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唐代是多民族艺术共荣的时代,各种文化都呈现出独特的气质。许多文化在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失传了。但壁画作为一种良好的艺术载体,在经历时间、战乱、破坏后,依然能够屹立不倒。唐代壁画的发展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静静地聆听森林中吟诵佛经的鸟儿,细细地观察壁画中驮着佛经的马匹。
中国壁画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壁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当时人们已经有绘画,但没有纸,就画在岩石上,形成了壁画。当时人们在墙壁上雕刻想象中的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
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礼教不断增进,君主极力推崇这种壁画艺术,在宫殿、庭院的墙壁上进行绘画。而且这一时期绘画的内容已不再只是神灵、图腾,而是在壁画中加入了上古时期君主的形象。
统治者有意识地把尧、舜这样的帝王描绘成仁慈、和平的形象,把纣王这样的暴君描绘成残暴的形象,以此教育人民保持善良,摒弃恶意,从而加强和稳定社会统治。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绘画传统在此基础上得到延续和发展,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印度佛教的传入,百家争鸣,绘画题材和内容也更加广泛。
先秦时期的壁画多为单一色彩,符号大体相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色彩才逐渐明艳,造型也趋于古朴。
唐代壁画保留了前代的色彩、构图,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技法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绚丽多彩的唐代壁画艺术。
壁画在这几个朝代虽然都有发展,但保存下来并发展起来的却很少。古人之所以画壁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纸。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简逐渐出现。直到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才对壁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纸张便于携带和保存,在纸上作画很快取代了在墙上雕刻的习惯。这一时期,壁画已成为一种无奈的艺术形式,比如在庭院相对单调的墙壁上,纪念已故的祖先,祭拜佛像菩萨等。这些原因是这一时期壁画出现的主要原因。
秦朝统一中国后,民族进入大统一时期,毛笔也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虽然秦始皇实行暴政,大王朝覆灭了,但他统一文字的实践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汉朝统一了中国,但之后又分裂了,到了唐朝又统一了中国,中国的文化艺术也逐渐回归正轨。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艺术时代。
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艺术,统治者十分热爱艺术,再加上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国力强盛,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艺术文化的发展,统治者对于艺术的强烈崇拜也使得唐代壁画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唐代艺术发展达到顶峰,画家辈出,据张彦远《历代名画录》记载,唐代社会共有画家206人,其中参与壁画创作的有180人。
推动壁画发展的不仅是统治者,汉代兴起的厚葬也对唐代壁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汉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厚葬逐渐盛行。贵族、皇亲国戚在墓葬中用壁画来描绘或记录自己的人生故事。
还有人在墓室中刻画神话故事、社会风俗等,丰富了墓室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更加细腻,用软笔勾勒硬朗线条,刚柔并济,画法更加饱满圆润。这种墓室壁画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使壁画的发展更加迅速。
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唐代壁画艺术的进步。宗教为了传播其教义、吸引人们的注意,会以绘画这种最直观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道教宫观的墙壁上出现了元始天尊、三清等神祇,佛寺的墙壁上也出现了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神佛菩萨故事。
唐代墓葬壁画、寺庙及道教壁画、宫殿庭院壁画成为壁画的主要类型,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传承,是唐代壁画发展高峰期最重要的表现。
殿内白墙上挂着蓬莱图,烛前可见沧州清澈蔚蓝的天空。
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唐代也不例外。唐代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安史之乱”是唐代大变革的转折点,唐代社会的文化也因此而发生变化。据此,可以把唐代社会分为三个阶段来观察壁画的发展,即初唐、盛唐、中晚唐。
初唐壁画艺术大多承袭前朝风格,但也有少数吸收外来元素,兼收并蓄,有所创新发展。
初唐壁画的内容和题材更加丰富,前代多以人物为主,初唐在人物的基础上,增加了山水、鱼虫、花鸟、走兽等题材的作品。
在人物方面,已不局限于神佛等宗教故事,也包括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肖像。如唐太宗曾命画家阎立本将作为国家脊梁的大臣们画在墙上,以示认可。人物画的造型也逐渐由清瘦变为饱满丰满。
这一时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一些壁画带有不少西域特色。这是因为有些画家来自西域,或者他们的绘画风格受到了西域的影响。这些画家的画作虽然是唐代的肖像画,但画面立体感很强,西域特色比较明显。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不断进步,初唐时期的一些壁画开始呈现出盛唐的风格。
唐朝统治者不断推行政策,社会发展更加稳定,逐渐发展成为盛唐时期。盛唐时期,社会各方面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文学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辉煌的时代。
盛唐时期的统治者十分推崇佛教,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长安有佛寺数百座。佛寺规模的庞大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壁画的发展。不仅佛寺壁画繁荣,佛教洞窟壁画也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稳步发展。
除了佛教对壁画的影响外,墓葬壁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反映墓主升迁显赫、光辉事迹、奢华生活等题材的壁画也在这一时期盛行,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壁画形式。
壁画绘制的分工也日趋细化,大家各有所长,负责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的专攻人物,有的专攻山水。民间也涌现出许多技艺高超的画师,投身于壁画的创作,为壁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外,盛唐时期民风开放,人们的服饰装饰与前朝有很大不同,人们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社会精神融入壁画艺术之中,人物体态丰腴,表情多以喜庆为主,衣着多以纱布为主等,改变了前朝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活跃着著名画家吴道子,主要从事寺庙、道观壁画绘制,其画风为前所未有的奔放线条与淡墨晕染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强调笔墨线条的运用,尽量减少色彩的运用,与以前壁画色彩的鲜艳、造型的夸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富了壁画的内容和形式。
盛唐时期的壁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艺术发展的巅峰,色彩、线条、造型的不断变化不仅让人感受到壁画的美感,也体现出盛唐时期的魅力。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社会逐渐走下坡路,也就是本文所说的中晚唐时期。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社会动荡,统治者对边务漠不关心。吐番趁机制造混乱,占领了河西走廊。敦煌地区也被他们控制,这个时期的壁画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壁画内容也有很多变化,除了继续表现佛教故事外,还加入了很多社会生活的内容,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人民在经历战乱之后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由于战争的影响,壁画中也出现了大量历史、现实题材的画作。如莫高窟第156窟的《张议潮率军出征图》就描绘了张议潮收复河西的故事。这幅画不仅是当时敦煌绘画的代表作,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晚唐壁画的色彩追求宏大、朴素,没有前朝的丰富多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白色为主,以绿色为底色;一是以土黄色为主,以红色为主色。这两种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一种清新淡雅,一种厚重庄重。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壁画风格较前代有所创新,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但其整体艺术态势远不如盛唐时期的水平。
画中群山倒映禅门,白墙黛瓦绿意盎然,香宴悠悠。
唐代壁画在造型方面具有非常浓厚的艺术特色。唐代壁画以人物为主,以神、佛、仙为主,多为画家凭想象创作,怀着崇敬、崇拜的心情来画,因此他们所创造的神、佛、仙多与真人有区别但又有联系。
这些虚构的“人”与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共同点就是身材丰满、肥胖,不同的是,这些虚构的“人”不那么真实,主要展现出他们高于常人的表情和气质。
正是唐代将画家的思想融入壁画的特点,才使得人物画的创作更加富有层次感,这也是唐代壁画人物画的典型特征。
除了虚化的“人物”,写实的人物造型也是唐代壁画的一大特色。唐代人物画发展迅速,人物画形象更加自然生动,体态匀称丰满,是绘画艺术中典型的精神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
壁画尤其如此,壁画中的人物不仅外形逼真,更注重人物内心的表情刻画,如莫高窟第57窟《说法图》右侧的菩萨,神情安详,双目微垂,仿佛在思索佛理,人物的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壁画中的人物虽然多样,但画家们逐渐把描绘的重点放在了人物的表情上,使得画中的人物更加生动,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气质,充满了社会生活情趣。
唐代壁画以人物为主,但植物、动物也是唐代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是唐代最受欢迎的动物,既可以作为宠物,又可以作为交通工具,因此马成为壁画中常见的题材。
唐代人所画的马,并非只是对马形象的简单描绘,而是在不同的场合出现不同的马形象。如《张议潮引军出征图》中的战马,以有力的线条表现其威严;章怀太子墓《马球图》中的马,以线条表现马儿飞奔的场景。
不同的描绘场合和主题用不同的方式描绘动物,使它们显得更加生动自然。这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画家的努力,显示了他们高超的技艺,也间接地印证了唐代壁画艺术的发展已达到顶峰。
结论
唐代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顶峰,敦煌莫高窟、东西千佛洞、榆林窟等艺术成就至今令人赞叹,大大小小的石窟、壁画,无不彰显着唐代壁画艺术的高超造诣。
“岁寒无壁画,朝夜阶上炊烟。”唐代壁画艺术风格为历代所学习,其艺术也在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被后世继承和发展。唐代绘画艺术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最高峰,壁画艺术更是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参考:
中国壁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楚谦,2000。
唐代墓葬壁画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李兴明,2005.
中国新疆壁画全集[Z].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唐代敦煌壁画文字风格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黄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