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南区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丽,是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今年5月,潮南区文旅局借助县域旅游优势,以特色村落、民俗文化、侨乡风情等核心元素为主题,策划推出6条特色旅游线路,并连续举办推介会,邀请业内人士参观交流。这些举措,都体现出潮南区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
乡村旅游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记者连日走访发现,潮南区乡村旅游有着自己独特的宁静与美丽,一些村落已经在专业团队的运营下“活起来”,但如何让乡村旅游从“活起来”到“火起来”,还有待探索。专家指出,在旅游市场收入越来越低的今天,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专业化运营是该县在乡村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需加大力度
走进龙田镇东贤社区东里古村,映入眼帘的是12栋三层民居、9座“降虎”式院落,围绕村墙的平房共有416间,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
2015年,广东省公布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汕头市共有14处文物入选,其中就包括东里寨。
东里村由12栋“三进三出”房屋和9个“降虎”院组成。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座小城。照片来源:南方+张薇薇
这个古村落始建于清乾隆初年,至今已有258年历史。近年来,东贤社区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筹资,共筹得数千万元,对东里古村进行了全面修缮、整治和提升。同时,古村周边的社区环境也得到了绿化美化,包括道路改造、环境卫生整治,以及桥梁、健身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等数十项工程项目建设。
采访当天,记者踏进东里村正门,除了宽敞的院落和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郑氏宗祠,映入眼帘的还有一队忙碌的施工工人。东县社区党委委员郑楚儿介绍,2021年,东县社区荣获“红色侨乡”称号,获得了一笔资金。目前,这笔资金正用于修缮古村前屋和郑氏宗祠。
东里寨的出入口。摄影:南方+辛俊卿
“古村落屹立了两百多年,但随着村民的离开,短短二十年间,建筑很快风化。”他强调,古村落振兴需要人气来支撑。
事实上,由于环境整治、社区改造等项目,现在的东里古村已经吸引了不少人气。据郑楚儿介绍,每到夜晚,东里古村围墙上的暖色灯带就会亮起。村前广场上人头攒动,不仅有悠闲散步的居民、游客,还有不少流动摊贩摆摊卖小吃。
新人气让郑楚儿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对于东里村的未来,他希望把东里古村打造成旅游胜地,鼓励当地人回乡创业,同时也希望引进外地商人,激活古村经济,提升人气,让古村真正焕发新生。
缺乏专业运营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掣肘之一。事实上,为了激发古村落活力,东贤社区曾成立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合作,郑楚儿担任公司法人代表。但由于经验不足,工作人员抽不出时间从事本职工作,古村落的盘活之路并不顺利。“接下来,我们也在探索引入专业运营人才,盘活古村落。”
专业化运营能为乡村旅游带来高效、规范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能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和主题活动,向游客展示乡村的特色和魅力,让乡村真正“活起来”。
成田镇上堰村也在探索类似的道路。上堰村是“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的故乡。近年来,上堰村依托名人效应,围绕老寨地区,以电影为主题,打造电影文化旅游村。无论是老寨外墙上醒目的郑正秋主题巨幅壁画,还是村里彩绘的电影图案、郑正秋语录,无处不在的电影元素,都体现着上堰村独特的电影文化魅力。
上岩村保留了大量潮汕传统民居建筑。南方+ 辛俊卿 摄
去年年底,上岩村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电影文化节,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浓郁的电影明星文化,也让原本安静的村子里洋溢着烟火气息。“那时候好热闹啊!我的生意也因此好了很多。”经营着小商店的村民郑阿姨说,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
探路者
东华村走出“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新路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注入新鲜内容,而新鲜内容的背后,是当地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龙田镇东华村显然走在了前面。
东华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旅游特色村、中国美丽休闲村,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
另一面墙上,贴着东华村独特的手写月度工作报告,其中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关于旅游发展的内容。
据东华村党总支副书记翁木洪介绍,东华村长期以来注重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东华村致力于打造“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汕头市耿盟家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成功实现了农业、旅游、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5月18日我们组织了3场活动,仅一天就有七八百名游客到访。”方艳丽是东华村村民,也是耿梦家园的员工兼导游。她告诉记者,来东华村旅游的游客以团队游为主,学生研学是目前比较热门的文化旅游项目。每逢妇女节、青年节等节假日,就会有不少团队来旅游。
当然,东华村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翁木洪坦言,目前东华村的旅游发展模式已接近成熟,客源比较稳定,但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人们越来越追求性价比,东华村不得不压低旅游项目价格,压缩利润空间。
不过,东华村的文旅产业也在进一步转型升级,如今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改变,由单纯的旅游到度假,更愿意为体验买单。
东华村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在文旅产业项目推进计划中,不少内容都着眼于加强游客的互动和体验,包括传统潮风水云灯会体验游、大顶歌饭体验游、潮汕周庄乡村探秘游等文化旅游体验线路,旨在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化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此前,东华村已凭借“葡萄采摘节”“葡萄音乐节”等较为新颖独特的活动获得了不少赞誉。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最核心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和社区参与。”全国乡村文化旅游领军人物、乡村职业经理人张建华在总结东华村成功经验时多次提到“社区参与、利益共享”。
他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是先天条件,难以改变。而且大多数乡村资源基础相似,山、田、林等非垄断性资源不具备绝对竞争力。因此,发展的关键在人。通过提供培训、增加就业机会、确保利益共享,社区居民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建议
做好潮南区总体规划构建旅游产业链体系
今年5月,潮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邀请汕头市旅游协会及多家旅行社代表来潮南参观交流,并举办交流会,推介潮南旅游线路。
汕头市旅游协会秘书长陈国柱是此次到访潮南的专家之一,他在走访了潮南区多个乡村后,对潮南区乡村旅游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国柱说,潮南区的乡村旅游线路已具备一定的特色,从最初的红色旅游,到逐渐融入更多乡村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潮汕建筑等文旅元素,丰富了区域旅游产品,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不过他也指出,尽管有特色,但潮南区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日常配套虽然有所改善,但要真正引入商业模式和运营团队,进入市场化运作,还有待相关部门勇于创新尝试,真正引入市场化、景区化、专业化的运营方式。
东溪村湾里绿道溪水环绕,犹如一幅山水画。摄影:南方+谢家龙
同时,要做好综合统筹,让游客在A村看风景、在B村吃饭、在C村购物、在D村住宿等,避免出现村村齐的现象。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可以融入大区域规划,形成半闭环模式。
“在客家地区,没有一栋客家土楼能成为独立的景点,只有打造整个区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才有经济效益。”陈国柱以客家土楼为借鉴,分析东里古村的出路。
他认为,东里古村虽然有历史、有特色,但由于周边缺乏良好的旅游氛围,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因此建议改变项目经营方式,在保护好文物古迹的前提下,增加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游客的参与感,让游客白天和晚上都能深度游玩,游玩区域不仅限于东里古村,还可以拓展到周边村落,逐步提高效益。
“来汕游客的主要群体是自由行的年轻人和家庭,还有跟团游的中老年人。”陈国柱指出,年轻人虽然有消费潜力,但目前消费水平不高,而旅行团由于行程安排,在单点停留时间有限,限制了游客的体验和消费。
陈国柱认为,无论是乡村文化旅游,还是整个汕头的文化旅游,都要营造“汕头值得再来”的感觉,这次是美食,下次是美景,再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让游客每次来汕头都能有新的体验。通过叠加不同的项目,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吸引力,增加游客的复购频次,真正把“人气”转化为“财力”。
边走边评论
影视艺术村能“出圈”吗?
在记者走访潮南区乡村文化旅游时,成田镇上岩村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巨幅主题壁画横跨老村墙,细节精细到连地面的石砖上都刻有电影图案,无处不在的电影元素让初次到访的游客也感到惊喜。
这让记者想起朝阳区通榆镇吉星村。不难发现,两个影视艺术村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中国第一代电影人的故乡,都围绕电影主题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在景观塑造上,也有巨幅壁画、名人故居等景点。更重要的是,尚岩村和吉星村都在当地高度关注和努力下,定制了影视乡村场景,知名度不断提升。但客观上,它们还远远没有达到繁荣的程度。
根据当地规划,上岩村和吉星村均计划对各自名人居所周边闲置传统民居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名人主题广场、小剧场等。上岩村自2016年起积极推进郑正秋纪念馆建设,通过史实宣传,全面展示郑正秋的生平与事迹。吉星村以“蔡楚生故居”为中心,建设中国近现代影视艺术家展厅,并建成“世界电影史”留言长廊、蔡楚生故居博物馆等配套设施,逐步培育集研学教育、农业体验、乡村观光、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产业。
但仅有整洁的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还不足以吸引游客自发前来,还需要加强宣传,通过旅游推介、短视频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在汕头市旅游协会秘书长陈国柱看来,影视艺术村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特色化不强,文化感不够强。陈国柱建议,上岩村和吉星村都应从文化层面进行宣传,让中国第一代电影人给公众留下更深的印象,并积极寻找更多契合电影主题的活动,并整合当代导游、明星等进行代言,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个影视村的实质性提升。
“从地理位置上看,吉星村与上岩村相距近20公里,两村联动在设计常规旅游线路上不够科学,缺乏市场支撑。但我们可以从主题入手,比如电影研学游、小电影人夏(冬)营、汕头电影绿道打造竞走运动项目、电影旅拍、短视频创作、电影文化旅游巴士等,利用主题活动先行试点推广,再进一步总结归纳合适的方式进行优化推广。”陈国柱说。
全国乡村文化旅游领军人物、乡村职业经理人张建华指出,乡村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用现代、潮流的方式演绎过去的历史文化,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很多电影村一直都是循环播放几部老电影,其实有些单调。即便电影内容不能换,也要尝试用更先进的技术和形式,增加游客的新鲜感和体验感,加深对名人的了解。”
来源 |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