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由于统治残暴,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统治时间只有16年。不过,在此期间,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并召集全国各地能工巧匠修建了长城、宫殿和陵墓。
秦长城
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御。战国时期,秦、赵、魏、楚、齐等国都在自己的边境修筑长城。秦朝平定六国之后,决定拆除这些城墙。《史记·蒙恬传》记载:“蒙恬奉命率领三十万人修筑长城,因地势险要,以险为关,自临赵,至辽东,绵延万里。”这是秦朝最大的修筑。但我们今天看到的砖砌长城是明朝修建的。
秦长城分东、西两段。东段北起辽宁省阜新县东部,向西经库伦旗、奈曼旗、内蒙古敖汉旗南部、赤峰市,经河北省砖厂县、丰宁县北部、内蒙古多伦县、太布司旗南部,止于内蒙古化德县、商都县之间。东段围场、赤峰地区修筑的长城多为山地,墙体依山而筑,多用当地石料砌筑。筑墙时,先用较大的石料砌两道墙,再用碎石填塞空隙,不灌浆。其它段多用黄土夯筑。
西段长城分两段,南段长城东起内蒙古,经准格尔旗北部,南至陕北神木县,西南经榆林县,经宁夏固原县北部,至甘肃渭源县,止于川北岷县。北段长城北起内蒙古集宁市,北至阴山,南至河套。在江河沐浴区,以壕沟代墙,或沿江岸修筑平行一段,与东段长城一样,根据不同段位就地取材。
阿房宫——世界最大的宫殿遗址
陕西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战国时期,秦孝公首先在渭河北岸修建了咸阳宫。后经历代修葺,作为秦朝统治、宴饮、帝后起居之所。但秦始皇仍认为咸阳人太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命人在渭南上林苑修建了宫廷宫殿,前殿即阿房宫,这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基址。
《史记》对阿房宫的记载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容万人,下可竖旗五十丈。四面有廊,从宫下直通南山,南山顶有门,为从阿房到咸阳的双层道路,以象征天极。廊过汉水,直达营盘。”后来,根据考古勘察,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阿房宫虽为秦始皇所建,但并未完工。秦二世下诏重建,但当时发生起义,所以最终没有建成。
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的骊山。陵墓是秦始皇即位后不久修建的。《史记·秦始皇年谱》记载:“秦始皇即位,掘筑骊山。及至统一全国,天下七十余万百姓来助,掘三泉,下铜为棺,内有宫殿庙宇、衙署、奇器异宝等。”帝陵平面呈长方形,长轴为南北,南北纵轴基本与子午线重合。
帝陵四周筑有两层城墙,内城有寝殿、便殿。内城墙南北长1355米,面积15000平方米;外城墙南北长2165米,面积15000平方米。外城墙外有王陵、兵马俑坑、马坑、珍禽异兽坑、窑址、建筑材料加工储存场所、犯人墓葬等。陵区内城、外城均发现大型建筑遗址,证明当时已有大规模地面建筑。
墓冢复原
秦始皇陵上筑有墓冢,位于内城中南部,平面近方形。帝陵地宫距地面2.7至4米,东西宽392米,南北长460米。城墙用土砖砌成,墙内面积达平方米。在12000平方米的中间,出现了强烈的异常汞反应,《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汞示江河海。”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秦代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铜车马
一号坑在南侧,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为1426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6400个,高1.75至1.86米,四马战车76辆,为大型军阵坑。二号坑在一号坑东北约20米处,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坑内布满步兵弓弩手,同样为大型军阵。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25米处,呈“A”字形,东西宽17.6米,南北长21.4米,面积为524平方米。里面还有职务较高的军官,这是一号坑、二号坑的指挥中心。兵马俑运到陵墓安放时,用木排堵住入口,然后填平压实。
秦始皇陵开创了帝王陵墓形式,规划复杂,是我国帝王陵墓的转折点,影响了汉代乃至以后的历代。
笔直的道路
赤道是秦朝的另一项重大建设工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久,便下旨要在全国修筑赤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它主要连接京城与王朝的中心城市以及各地的皇帝别墅,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秦朝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史记·集解》云:“赤道,天子之道,犹今中道。”
直道始建于秦始皇时期,主要是为了防范匈奴入侵和军事用途,路线比较笔直。直道虽然也有公路的功能,但因为地形限制,宽度缩小,且每段宽度不一。也是汉代从关中通往长城外的一条重要通道。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朝,中国早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上要有严格的规定,成为国家制度。六国统一之后,建筑上的等级标准也统一了。城池的布局、宫殿的面积、城墙的高度、城门的数量、装饰的纹饰、墓葬的数量、棺椁的层数等,都按照等级制度划分,此时建筑制度初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