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看过《水浒传》和《金瓶梅》的人,对那些猥琐的武大郎、好色的潘金莲和打虎英雄武松等人物,都会有褒有贬,印象十分深刻。谁曾想,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却事与愿违。身材高大的武大郎原名吴志,是个从不卖煎饼的县令;美丽的潘金莲,原本是一个温柔温顺的富家千金,与丈夫和睦相处,儿女双全,十分贤惠。武松确实存在,但他和武大郎并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小说把这样的故事编成这样之后,吴、潘两家的后代一代代抬不起头来,一代代不通婚,成了几百年来的冤案。
吴志(武大郎 饰)原是一位高大英俊的县令。
记者在河北清河县探访武志(武大郎本名)墓,见到了守墓的武大郎二十代孙武庶昌。据清河县宣传部介绍,《清河县志》记载,武志明朝时幼名武大郎,进士出仕,曾任山东阳谷县令,身材高大俊秀,为官清廉,治理河灾,为民除害,乡亲们曾送他一把伞。要知道,为何武大郎后来被贬为施耐庵小说《水浒传》和兰陵小生小说《金瓶梅》中一个可怜兮兮的“三寸人,谷皮人”。 据悉,吴质的金镝棺材是在1946年开启的,从遗骸推断吴质的身高至少有1.8米,由于吴质是县令,所以从来不卖“熟糕”。
潘金莲原本是一个温柔温顺的富家千金。
他娶了北州潘知州的女儿潘金莲,一个贤惠温柔的女子,两人相亲相爱,生了四个孩子。并不像后来的小说里,潘金莲被描述成一个丫鬟,卖给了武大郎,被人污蔑为淫妇,人人鄙视。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我就不在这里宣传了。
为什么会被后人捏造得这么惨呢?
据悉,这是吴志的同学黄某所为。
吴质年少时家境贫寒,靠同学黄某供养。后来黄某觉得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家里越来越穷,便远道而来投靠吴质,希望吴质能利用自己的势力,给他谋得一个职位。吴质待他热情周到,可是过了好多天,吴质只字不提给他安排官职,他想吴质一定是忘恩负义,不愿意帮助自己,一怒之下不辞而别。回家的路上,为了泄愤,他编造了许多污蔑、谩骂吴质的故事,并到处张贴。黄某到家后发现,吴质虽然不方便为自己谋得官职,但已经派人送钱到他家里,给他买好地,装修房子。黄某后悔不已,赶紧按原路返回,要撕掉自己贴的东西,可惜已经传遍了,无法收回。 由于一再流传,最后被小说家施耐庵所采用,导致吴志和潘金莲遭遇离奇的冤屈。
石家后裔代表祖先向吴家道歉
据吴庶昌说,石氏后人石圣臣曾画了十六幅画,并配以诗词,向吴家谢罪。至今,这些谢罪作品仍保存在武氏宗祠内。潘金莲画像上配文说:“我已将吴、潘二人真迹画成十六幅,悬挂在吴家宗祠的墙壁上,为吴家平反冤假错案,昭告天下。但阴曹地府的吴、潘二人,不肯饶恕先祖在《水浒传》中的诬蔑……我今将吴、潘二人真容重塑,恢复其原貌,愿吴、潘二人在天之灵饶恕。石氏再焚香拜拜。” 还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施耐庵杜撰《水浒传》,吴、潘二人蒙冤枉;施家文章、绘画几百年来被人褒贬不一。几代人的因缘终于得到报应,真面目重塑,展露于世人。吴家祠堂断案,施家所欠的债,施家还清。”
原本是宋人的武松,为何在200多年后,就成了明朝武植的弟弟?
吴志与武松虽然同为清河县空松村人,但两人却并非同一时期的人。按照纪连海的说法,武松应该是宋人,比明朝出生的吴志大两百多岁。怎么会莫名其妙地成了吴志的弟弟?还真有点“关公对秦琼”的味道。
文学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文学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既然是“典型”,就不同于现实中的人和事,要“取诸葛亮,合而为一”,这样才更集中,更有代表性。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怎样创作好的作品?》中说:“不必有一个具体的模特儿,看很多人就可以编出一个模特儿来。”
因为是小说,我们不能严格要求大家照搬现实生活,但有人说小说里不应该写人的真实姓名,如果现在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依法起诉。
本文为海河中盛原创文章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