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
何斌,《江浙汉族丧葬文化》,博士论文(原题《江浙汉族丧葬习俗研究——民间文化地域性的实证研究》),1993年答辩。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张子晨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国南方江浙一带汉族至今仍沿袭的重葬骨骸、修建“椅冢”的习俗说明了什么?有着如此特殊习俗的江浙地区,其文化本质又是什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丧葬习俗探寻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此外,通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地域文化的特征与本质,本文将对中国民俗学的方法论——地域民俗学研究方法进行思考。纵观人类丧葬行为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它包括观念、行为、器物三大要素。丧葬文化的核心是死亡观念和生死观念,其中最根本的是灵魂观念,灵魂不灭的观念引发了人死后灵魂去往何处的问题,形成了彼岸世界观念;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祖先的灵魂有能力保佑子孙后代,庇佑子孙后代,因此产生了具有宗教意义的祖先崇拜。本文着重对丧葬方式和墓葬样式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可见的器物和行为追溯其中蕴含的观念因素,通过有形的民俗探寻无形的观念,以了解文化的深层结构。从地域民俗学的视角,探讨江浙汉族的民俗,通过对民俗的研究,探究“习俗”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文化行为具有地域性、历史性、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差异,形成了即使是在同一个汉族群体内部,文化也存在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的社会景观。江浙丧葬习俗的特点正是民俗地域性的体现。
关键词:丧葬习俗 江浙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