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网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浅析网上墓地对祭祀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7-05 18 浏览: 71

网上墓地对祭祀文化影响浅析[摘要]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日常生活,而且对人类远古祖先传承下来的、似乎与现代科技格格不入的文化习俗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墓地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祭祀文化的影响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运用梅洛维茨的“情境理论”来解读网络墓地、网络祭祀等现象,梳理互联网与传统祭祀文化是如何相联系、产生影响的。[关键词] 网络墓地 网络祭祀 情境理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祭祀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通过各种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敬仰,以寻根拜祖、敬老祭祖的方式实现了宗族认同、行为纪律和文化传承。祭祀仪式早已以人们亲临墓前扫墓祭拜的形式实现。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全面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网络媒体甚至开始延伸到古老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从而催生出一种新型的线上应用——网络祭祀,而网络公墓的大量出现就是其标志。1、什么是网络公墓?网络公墓是一种网络应用,允许人们在互联网上为逝者建立虚拟的纪念堂,模拟现实祭祀活动中的各种内容、环节和程序,让人们在网上悼念逝者。

利用多媒体技术,悼念者只需轻点鼠标,便可完成各种虚拟祭祀仪式。例如,用鼠标将“祭品”拖到逝者的“墓碑”上,即可为逝者“献花”、“点烛”、“烧香”、“焚纸”等。此外,与传统祭祀活动相比,网上祭祀可以让悼念者从网上墓地获得逝者更多延伸的信息,如逝者的生平、事迹、祭祀文本等,而且信息容量不受限制,这是人们在现实祭祀活动中难以实现的。2、网上墓地“情境论”解读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祭祀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 通过网上墓地,人们可以在网上缅怀逝者、祭拜祖先,而不必亲自前往逝者的墓前祭拜。人类社会如此神圣而古老的祭祀仪式,是如何与互联网这一现代社会的科技成果相联系,并在其影响下发生改变和演变的?换言之,当人们试图通过网络技术在现实中复制祭祀活动的内容时,为什么也能获得与现实祭祀相似或相通的仪式化感受?这种尝试也可以称为“网络祭祀”,作为现实祭祀活动的补充,甚至希望这种“现实的复制”能够完全取代现实。祭祀与技术的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梅洛维茨的“情境理论”来解读。美国传播学学者梅洛维茨在其著作《失落之地:电子媒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探讨了电子媒体引起的信息流模式变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网络公墓_公墓网官网_网络公墓网

他在继承社会学家戈夫曼“场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影响人的行为的机制,即媒介的引入会改变原有物质场所的“信息流模式”,信息流模式的改变会导致情境的变化,情境最终决定人的行为是否合适。一般情况下,情境与物质场所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具体表现为:教室一般用于学习,而运动场则常用于慢跑。但随着条件的变化,比如媒介的引入,这种关联性就会被打破,物质场所原有的情境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在网络祭祀中,正是媒介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人的行为与物理场所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过去,人们祭祀活动对应的物理场所是死者的坟墓,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 因此,人们要想悼念逝者,进行祭祀活动,就必须来到逝者的墓前。这就是祭祀活动得以进行的“信息流模式”。当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可以通过网上墓地悼念逝者。通过对祭祀内容及其所传达的象征符号和信息的模拟,原本存在于物理场所——电脑屏幕前的信息接收和行动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梅洛维茨所说的信息流模式。于是在电脑前,人们也能产生类似于进行祭祀的仪式感。听起来古老传统、似乎与现代技术格格不入的祭祀活动,就这样与媒体技术联系在了一起。

三、网上墓地对祭祀文化的影响 1、对祭祀活动公共性的促进 基于互联网的祭祀活动的出现,必然会与网络传播的属性相结合而呈现出不同于现实祭祀活动的特征。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参与公共生活的技术手段,也使得网上祭祀的规模无限可能、祭祀的公共性空前提高。在过去的祭祀仪式中,人们参与祭祀活动受到诸多技术条件的制约。首先是地域的限制。地域的阻隔使得祭祀活动的规模受到人类征服空间距离的能力的影响。因此,即使是公共祭祀仪式的规模也相当有限。其次是祭祀场地的限制。公共祭祀仪式的规模还受到祭祀场地可承载人数上限的限制。 网络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人们参与祭祀活动的技术条件,使公祭规模有了质的提高。公祭活动在组织过程中不再受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人们不必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点参加公祭仪式,祭祀活动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可能性。2008年陕西省互联网管理办公室和西部网络联合推出的“黄帝陵网上立体祭祀”就是大型网络公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这样的黄帝陵立体模拟,全球华人只要上网,就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参加祭祀仪式。 在鼠标和键盘的操控下,“仿佛置身于黄帝陵前,从庙前广场拾级而上,进入轩辕庙,登上祭祀广场,踏入祭祀殿堂,黄陵那郁郁葱葱的古柏仿佛就在眼前。”

网络公墓网_网络公墓_公墓网官网

网上公墓同样有这些华人先祖的纪念堂,也可以承办这种大型的公共追悼仪式。网上公墓给公共追悼仪式带来的便利性和不限规模性,可以大大增加公众参与公共追悼仪式的程度,促进祭祀活动的宣传,充分发挥大型公共追悼活动的文化传承、身份认同、社会教育功能。2、祭祀活动趋向于日常化。过去,由于祭祀活动对实体场所的要求,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来到逝者的坟墓前祭拜。这也是为什么祭祀活动一般都和传统节日紧密相关,因为节日提供了一个家人团聚的契机,也提供了一个有闲暇时间祭拜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传统节日举行祭祀的习俗。 网上墓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实中风俗习惯对举行祭祀活动时间的规定。只要人们对逝者心存感恩,就可以通过网上墓地向逝者表达哀思,通过“点烛”、“献花”、“送祭”等方式表达哀思;通过阅读逝者的生平事迹、留言等方式,实现逝者与生者的交流、生者与生者的互动。网上墓地的出现,使祭祀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节日,使祭祀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祭祀对象的泛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祭祀仪式中的祭祀对象也呈现出变化的趋势。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出于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敬畏而进行祭祀仪式。 此时的祭祀活动属于广义的祭祀。

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地域和家族权力的扩大,人间祭祀活动也开始由泛祭向家族祭祀转变,家族祖先神灵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香火。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网上墓地的出现。网上墓地的兴起,给我国以家族祭祀为主的祭祀文化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泛祭开始增多,人们祭祀的对象不再多局限于家族中的逝者、祖先,祭祀对象呈现泛祭趋势。“网上祭祀的便捷性衍生出一个难以估量的效果,就是大大拓宽了祭祀的范围。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革命先烈;无论是领导人名人,还是在自然灾害、战争中逝去的人们,都能够被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信众方便地祭祀。” 网上悼念为义勇牺牲的英雄,以及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中逝世人员的网上公共追悼会,都体现了祭祀对象的泛化趋势。祭祀对象的泛化还与祭祀活动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是祭祀的日常生活使得人们祭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节日,从而扩大了追悼会的范围。4、祭祀观念的合理化、科学化。网上公墓的兴起提供了一种新的祭祀形式,它在给人们祭祀活动带来变化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祭祀观念。网上祭祀的便捷性、经济性使人们很自然地将其与现实祭祀活动进行比较,使人们意识到网上公墓给过去祭祀仪式带来的改变,祭祀不再需要千里迢迢赶往墓地。 只要登录网上墓地,点击鼠标即可完成,祭祀变得更经济、更便捷,无需实际点烛、烧香、烧纸,多媒体技术也能模拟实现,祭祀更安全、更环保。

当祭祀形式发生种种变化时,人们自然会通过形式的复杂性去思考人类祭祀行为本身的意义,从而对自身行为形成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哀悼者亲自上墓还是通过网上墓地悼念逝者,背后都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与追忆。这种情感的表达,是祭祀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认清祭祀文化的内核,有助于人们更新祭祀观念,更加理性、科学地对待祭祀,而不必拘泥于一些陈腐保守的祭祀习俗,催生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祭祀观念,从而不断传承和发扬我国祭祀文化。 □ 参考文献 ①、No Sense of Place: The Media on, New York: Press, 1986, P35-38 ② 李欣,“论中国传统节日与祭祀文化”[J].《文学自由谈》2008(8)(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编辑:叶水茂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