞外的棺材碎片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在突破最后一层主棺材时,村民发现并报警,盗墓贼随即逃走。
秦始皇陵藏品丰富
陕西省一位文物工作者表示,秦王陵墓历来气势宏伟,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墓虽然发现盗洞247个,但墓内仍清理出各类文物3500余件。“六号墓虽然没有发掘,但人祭的数量和文物的丰富程度应该也是惊人的。”至于被盗墓主人是哪位秦公,目前由于没有进行发掘,无法准确判断。
考古资料显示,6号墓地位于南智慧村3、4、5村民组的田野中,墓地内有“钟”字形墓2座、“甲”字形墓1座、“穆”字形墓3座,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由于秦王陵随葬品丰富,去年10月,西安市临潼区秦东陵发生一起盗墓案件。秦东陵一号墓为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的陵墓。盗墓者挖出一个长宽各70厘米、深36米的盗墓洞,直通陵墓主墓室。警方在盗墓洞口处缴获吹风机、撬棍、对讲机、绳索、通风管等工具。
今年1月11日,西安警方发布消息称,秦东陵盗墓案告破,抓获7名涉案犯罪嫌疑人,追回“八年制”漆木高足豆等被盗文物1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10件。
筛查出136名嫌疑人
据警方介绍,秦始皇6号墓被盗后,凤翔县公安局成立的专案组进行了大量侦查侦察工作,共锁定犯罪嫌疑人136名。
南智慧镇八旗屯村村民余拐明是此次排查对象之一。警方从其家中查获4件文物和一批盗墓工具。审讯中,余拐明供认,2005年至2011年,他共盗墓3次,盗窃文物1次。
于乖明的妻子张女士说:“我儿子乖明7月1日被警方带走,7月底取保候审后就离家出走了。”“他出门没带手机,也没给家里打电话,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她证实,警方抓捕余拐明时,在其家中搜出四件古董,但警方通过调查,无法证明余拐明是秦公六号墓盗墓案的嫌疑人之一,盗墓贼至今仍未落网。
秦六号墓被盗事件发生后,宝鸡市、凤翔县文物执法部门加强了永城市地区室外文物夜间巡查,公安部门全力侦破案件。
由于秦墓6号被盗案影响严重,陕西省公安厅、公安部已将此案列为重点督办案件,陕西省文物局也将其列为重点案件,力争尽快破案。
分析
高利贷救命 帝王陵墓成为盗窃目标
文物保护专家分析,凤翔县秦公陵与西安市临潼区秦东陵虽为秦代两大陵寝,但两者多年来的保护工作存在诸多差异。秦东陵早已被发现遭盗,而秦公陵则被妥善保护。如今,秦公陵又像秦东陵一样遭盗,说明盗墓贼已经十分猖獗,亟待严厉打击。
今年5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取消了盗墓罪的死刑。公安部副部长张新锋指出,中国古代艺术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价格不断上涨,国内文物“收藏热”、“投资热”持续升温。废除死刑后,盗墓、盗窃、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将更加突出。
在暴利的驱使下,盗墓贼将盗窃目标瞄准了国家级文物古墓。办案人员表示,皇家陵墓已成为盗墓贼的主要目标,因为一件小小的文物就能让一个人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材料
埋葬了19位秦国君主
凤翔县古称“雍城”,是秦始皇祖先的都城之一,从秦德公到秦献公,19代秦王在此建都,历时294年。秦陵是1976年村民发现夯土层后,文物部门发现的。陵区南北宽3公里,东西长12公里。现存子陵12座,墓葬49座,其中“仲”字形墓18座(诸侯级),“甲”字形墓3座,还有数座呈鹅毛状排列的中小型墓葬。
这里埋葬着19位秦国君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历时10年在此发掘的秦墓一号,是我国迄今发掘的最大古墓,有专家认为墓主人为秦景公。其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犹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镶嵌在地下。仅底部面积就接近两个国际标准篮球场大小;深度达24米,相当于8层楼高。其规模比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墓大10倍,比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大20倍。
何谓“皇肠体丑”?
“黄肠提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葬式,只有帝王、诸侯才能使用,是古代等级制度的表现。“黄肠提畴”是帝王陵墓棺室四周用黄柏木堆砌而成的框架结构。古人评论:“桧木黄心堆于棺外,故名黄肠;木皆朝内,故名提畴。”“黄肠”是指桧木堆砌在棺外的木材质地为桧木黄心;“提畴”是指堆砌方式为木梁头皆朝内,层层堆叠。早在战国时期,已有“井”字形的“提畴”墓,但规模较小。西汉时期出现的“黄肠提畴”多为桧木。 东汉以后,墓葬多为砖石结构,墓瓮以石砌成。
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级别最高、保存最完好的“黄肠提稠”是1976年至1986年间在秦一号墓中出土的,而最大的“黄肠提稠”则是2000年在北京大葆台西汉墓中出土的。在秦一号墓棺室内,发现一组柏木棺材,每个棺材重300余公斤,总体积达300立方米。
最新发现
永城各地墓葬遍布
根据最新发现的近50座小型墓葬,考古工作者对秦都雍城陵墓布局有了新的认识,即陵墓不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只分布在都城南部的秦王陵园和秦国陵园内,而是沿着都城的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分布。
负责秦都永城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亚奇介绍,从发掘结果看,遗址东、西、北侧的一些墓葬集中区,应为当时某些民族的墓地或氏族墓地。
据了解,在永城遗址东西城墙外,考古人员今年已对两处大型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两处墓葬分别是六道村秦墓和凤翔西区秦墓,一处位于永城城墙西北,一处位于东城墙东侧,均为战国中期贫民普通墓葬。今年发掘的墓葬只包括部分墓葬,两处墓葬各发掘小型墓葬20余座。
田亚琪表示,通过对这两座墓葬的发掘发现,两座战国墓葬的特征明显不同。六道村墓葬均为小型侧洞,这是战国中期流行的秦墓葬特点;凤翔城西地区的墓葬均为竖坑墓,即挖一个长方形的竖坑,棺木安放在竖坑的底部。
都是同一时期的秦墓,为何会有差异?田亚齐说:“我认为,当时秦人实行的是宗族葬,即一个氏族一个墓地。同一个氏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所以他们的葬俗也不尽相同。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雍城周边应该有很多氏族,这充分体现了当时秦人的文化多样性。”
田亚琪说:“重要的是,通过这两处墓地以及近年来在永城外的周边地区,我们不断发现新的过人墓地的线索。过去我们认为秦人的过人墓地只分布在永城南郊,现在东西北三地都有秦墓,分布情况差不多。”
那么,平民墓葬和贵族墓葬有何区别呢?田亚齐表示,当时贵族墓葬的等级应该更高,可能是正宗秦人的墓葬,它们应该分布在永水河沿岸,紧邻秦王陵。分布在都城东、西、北三处的那些墓葬,等级应该较低,为氏族墓葬,但其氏族葬特征十分明显,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秦人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充分体现了当时有血缘关系的部落的发展状况。
关联
凤翔出土汉代情诗铜镜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文物部门近日在该县柳林镇发掘了一座较为完整的汉代砖室墓,墓中还发现了一面刻有2000多年前爱情诗的汉代铜镜。
这面铜镜呈圆形,直径15厘米,外圈内均有装饰纹饰。铜镜上还刻有一圈铭文,共48字,考古专家认为是一首情诗。文中写道:“以廉洁侍奉君王,怨暗明之暗,暗锡之恩,恐日日疏远忘我,慎视荒芜之美,纳外之美,愿永念君王不离不弃。”
考古专家表示,汉代铜镜多铸有铭文,最常见的有四字铭文、八字铭文、十二字铭文,而像这面刻有48字的铜镜并不多见。这面铜镜上的铭文,不仅对研究汉代民间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当时中国女性丰富的情感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文物。
延长
设备很先进,盗墓者组织严密
6月4日,秦永城秦陵公园(又称秦墓区)巡查人员发现异常,6号秦墓上的盗洞深度已达19米。值得一提的是,盗洞并未向周围延伸或向下延伸,而是精准触及墓室。
“19米并不是一段短距离,就算使用炸药等手段,也需要一段时间。”宝鸡当地文物保护人员显得有些紧张,“定位几十平方公里,挖出这么深、这么准的洞,远不是一般盗墓贼的能力所能及的!”
凤翔县公安局文物检查大队大队长马俊成说:“第一,盗窃犯比较专业;第二,他们从事文物交易的资本很大;第三,盗窃犯有一定的反侦察意识。”
盗墓现象由来已久,古代人们盗墓的工具有铲、镐、铁锹、斧头、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者没有专门的探测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铁锥的出现,使得盗墓者不再只针对地面有明显标记的墓穴(如古墓、墓碑),盗墓者用特制的铁锥来探测地面没有标记的地下区域,一旦发现古墓,就会根据铁锥带来的金属气味选择正确的方向,直接挖洞盗墓。
后来盗墓者发明了“洛阳铲”,大大提高了盗墓水平。所谓“洛阳铲”,铲夹宽度只有2寸,呈U形半圆形,铲的上部装有长柄,每次铲入地下,能深入三四寸。铲起就能把卡在半圆形口中的土完好地带上来。有经验的盗墓者,能根据洛阳铲击打地面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拿在手里的感觉,判断地下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一些电子仪器的发明,盗墓者开始使用高科技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探测时有军用指南针、探测器、地面卫星定位系统,挖掘时有雷管、炸药、电锯,运输时有汽车、摩托车。还出现了从国外购买的更先进的仪器。
陕西省文物局巡查保卫处处长罗希哲表示:“如今的团伙式盗墓已经呈现群体化、暴力化、现代化的趋势。”古墓文物保护任重道远,秦6号墓被盗案再一次敲响了野外文物保护的警钟。
一系列文物盗窃事件引发人们对博物馆安全的担忧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今年以来,博物馆文物被盗、被抢案件已连续发生3起。针对当前博物馆安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公安部、国家文物局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安保管理,确保博物馆藏品安全。
通报称,今年以来,博物馆文物被盗、被抢案件已连续发生3起。1月28日,3名不法分子闯入湖北黄冈博物馆,打晕值班工作人员,盗走3件战国青铜器(案件已告破);2月10日,江苏如皋博物馆16件文物被盗,案件尚未破获;5月8日,故宫博物院9件展出文物被盗(案件已告破),引发公众对博物馆安全的广泛关注。
通报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一些不法分子受一夜暴富思想的影响,在倒卖文物高额利润的刺激下,难免会把目标对准文物集中存放的各类博物馆。涉博物馆案件往往案情严重,社会关注度较高,有的还可能引发外界猜测,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通知要求,地方文物管理部门、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形势的严峻性,认真分析研究当前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认真履行各项安全管理职责,认真落实博物馆安全各项措施,确保博物馆和文物安全。
通知强调,今年年底前,各地公安机关、文物主管部门要联合对被认定为三级以上风险单位的博物馆开展全面安全检查,认真填写、报送《博物馆安全检查统计表》。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落实单位、人员、责任、时限,明确整改要求,对每项整改进行跟踪督导,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停业整顿。公安部将会同国家文物局对被认定为一级风险单位的博物馆安全情况进行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