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新京报供稿
文 | 赵志江
清明节前夕,新京报记者在河南、山西等地发现,一些墓地、陵墓涉及非法销售,一些不允许出售的公益性墓地,竟建有价值百万元的豪华墓穴。河南某市,一家以“开发荒山、振兴经济”为名的农业生态园,将出让土地按平方米出售,并划分区域安葬逝者。
他们一边打着“宜新生态园产业扶贫基地”的旗号,领取地方财政的补助,一边忙着招揽生意,自称是“全市最大墓地”。宜新生态园的经营者们就是精明商人的典型。当销售人员开心地说“平均一天能成交三四单”时,当地有关部门难道对此一无所知吗?
民政部《公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开办经营性公墓,由公墓建设单位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批准,持批准文件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正式营业。
据了解,益新生态园的经营范围是:种植、养殖。因此,在园区办公室,记者并未看到任何有关墓地建设和运营的手续。然而,销售人员不仅积极推销墓地,甚至声称拥有“永久使用权”。“全市最大墓地”拿不出任何合法手续,这难道不奇怪吗?
其实,发现问题并不难。非法墓地鳞次栉比,一进园区就不难发现蛛丝马迹。更何况,宜信生态园的微信公众号和宣传页面也毫不避讳地介绍道:生态园以立体开发、综合利用为指导思想,最终将形成“松柏覆顶、核桃绕腰、逝者永安”的生态模式。
打着生态园的旗号,真实目的是为了卖墓地。宜信生态园不吝惜规模化运营,也不怕高调宣传。问题是,这是怎样的自然生态,又对应着怎样的管理生态?
面对记者的询问,云顶西峡生态墓园有限公司负责人称,早在2018年,她就向当地民政局反映过这一情况,但益新生态园至今未受到任何处罚,继续出售。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信息——虽然益新生态园违法出售墓地由来已久,但其做事风格相当高调,有违法事实,也有监管举报,但为何至今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
业内人士称,非法墓地卖得越多,民政部门就越难取缔。因此,益新生态园的销售人员可以拍着胸脯保证:就算几十年后政府要在这里建公园,我们的合同仍然有效,他们也要把我们搬迁。而且政府不会这么做,因为坟墓太多了,政府负担不起损失。
问题是,如此多的非法公墓为何能够挤压正规公墓的生存空间、劫持管理部门的依法治理?
据民政部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殡仪馆1677家,火化遗体522.7万具,火化率为52.4%。也就是说,每年有近500万人不选择火葬,而全国经营性公墓仅有3000余座。
巨大的供需矛盾,不仅加剧了殡葬业的乱象,也为非法墓地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但这绝不是基层管理部门玩忽职守甚至相互勾结、谋取私利的理由。
民众对公墓的担忧不应成为少数人牟取暴利的“商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类违法公墓无疑是留给基层部门的“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相比之下,追究肇事者的责任更为重要。
总之,只有堵紧制度的围墙,才能避免滋生毒瘤、酿成祸患。清理黑公墓,不仅要管好“地”,更要管好“人”。
□赵志江(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