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收听 ◆
蜀相
【唐代】杜甫
相国庙在哪儿?金官城外,柏树茂密。
台阶上的绿草是春天的气息,黄莺在树叶间唱着动听的歌声。
他曾三次朝见皇帝,为国家献策,救济两朝旧臣。
未完成任务就死去,会让英雄哭泣很久。
翻译
诸葛亮祠在哪里?在成都城外茂密的柏树丛中。
绿草如茵,映照着台阶上的春色,树上的黄莺在枝头间婉转地鸣叫。
刘备为了统一天下,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堂请教,这位辅佐过两代君王的老臣对他忠心耿耿。
可惜他在对魏的战争中,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去世了,常常令后世的英雄们潸然泪下!
欣赏
这首七言诗《蜀相》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敬仰和对其未能立功的遗憾。全诗情、景、议并举,既有历史评论,又有现实寓意,是历代赞颂诸葛亮诗中的杰作。
“相国庙”,现称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郊。这联首句“相国庙何处寻”,是一句自问。这里,他不称其为“蜀相”,而是“相国”,让人感觉十分亲切。特别是“寻”字,表明这次出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拜访,而非随意的闲逛;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对地理、环境不熟悉,所以写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寓意丰富,有力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敬仰与怀念,也表明相国庙是诗人向往已久、想要瞻仰的地方。
第二句“金关城外,柏树茂密”,诗人回答道。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描写了宰相祠堂的外景,指明了祠堂的位置,与上句相呼应。“柏树茂密”三个字也营造出一种宁静庄严的气氛。这两句直接接续了《蜀相》诗的题目,开篇气势磅礴,用的是叙事性、描写性的手法。
下联描写的景物色彩明丽,韵律流畅,动静对比,宁静自然,无限优美地展现了武侯祠里的春色。然而大自然的春天来了,祖国复兴的希望却十分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感到一阵凄凉和惆怅,于是说“从春色”和“空好声”。“从”和“空”互文,描绘的是一种静止、清静的状态。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渗透到客观景物中,使景物变得生动活泼,从景物的描写中传达出内心的忧伤,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这种爱国思想的体现,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三拜”是指刘备隐居南阳时三次拜见诸葛亮。“谋天下”是指诸葛亮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整顿内政,东与孙权联手,北抗曹操,进而统一天下的战略。“两朝”是指刘备和刘禅两代蜀汉君主。“旧臣之心”是指诸葛亮忠于蜀汉,不遗余力,至死方休的精神。
此联两句写得尤为深刻,寓意丰富,不仅生动地表达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为国报国的艰辛和一生的功绩,而且生动地展现了他忠贞不屈的精神品格,同时也郑重地道出了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
因为这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诗人从开始就一直在暗中下功夫,不断造势,一路绕来绕去,只有在这里才说得清清楚楚,用词重。这联也是杜甫在诗歌中运用议论的一个例子。本来,抒情是诗歌的显著特点,一般是没有议论的。但杜甫在这方面打破了常规,经常在诗中运用议论,这不仅使他的诗内容与众不同,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一种手法。
最后一联“出征”指诸葛亮出征魏国,但未达目的便身亡。“英雄”在这里指所有缅怀诸葛亮的人,包括诗人本人。这最后两句接续第五、六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敬佩和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遗憾。
本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歌颂宰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悟现实,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后四句歌颂宰相的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前人,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意境深远,营造出一种深沉悲凉的意境。短短56个字,讲述了诸葛亮的一生,将永远的诸葛亮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艺术表现上,全诗以问反答,以实代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令人感慨万千,流连忘返。人们称杜甫的诗“忧郁失意”,《蜀相》即是典型。
作者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叶老,汉族,祖籍襄阳,今河南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为区别于另两位被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李商隐、杜牧,杜甫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杜甫则多被称为“老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人称他为杜士仪、杜公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观》、《北伐》、《三吏》、《三别》等著名作品。759年,杜甫辞官入蜀。 虽然杜甫避开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百姓、关心国家。杜甫虽然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成名作《八仙饮酒歌》中不难看出杜甫的豪迈气势。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使君王大如尧舜,使风俗复清”的宏大志向。杜甫生前虽然名气不大,但后来声名鹊起,对中国和日本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作保存至今,共计约1500首,大部分都收录在《杜公部集》中。
读者
竹子
我热爱文字,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喜欢和大家分享每一件美好的事情,希望自己永远拥有敏锐感知世界的能力,以及积极面对未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