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小恩公园树葬数量增长近7倍
本报记者朱凯、通讯员周刚报道,上周末,全市40多万市民前往14处墓地迎春祭祖。近年来,我市倡导分时段、分高峰进行文明祭拜,得到市民广泛响应。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3月20日出现近5年扫墓第一个周末小高峰以来,上坟人数逐年减少,市民错峰上坟已成为一种趋势:2012年92万人,2013年66万人,2014年51.6万人,2015年50万人,今年最低,仅有40.2万人。
昨日,全市14处营业性公墓共接待游客22.7万人次、车辆2.6万辆次,其中,石门峰游客5.5万人次、半潭山游客3.8万人次、玉笋山游客3.76万人次,位列前三。
昨日上午9时许,江夏区龙泉山孝恩园墓园松柏葬园内,68岁的李奶奶在一棵树前喃喃自语,并在树上系上红丝带,树下摆放着一束黄色的菊花,以此祭奠安葬在树下的独生子。原来,10年前,她33岁的儿子因白血病去世,她儿子是一名环保主义者,临终时要求葬礼简朴,不要骨灰,如果要留骨灰,就葬在树下。李奶奶和丈夫遵从儿子的意愿,选择了孝恩园树葬。老人说,看着常青的松柏,感觉儿子仿佛还在自己身边,从未离开。
据介绍,1997年,市民政局在江夏区龙泉山小恩园公墓率先推行树葬,公墓三分之一面积规划为树葬区。试点一年,仅有5名市民选择树葬;1999年,仅有11人;2000年,选择树葬的人数大幅增加。2006年,选择树葬的市民已达600余人。
小恩园墓地管理处负责人段洪义说,树葬节省土地、环保,提倡将骨灰直接埋在树下,或用木质骨灰盒安放。为了延长现有墓地的“使用年限”,小恩园墓地10年前开始建设“家族式”树葬——家人去世后,就埋在树下。这样一棵树至少可以安葬4名逝者,安葬成本还可以降低。
目前,公园树葬区已安葬逝者4100余人,树葬数量10年来增长近7倍,市民环保意识也在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