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杭州日报头版连载《辉煌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红色基地行》再次聚焦上城,以钱学森故居为目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城墙深处的优良家风。
杭州日报 2019/08/15头版截图
20世纪中叶,国际形势动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共和国占据了长久的优势,并迎来了曙光。
“两弹一星”创始人钱学森的人生故事,开始于西湖边一处静谧的门前。
钱学森杭州故居,位于方古园2号,坐北朝南,白墙黛瓦,占地1.3亩,为一幢江南风格的三进院落住宅,是作为钱学森母亲的嫁妆带入钱家的。
“神童”出自优良家风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三天后返回杭州,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直至三岁的时光。
在邻居们眼中,钱学森小时候就是个“神童”,能背诵百首古诗,还能心算。在钱学森的记忆中,这和父母的精心栽培分不开。
其父钱君甫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家庭创造了平和的文化氛围和务实的精神”,是其“第一任老师”。
母亲张兰娟不仅擅长针线绣花,而且记忆力、计算能力超群……“她的善良对我影响深远。”母亲培养了钱学森高尚的品德和勤奋的习惯。
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寒暑假他回到杭州与家人团聚,因病也在杭州呆了一年休养。
1934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杭州笕桥中央飞机制造公司实习,次年8月从上海登上前往美国的邮轮。
钱先生时刻挂念着家乡
钱学森在杭州居住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心里始终挂念着家乡。
1955年10月,回国后他带着妻儿回杭州老家寻根,在杭州的五天里,他们不仅祭拜了母亲张兰娟的坟墓、参观了浙江大学,还回到了方古园2号老家。
1993年、1996年,他与原浙江展览馆工作人员潘洁、城市建设专家陈节兴等通信探讨展览研究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问题。
忠诚廉洁代代相传,诗书传世代。故居一楼主厅里,除了钱学森的手稿、博士学位证书等,还有他1969年写给中央文史研究院的一封信。
父亲去世后,钱学森希望完成父亲的遗愿,把父亲任博物馆工作人员时留下的3360元工资及银行利息全部归还给中央文史馆,并随信附上一张支票。
他在信中写道:“如上级不批准,请把这笔钱留作我一个普通中共党员向党组织缴纳的党费……”钱学森还要求把这栋老房子无偿捐给杭州市政府。至今,这栋老房子仍是他的私有财产,房主一栏里还登记着“钱学森”的名字。
20世纪60年代,市政府拟对防固园2号进行修缮保护,钱学森不忍增加家乡政府的财政负担,婉言谢绝了。
2008年,市文博局、上城区政府按照“恢复古貌,还原历史原貌”的原则,对故居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保护,故居内的后花园、古井等旧址也按原有格局进行了修复,老宅重新恢复了江南书香世家的面貌。
良好的家庭传统代代相传
故居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开放,那张承载着钱家父子初心的信纸,如今见证着中华儿女对祖国和人民至死不渝的热爱,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旅行团和游客前来参观。
今年,包括钱学森故居在内的整个小营江南红巷景区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远超往年。
来自外地的小阮说:“在这个‘杭州墙门’里,我看到了钱先生的成长经历。钱家重视教育、报效国家的优良家风,为一代宗师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学习钱先生的精神,不断学习,做好本职工作,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