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自古被称为六朝古都,有“金陵皇城”之誉,栖霞境内散布的南朝石刻,见证着漫长岁月的变迁。
南朝墓葬石刻艺术上承秦汉,上超隋唐,既有北方的雄伟气势,又有江南的活泼秀丽,可与同时期的北朝石窟艺术媲美。
近日,记者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除第二十届南京“金秋栖霞”红枫艺术节在美丽的栖霞山拉开帷幕外,“漫步栖霞六朝国宝”石雕游又来啦!邀市民一同领略古老历史,领略深厚石雕文化,梦回金陵。
此外,南京市栖霞区文化和旅游局正在推动为辖区内南朝墓葬石刻设立统一“身份证”——文物解说标志的项目。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阅读这些国宝级文物。
邂逅一场浪漫“网红之旅”
打造南朝石刻“身份证”
秋天的栖霞山,从来都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不愿离开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据悉,“金秋栖霞”红枫艺术节自2001年起已举办二十届,已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旅游的一大特色品牌。今年的“金秋栖霞”以红枫为媒,以怀旧为情,展现栖霞山2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勾起游客对栖霞山昔日的回忆,与昔日的自己来一次时空碰撞,让红枫节成为城市生活中的记忆载体和情感纽带。
今年“金秋栖霞”红枫艺术节将有更多亮点,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枫叶景观的视觉震撼,还有更多精彩的呈现和你在栖霞山的浪漫邂逅。
除了红枫,南朝石刻也是栖霞的一大特色,尽管散落深藏,但仍有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南京市栖霞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接触这些栩栩如生、令人浮想联翩的麒麟、天禄、仙履等石刻,该局去年特别推出了“漫步栖霞六朝国宝”公益旅游线路,每月举办两到三次活动,由专业导游带队参观栖霞区南朝石刻精品,全程免费。
记者也跟团游,体验了一把“网红游”的浪漫。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漫步栖霞六朝国宝”至今已举办十届,平均每届参加人数达35人。参加者以南京本地文化爱好者为主,也有山西、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文化爱好者前来打卡。
为了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南朝石刻,栖霞文旅局目前正在推进南朝石刻解说项目,将对辖区内的南朝石刻设立统一的文物解说牌。解说内容不仅包括墓主人身份、遗物状况、考古情况、保护情况等基本信息,还包括与墓主人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地位、陵墓制度、石刻艺术价值等。“一期项目解说的对象是6处,分别是萧红墓石刻、萧敬墓石刻、萧惠墓石刻、萧丹墓石刻、萧修墓石刻、世子冲石刻。”工作人员介绍。
在南京寻找乾隆的足迹
寻找栖霞宫遗址
恰逢“秋栖霞”红枫艺术节20周年,南京栖霞山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综合参考《南巡礼》《佘山纪事》、乾隆诗文等历史文献,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乾隆行宫所在地。由于栖霞山盛产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石磨,此次在古老的石磨石上刻上建筑名称,现场标示位置。建筑名称均由栖霞古寺方丈龙翔大藏亲笔题写。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下榻栖霞宫。他盛赞栖霞山“金陵第一秀山”,称栖霞宫“窗厅无俗韵,林谷有神情”,与刘禹锡“大文人谈笑间,无凡人来来往往”颇有相似之处。乾隆皇帝在栖霞山各景点留下了120首诗、44块匾额、1个佛赞和多块御碑。许多诗文对宫中“栖霞十景”都有细致的描写。其中“面朝白鹿泉,有殿名太谷”等诗句,为研究宫殿的具体位置提供了参考。
乾隆的行宫“居中峰左,连东峰”(南巡礼),由清朝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和地方官员、两淮盐商监修,按“前庭后寝”的建筑格局修建,历时6年监造。据《佘山志》记载,泉下有淳于山房、太古殿、武夷义趣经幢;泉上有华山阁、幽岭云驿。殿堂楼阁千余间,久负盛名的“栖霞十景”均位于其中。是乾隆南巡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行宫。
但遗憾的是,如此宏伟的皇家建筑群却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之中,现仅能见到一些遗址,包括宫门、古桥、完整的排水系统、部分墙基、部分柱基、青砖构件等。
2014年,乾隆宫殿遗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也加大了对乾隆宫殿遗址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乾隆宫殿遗址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已发掘出多块乾隆御制碑刻。经过清理发现,碑文真实地刻画了当时栖霞山的美丽风光,也记录了乾隆皇帝怀旧的内心世界和对栖霞山风光与人的怀念。
栖霞山乾隆宫部分建筑遗址的重新认定,使乾隆宫的建筑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游客面前,使栖霞山的皇家文化更加鲜明。同时在文物保护方面,促进了文化传承,保护了文物,为研究清代宫殿建筑的规格、方位、布局等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建设现场勘察及论证工作由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