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年 8 月
装订:精装
格式:32
售价:734元(全10册)
介绍
本丛书收录了杨宽最具代表性的八部著作,即《中国古史概论》、《古史新探》、《古史探微》、《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体》、《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等,从中可以全面了解杨宽的史学思想和他在史学领域的辉煌成就。杨宽著作首批(8种10卷)已于2016年7月推出,第二批计划于2017年出版。
关于作者
杨宽(1914—2005),字宽政,上海青浦人。1936年毕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吕思勉、蒋维桥、钱基博等。1936年参与筹建上海博物馆。1946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9年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70年调回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1984年赴美国迈阿密定居直至逝世。曾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古物整理部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至第三届副会长。
杨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其研究领域涉及墨子、古史传说、西周史、战国史、科技史、制度史等诸多领域。杨先生自幼立志好学,中学时期就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侧重墨家学说和先秦史料考证。在“古史批判”运动后期,他发表了《中国古史概论》,提出神话辨析论,补充和发展了顾颉刚的“层层堆积说”,被顾颉刚、童书业誉为“古史批判派”的生力军和“疑古”古史观大获成功的人物。日本著名史学家贝塚茂树评价杨宽先生“从疑古派中,涌现出杨宽先生这样的人,在充分吸收释古派的方法和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一条推动近代古史研究进步的新道路,可以称之为‘新释古派’”。后来,他的学术兴趣由古史转向战国史,隐居家乡青浦,撰写了《战国史料编年体》,为后来创作经典《战国史》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他开始探究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西周社会结构和礼制等,撰写了《西周史》和《古史新探》。 20世纪80年代,他应日本学术界之邀赴日讲学,并完成了《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和《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姊妹卷。杨宽先生一生出版了十余部专著、360余篇论文,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和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一座高峰。杨宽先生还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驱者,他参与了上海博物馆的筹建,并长期担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为上海博物馆的筹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保护国宝毛公鼎、防止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著名青铜器被盗外销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杨宽先生还参与修订《辞海》中古史条目、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部分、标点《宋史》等。
卷简介
本书是杨宽先生的成名作,他被顾颉刚、童书业等人视为古史批评学派末期的生力军。本书的主旨是:认为夏朝以前的古史传说全都来自殷商神话。这些神话按来源可分为东方(殷人——东夷)和西方(周人——西戎)两大体系。这两大民族神话经过长期的分化演变,最后逐渐混合重组,形成了商周时期从黄帝到夏朝的古史传说体系。本书收录于《古史批评》(1941)第七卷,是我国古史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之一。这是首次以单卷形式出版。
本书主要探讨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尤其注重当时社会性质与结构的研究。本书着重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有力地推动了古代历史分期问题的解决。前半部分是各种制度的研究,后半部分是各种“礼”的研究。特别是本书利用出土文献考证传世文献,对“礼”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包括户籍礼、冠礼、收礼、乡饮礼、宴饮礼、射礼、朝见礼等,得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影响深远。
《古史探微》原为《杨宽古史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收录了杨宽的主要论文,并整理了他关于土地制度、行政制度、纪年、文学、神话及诸子百家等的文章,题材广泛。所收论文均为作者在古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学术价值高的论文,涉及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术等诸多方面;尤其是他对古史神话传说的研究,被日本学者高度评价为“走出疑古派,充分吸收解释派的方法和成果,力图开拓‘新解释派’的‘新境界’”。
本书是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历时40余年。全书分七部分,论述了西周的建立,西周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西周的政治机构、社会结构和重要制度,西周的军事政治事件,西周的楚国和曾国,西周的文化教育和礼制,西周的衰落和东迁。全书资料丰富,金石铭文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考证严谨,结论详实可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战国史》是杨宽的代表作,是中国断代史的巨著。作者充分吸收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创作了这部综合性的《战国史》。本书着重描写了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到统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真实再现了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历史社会状况,是研究战国史的一部巨著。
本书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按年编撰史料,从《左传》末期开始,到秦灭六国、统一六国为止,即从周真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开始,到秦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结束。将原本零散、错序、真伪参半的史料,按时间顺序整理、考证,使之成为井然有序、清晰明了的史料。每一年的史料都着重阐述当年的大事,包括纵横家们所记录的故事、游说演说、书信等。广泛引用各种古籍和现代研究成果,材料丰富,考证严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结合文献和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经过多次田野调查,系统地研究和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包含许多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先秦至唐代是实行封闭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西汉、东汉时期,都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整个都城格局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唐宋时期,都城制度又发生了一次更大的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一变革是由于都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致。本书对中国古代都城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配以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进行说明。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是杨宽先生对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成果的汇编,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陵墓的起源,以及战国中叶至唐宋明清时期陵墓制度的变迁;中部分是对古代陵墓制度几个专题的探讨;下部分《古代陵墓、墓地布局研究》着重论述了秦始皇陵和秦汉陵墓的布局结构,是实地考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