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图为沙伯力与妻子凤子结婚照。据悉,沙伯力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0月24日上午9点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大厅举行。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沙伯力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左图为沙伯力与妻子凤子的结婚照。
上图为沙伯力出席全国政协会议。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从未失去过我的美国血统,但我越来越觉得中国是我的祖国、我的家、我的家人。中国社会有一种令人欣慰的温暖和亲切感,我希望这种感觉永远不会改变。
——沙伯利
著名美籍华裔翻译家、作家、中国外文局、人民画报社高级专家、中国对外传播领域的杰出代表夏博罗先生于2014年10月18日上午8点30分在北京家中安详逝世,享年98岁。夏博罗先生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年龄最大、任期最长的外籍委员。随着他的逝世,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画上了句号。
据悉,沙伯力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0月24日上午9点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翻译了 1000 万字
夏皮罗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其翻译作品总字数约1000万字。夏皮罗曾写道:“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中国人、‘走遍’更多的地方。”
夏培洛从未想过自己会以翻译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夏培洛成为对外文化关系局的英语翻译。1951年10月,他与叶君健、杨宪益、戴乃蝶等人共同创办《中国文学》英文版,并担任译者和审稿人。
作为新中国文学向西方传播的先驱,他翻译了第一本在美国出版的反映《红色中国》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新编》、著名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以及《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创业史》、《月亮芽》、《孙犁小说选》等。专家评价他翻译的书籍和大量中短篇作品,成为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窗口。
从1967年开始,夏博儒投入大量精力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一部“忠实、流畅、优雅”的精彩译作,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有评论家说,读夏博儒译本《水浒传》就如同在景阳岭上品尝“入骨的芳香”,一开酒坛香气便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多年来,夏博罗除了全力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外,还撰写了自传作品《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我的中国》以及《四川的经济改革》《封建中国刑法》《古代中国犹太人——中国学者研究文集评述》《马海德传》等中国问题研究著作,在中国、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出版,引起很大反响。
我一生爱中国
夏皮罗曾对一位来访的朋友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身上的美国气息从未消失,但我越来越觉得中国是我的祖国。”
多年来,老舍的儿子舒乙经常去南官房胡同沙伯力的四合院,“他喜欢住四合院,舍不得离开那个小院子。单位给他安排了栋楼住,他拒绝了,说可以在小院里种花种树。”这个高鼻梁的老外对周围的居民也很熟悉,大家都认得他。
“沙伯力帮助老舍先生打赢了一场官司。”舒乙回忆说,老舍先生和沙伯力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交情。老舍先生的《离婚》当年要在美国出版,但他认为当地出版商不尊重他的版权,决定起诉。美国方面随后要求老舍先生从南京政府拿到一份证明,而这份证明由沙伯力公证。老舍先生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
沙伯力的妻子凤子于1996年永远地离开了他。舒乙说,1948年,沙伯力与著名演员、进步作家凤子结婚,1949年10月1日,他和凤子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他常说自己是中国女婿,说这是他一生的荣幸,也是他最大的骄傲。”
对此,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退休导演凌嘉玲回忆说,凤子对中国文学造诣很深,对沙伯力帮助很大。“对沙伯力来说,《水浒传》好像很难,凤子姨妈就一点一点给他讲解。”这一切都保证了沙伯力能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
凌嘉玲至今还记得沙伯力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他很早就开始练太极拳,我记得他女儿很小的时候,他就天天练,一生都没间断过。”凌嘉玲还介绍,沙伯力喜欢吃中国菜,“他特别喜欢吃煎饼,习惯在中间夹一些肉、西红柿、菜叶,做成中式三明治。”
没有了凤子,你有没有想过回美国?沙伯利曾笑着对朋友说,“没有。我现在住在这里,住着我和凤子一起住了几十年的那间小屋子。我经常看到她的照片,想起我们以前的生活。能和凤子在一起,一直在一起,也是一种满足。”
今年8月荣获特别贡献奖
夏皮罗一生在中国生活,获得过无数奖项,他非常珍惜这些荣誉。
今年8月,第八届中国图书特别贡献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沙伯力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但他在视频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表示自己很荣幸能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一生中能做一些翻译工作,自己很愿意、很高兴。
2010年,沙伯力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沙伯力没有到现场领奖。颁奖仪式结束后,外文局有关同志把奖牌送到沙伯力家中,为他颁奖并表示祝贺。当时也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张河回忆说,沙伯力静静地听着祝贺词,然后说:“别说我的成绩了,我只是做了一点小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中外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我要感谢他们。”张河提到,沙伯力当时头脑非常清醒,说着一口普通话。
凌嘉玲还提到,即便到了老年,沙伯力依然坐不住,不是看书就是写东西,“他特别关心世事。”沙伯力的朋友们在回忆录中谈到他的幽默和对生活的热爱。很多时候,沙伯力喜欢饶有兴致地向客人展示各种“宝贝”,有时是指南针,有时是衣柜。他会打开衣柜门,里面放满了各种书籍。原来,他把衣柜改造成了书柜,这显然是一个让他非常自豪的创作。
但去年底,当人民日报另一位年轻记者张健到沙伯礼家中采访时,却发现老人身体状况不佳,说话很少。
传
夏皮罗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3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学院,二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成为一名高射炮兵,退役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中文。
1947年4月,夏皮罗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上海,他结识了中外进步人士,从同情中国革命转而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他利用律师身份为革命青年挡住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帮助进步学生编辑提倡土地改革的英文杂志;利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作为会场,与解放区代表商讨如何突破国民党的封锁,把药品送到解放区;还利用当律师的收入,支持中国同志创办进步杂志《世界》。
1947年,沙伯力与凤子相识,从此相守一生。
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夏皮罗加入中国国籍。
(记者 卢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