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璧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岱山大道西扩建区建设项目,2022年1月至2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璧山区文物管理处对刘家嘴墓地进行协同发掘,清理宋代石室墓2座、明代石室墓1座。
墓葬概况
刘家嘴墓地共发现两座宋代墓葬(以下简称M1-M2),均为生土破碎,相互之间无破碎关系。两座墓葬均为双室墓,无墓道相通,均为同坑分室墓,两室形制、结构大致相似,不共用墓壁。
1. M1
1.墓葬结构
墓葬朝向125度,平面呈长方形,为竖式土坑石室墓,坑长3.7米,宽5.8米,深1.8米。两室相距0.7米,不共墓壁,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M1-1、M1-2。两室除后龛雕饰不同外,其余结构基本相同,均由八字挡土墙、墓门、墓室、藻井、侧龛、后龛、棺床、排水沟组成(图1)。我们以M1-1室为例。
图1 M1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M1-1室 1.瓷碗 2.瓷灯 3.瓷盘 4.瓷碗 5.瓷罐
八字形挡土墙位于墓门两侧,由三块石板上下叠砌而成,右侧挡土墙长1.2米、宽0.48米、高1米,左侧挡土墙长1.3米、宽0.14米、高1.1米。
墓门位于墓室前方,由门槛石、封石、门柱和门楣组成。先在墓坑底部横砌一条石条作为门槛石,其长1.4~1.46米、宽0.3~0.4米、高0.15~0.2米。再在门槛石上竖砌一块石板,筑封门,其宽0.96米、高1.28米、厚0.29米。门柱立在墓室两侧墙基上,墙基宽0.22~0.3米、高1.28米。门柱上方横砌一块巨大的门楣石,其底部平顶弧形,长1.8米、厚0.44~0.48米。 门楣正面下缘凿有“┐”字形榫头,以适合封石的上端。
棺床先在墓底四周砌筑0.15米宽、0.1米厚的石条,组成与棺床长度相同的矩形框架结构,再在框架上平铺石板,即成棺床,平面呈长方形,长1.9米,宽0.68米,厚0.1米。棺床四周有排水沟,左右两侧各宽0.08米,前后两侧各宽0.12米,深0.05米。
墓室先在墓坑底部沿墓道方向竖砌一块长0.6、宽0.4、高1.24的石板,作为墙基,再在墙基上沿墓道方向叠砌一块长0.96、宽0.3、高0.3的石板,作为侧龛座,在石板后端竖砌一块宽0.56、高1.24、厚0.2的石板,作为壁柱。墓室长2.2、宽0.86、高2.16(从棺床到藻井)。
侧龛:墓室左右两侧墙上各有侧龛两个,左右对称,由龛座、龛柱、后壁组成。龛座上交错竖放三块宽0.5、高0.92、厚0.2米的石板。左右侧龛宽0.3~0.34、高0.92、深0.12。后壁为素面。
墓室顶部为双层藻井顶,下层藻井四周以4条石条围砌,平面呈梯形,下层开口长0.96米、宽0.86米,上层开口长0.9米、宽0.7米、高0.34米。西壁内侧饰以地平面缩小的菱形花纹,菱形花纹内雕花卉纹(图2)。东壁内侧饰以地平面缩小的菱形花纹,菱形花纹内雕瑞鹿抱草纹(图3)。上层藻井平面呈梯形,四周以4条石条围砌,下层开口长0.52米、宽0.7米,上层开口长0.46米、宽0.5米、高0.34米。 前后壁雕有火焰纹,最后以石板盖顶。盖石内侧以浅线刻有菱形纹,菱形内侧再雕有菊花,菊花枝叶上有动物图案(图4)。M1-2室藻井西壁内侧雕有菱形纹,底面凹陷,菱形内侧雕有花卉纹(图5)。东壁内侧雕有菱形纹,底面凹陷,菱形内侧雕有圆花纹(图6)。藻井顶部雕有菱形纹,底面凹陷,菱形内侧雕有圆花纹(图7)。
图二 M1-1室西侧藻井壁饰照片(左)及拓片(右)
图三 M1-1室东侧澡堂墙壁装饰照片(左)及拓片(右)
图4 M1-1室藻井顶饰照片(左)及拓片(右)
图5 M1-2室西侧澡堂壁饰照片(左)及拓片(右)
图6 M1-2室东侧浴池纹饰照片(左)及拓片(右)
图7 M1-2室藻井顶饰照片(左)及拓片(右)
后龛由墙座、龛座、龛柱、后壁、龛楣等部分组成。龛宽0.5米,高0.6米,深0.37米。先在墓室底部横铺一块长0.9米、宽0.37米、高0.5米的石条作为龛座,龛座上雕有桌案纹。再在龛座左右两侧竖立两对龛柱,龛柱长0.18米,高0.6米。龛柱上平铺一石帽作为龛眉,龛眉长0.86米,宽0.2米,厚0.3米。龛眉、龛柱上雕有蜿蜒的花草纹。 龛底横置一块与龛宽相同的长方形石条,石条高0.08米,厚0.08米,石条上雕刻蜿蜒的花草纹。龛后壁平整,方形,圆角,内雕花瓶一具,瓶上雕有牡丹、荷包、莲蓬等纹饰(图8)。M1-2室后龛雕双叶格子门洞,门前站立一人,两侧立柱上雕有花瓶、花卉等纹饰(图9)。
M1墓室内未发现人骨,墓主人性别、年龄不详,墓室内发现一些断裂的铁棺钉,推测随葬品为木棺。
图8 M1-1室后壁龛照片(左)及拓片(右)
图9 M1-2室后壁龛照片(左)及拓片(右)
2. 出土文物
M1出土瓷器5件,均位于M1-1室,包括两个瓷碗、一个瓷罐、一个瓷灯和一个瓷盘。
瓷碗2件。M1-1:1,广口,尖圆唇,斜曲腹,外撇足。胎体灰白,内壁及外上腹壁施绿釉,底无釉。内底有一毛圈。口径11,底径3.6,高5厘米(图10:2)。M1-1:4,敞口,尖圆唇,斜曲腹,撇足。棕褐色胎体,内壁先施一层妆土,再在口沿四周施一圈棕褐色釉,其余处施绿釉,口径14,底径5.6,高5.2厘米(图10:5)。
图10 M1出土文物
1. 瓷灯(M1-1:2)2、5. 瓷碗(M1-1:1、M1-1:4)3. 瓷盘(M1-1:3)4. 瓷罐(M1-1:5)
瓷灯1件。M1-1:2,微缩沿,尖圆唇,折沿,浅弧腹,平底内凹。胎体红褐色,满施褐釉,内满釉,外半釉不达底。口径10.5,底径4.5,高3.7厘米(图10:1)。
瓷盘1件。M1-1:3,敞口,尖唇,斜弧腹,圈足。胎体红褐色,先施一层黄色妆土,后施一层米黄色釉,釉面不匀,底有毛圈。口径11.2,底径4.2,高3.2厘米(图10:3)。
瓷罐1件。M1-1:5,窄口,弧腹,下腹斜内敛,平底。胎体灰白,内外壁及口沿施青褐色釉,釉质不匀,有流釉;口沿以下有对称桥形耳,腹部可见数圈弦纹。口径5.5,腹径6.1,底径3.7,高7.1厘米(图10:4)。
2.M2
1.墓葬结构
墓葬朝向116度,平面呈长方形,竖式土坑石室墓,坑长3.9米,宽5.7米,深1.2米,同坑两室,室间距1米,不共墓壁,自东向西编号为M2-1、M2-2。
除后龛雕刻不同外,两墓其他结构基本相同,均由八字挡土墙、墓门、墓室、藻井、侧龛、后龛、棺床、排水沟等组成(图11)。现以M2-1室为例。
图 11. M2 横截面图
M2-1室 1.瓷碗 2.瓷碟 3.瓷盘 4.瓷盘 5.瓷罐
M2-2 1号厅 翡翠手镯
八字形挡土墙位于墓门两侧,均已扰动,部分损毁。右侧挡土墙由5块长石上下叠砌而成,残存长度0.7、宽度0.3、高度1.2米;左侧挡土墙由3块长石上下叠砌而成,残存长度0.5、宽度0.3、高度1米。
墓门位于墓室前部,由门槛石、封门石、门挡石、门柱和门楣组成。先在墓坑底部横铺一石条作为门槛石,其长1~1.24米、宽0.18~0.34米、高0.1~0.15米。再在门槛石左右竖铺两块石板,组成封门。右封门宽0.54米、高1.16米、厚0.14米;左封门宽0.36米、高1.12米、厚0.14米。每道封门前均有石条。门挡石宽0.32米、长0.32米、宽0.65米、长0.86米、厚0.24米。 门柱立于墓室两侧墙基上,墙基宽0.2米,高1.04米。门柱上方横置一块巨大的门楣,平底弧顶,长1.36米,厚0.22-0.4米。门楣正面雕有火焰纹,门楣正面下沿凿有“┐”字形榫头,与封门石上端相贴合。
棺床先在墓底四周用宽0.15米、厚0.1米的石条平铺,组成与棺床长度相同的矩形框架结构,再在框架上平铺三块石板,组成棺床,平面呈长方形,长1.82米,宽0.52米,厚0.08米。棺床四周设有排水沟,左右两侧排水沟宽0.08~0.1,前后两侧排水沟宽0.18~0.22,深0.08米。
墓室前方以门柱为壁柱,后方以宽0.44米、高0.82米、厚0.2米的石板为壁柱,再沿墓室前后壁柱方向砌长1米、宽0.2米、高0.34米的石板为侧龛座,在侧龛座上交错砌三块宽0.50米、高0.82米、厚0.18米的石板。墓室长2.26米、宽0.77米、高1.94米(从棺床到藻井)。
侧龛:墓室左右壁上各有两个侧龛,对称布置,由龛座、龛柱、后壁组成。左右侧龛宽0.44米,高0.82米,深0.2米。后壁为素面。
墓顶为双层藻井,下层藻井四周用4条石条围成梯形,下口长0.74米、宽0.7米,上层藻井长0.7米、宽0.7米,高0.22米。上层藻井四周用4条石条围成梯形,下口长0.76米、宽0.7米,上层藻井长0.74米、宽0.54米,高0.2米。最后用石板覆盖。
后龛由墙座、龛座、龛柱、后壁、龛楣等组成,宽0.46米,高0.7米,深0.2米。先在墓室底部横铺一块与墓室等宽的石条作为龛座,高0.76米。龛座正面雕有三个方形边框,边框内雕有花草图案。再在龛座上立两对龛柱,龛柱呈长方形,宽0.14米,高0.7米。龛柱下方雕有花瓶,花瓶内插有鲜花。龛柱上平铺一个石帽作为龛楣,长0.74米,宽0.24米,厚0.16米。 龛楣左右两侧雕斗形,下部凿“┐”字形榫卯与龛柱扣合。斗间用楣连接,楣两端插柱。楣下设斗拱。龛后壁雕对称仿木结构格子门,格子内雕四条竖球,挡水板上有地平面花草纹和壶门纹。左侧门微开,浅浮雕一人立于门前,但形象不清(图12)。M2-2室后龛楣雕仿木结构屋脊,龛后壁雕方桌,方桌两侧有花草。 桌子上疑似摆放着水壶、茶托、果盘等,方桌左侧站立一人,似朝方桌走去,右侧斜放着一张空椅子(图13)。
图12 M2-1室后龛照片及拓片
图十三 M2-2室后龛照片及拓片
M2墓室内人骨腐朽严重,部分部位可见白色粉末状残留物,墓主人性别、年龄不详,发现一些断铁钉,推测随葬品应为木棺。
2. 出土文物
M2出土瓷器6件,除M2-2室出土一件玉镯外,其余均在M2-1室,包括瓷碗、瓷杯托、瓷盘、瓷杯、瓷罐各一件。
瓷碗1件。M2-1:1件,广口,尖圆唇,斜弧腹,圈足。胎体红褐色,先施一层黄色妆土,后施一层绿釉,有釉流。底有毛圈。口径15,底径5.6,高5.2厘米(图14:4)。
瓷质托盘1件。M2-1:2,托盘敞口微缩背,尖圆唇,斜弧腹,底附托盘。施深棕色釉,内侧满釉,外侧半釉不达底。托盘窄口,弧腹,宽托盘边缘,圈足。施深棕色釉,内侧满釉,外侧半釉不达底。口径10.3厘米,底径5厘米,高6.8厘米(图14:5)。
瓷盘1件。M2-1:3,微敞口,斜弧腹,低圈足。胎体灰褐色,先施一层米黄色妆土,后施一层绿釉,有釉流。底有毛圈。口径16,底径7,高4.2厘米(图14:3)。
瓷杯1件。M2-1:4,微敞口,尖圆唇,斜弧腹,微凹足。灰胎,内壁及外壁局部先施一层黄色妆土,后施青褐色釉,外壁施釉不均匀。口径9.9,底径4,高3厘米(图14:1)。
瓷罐1件。M2-1:5,窄口,方唇,短颈,缺耳,弧腹,下腹斜内敛,平底内凹。胎体红褐色,口沿内壁及外腹可见一层黄色妆土,再施一层绿釉。釉未及底,有流釉,釉层有部分脱落。口径6.6,腹径10,底径6.7,高10.4厘米(图14:6)。
玉镯1件。M2-2:1 通体乳白色,表面光滑平整,断面圆形,直径1.1厘米(图14:2)。
图14 M2出土文物
1. 瓷杯(M2-1:4) 2. 玉镯(M2-2:1) 3. 瓷盘(M2-1:3) 4. 瓷碗(M2-1:1) 5. 瓷杯托(M2-1:2) 6. 瓷罐(M2-1:5)
结论
此次清理的两座宋墓出土了瓷碗、瓷杯、瓷杯托、瓷罐、瓷灯、瓷盘、玉镯、石雕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从墓葬结构看,M1与M2相似,均为同一墓地内不同洞型石室墓,墓室顶部为藻井吊顶,墓内雕花、仿木结构建筑相似(图15)。不同之处在于M2后龛有仿木结构雕柱、斗、斗拱、门楣、檐口等,结构略显复杂,而M1藻井周围则雕有花草动物纹饰。此种雕刻复杂的石室墓类型在南宋早中期四川盆地流行[1],如江津石佛寺遗址的M4[2],在南宋中晚期仍有延续[3],如九龙坡板珠林墓地的M2[4]。
图 15:后壁龛 M1-2 的门
从出土器物(图16)来看,M1出土的瓷罐(M1-1:5)与涂山窑小湾窑址出土的Bc型Ⅰ双耳罐(:30)相同,后者的时代为南宋中晚期[5]。M1出土的瓷碗(M1-1:1)的器形、釉色与江源窑出土的瓷碗(:72)相似,后者的时代为南宋中晚期[6]。M2出土的瓷碗(M2-1:1)与瓷盘(M2-1:3)分别与涂山窑Bb型Ⅱ碗和A型Ⅱ盘相似,后者的时代为南宋中晚期[7]。 此外,M1、M2的墓葬形制、规模、雕刻题材、出土器物组合等均与九龙坡板珠林墓地M2相似,后者的时代为南宋中晚期。综合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初步认为这两座墓葬的时代为南宋中晚期。
图16 M1-1室出土文物场景
有学者对四川宋代石室墓后龛装饰的图像内涵进行研究,认为其具有墓主供奉主题[8]或墓主地位[9]的含义。刘家嘴墓地两座墓后龛装饰按题材可分为两类,即仿木结构格子门和供奉像。供奉像主要为瓶花、香炉、供品等图像,两类题材配合使用,如M1-2室,龛后壁雕有仿木结构格子门,两侧壁柱雕有瓶花图像; M2-2室后龛门楣雕有仿木结构檐口,龛后壁雕有人物及供桌,供桌上摆放茶酒器具。M2-2室后龛雕刻题材在北方地区宋、金墓葬壁画中也有所见。如北方墓葬装饰中多见供品、茶壶、茶碗等器具的场景,且常以茶酒器具组合的形式出现,表达祭祀之意[10]。此外,龛台上祭祀器的摆放应与墓室雕刻图像配合,形成祭祀场景,祭祀意义也明显。[11] M2-1室龛台上摆放碗、碟、盘、杯等器物的做法(图17)在川渝地区宋墓中也广泛见,如重庆巴南八卦田墓地M1。[12]
图17 M2-1室出土文物场景
刘家嘴墓地出土器物组合完整,墓葬不仅延续了早期的雕刻题材和元素,而且呈现出逐渐小型化的趋势,为研究重庆乃至四川盆地宋代墓葬结构、丧葬习俗、雕刻工艺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注:本次发掘工作得到了璧山区文物管理处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项目负责人:李大地
发现者:高雷、徐庆洲、陈万华
修 修:蔡元富
摄影:高雷、徐庆洲
拓片:蔡元甫
插图:徐庆洲
撰文:高磊、李大地
笔记:
[1]吴静,《中国南方宋代墓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46-49页。
[2]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江津区文物管理处:《2017年江津石佛寺遗址墓葬区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8年S1号。
[3]韩晓楠,《宋代墓葬装饰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90页。
[4]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九龙坡区文物管理处:《重庆市九龙坡区板竹林南宋墓葬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22年第2期。
[5]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重庆涂山窑》,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2、396页。
[6]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涂山窑—江源窑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7年1期。
[7]李大地,《重庆涂山窑的分期》,《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
[8]孙垂立,《墓主人的地位:宋代巴蜀石室墓后壁内容的排列》,《美术研究》2018年第4期。
[9]赵岚,《从器物到符号:丧葬世俗化下的四川宋代石室墓葬装饰》,《江汉考古》2017年第1期。
[10]邓飞,《宋金砖墓与壁画图像主题浅析》,《美术研究》2011年第3期。
[11]牛英斌,《川渝地区宋墓后龛图像意义与崇拜空间研究》,待出版。
[12]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巴南区文物管理处:《重庆市巴南区八卦田墓地发掘简报》,待出版。
文:高磊、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