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网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林汉达三国故事全集(珍藏版)

发布时间:2024-09-28 00 浏览: 64

近年来,林汉达创作的历史故事成为大众历史读物的热点。一些出版社以各种名义出版其作品,甚至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形式、标题也多种多样,无一不宣传为“林汉达所著”。目的无非是想利用“林汉达”的名誉来获取利益。作为林汉达作品的内部人士,我对林汉达所写的历史故事进行了澄清,帮助读者在选书和阅读时能够理解和理解。

一、关于林汉达先生

林汉达,1900年2月17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慈溪。青少年时期,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考入杭州之江学院。毕业后,先在宁波担任中学教师,后在上海世界图书公司任编辑,任英文编辑部主任。 1937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生院留学,攻读公共教育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华东大学英语系教授、教育系主任、教务长,成为著名学者、教授。在此期间,他开始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

抗战胜利后,林汉达、马须伦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9年作为民进党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1950年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副部长、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主编。 《汉语》杂志社社长,汉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1958年,他被误划为“右派”。 1966年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迫害。

1972年,周恩来总理请他修改英文译本。他兴奋极了,不顾身体虚弱,根据英文原著认真修改,常常工作到深夜。没想到,完成复习的第二天,他就心脏病发作了。抢救失败,7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文革”结束后,1979年7月23日,有关方面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追悼会,恢复林先生的遗体。汉达的声誉并为他平反。

二、林汉达历史故事创作的基本情况

林汉达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写作,创作了大量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包括教育、语言方面的论文和专着、通俗历史读物、翻译作品、文学创作等。其中通俗历史读物种类最多,影响最深远。他的通俗历史读物主要有《新故事系列》、《故事系列》和《上下五千年》三个系列。还有关于某些主题的个人书籍和手稿。

宝山革命教育基地_宝山烈士公墓_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

“新故事系列”共有“新东周故事”、“新后汉故事”、“新三国故事”三种类型。 1948年,林汉达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写作,由生活书店出版了《新东周故事集》。全书分上下两卷,四十六万余字,收录春秋战国故事一百八十段。 1950年后重印。 1962年11月,经作者修订,中华书局出版。它被重印了几次。在此期间,他还撰写了《新后汉故事集》,共140节,48万余字。中华书局已安排印刷,但因“文革”而未能印刷。 1978年8月正式出版两卷,随后还写成《新三国记》,共120节,50万余字。由于“文革”无法出版,稿件只得束之高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林汉达的妻子谢丽琳将《新三国故事集》遗稿交给儿童出版社(上海)客座编辑。 1979年12月,上少社出版了该书分两册,但更名为《三国故事》,并去掉了“新编”二字。这不符合林汉达的初衷。林汉达原本想以“新编”的形式写一套大型历代故事。林女士曾就此向我表达过她的不满。因为书名改了,所以这部《三国志》与《故事系列》中的《三国志》同名。

《故事丛书》是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邀请编写的。 1960年,中绍社叶志山、余彦斌等编辑专家策划了《中国历史故事集》选题,拟每个时代编一卷,讲述主要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一共十卷,每卷十卷。千言万语。在寻找作家时,我找到了擅长写通俗读物的林汉达。林汉达欣然同意,因为给青少年写历史故事可以充分发挥他活泼生动的口语写作特长。不久,他写出了《春秋故事》,并于1962年出版。随后,《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也相继出版。 《东汉故事》手稿写成后,因“文革”而没有出版。 1972年林汉达去世,写作停止。

1978年,我在中少出版社担任编辑,接管了这套书的出版。我修订出版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编辑出版了《东汉故事》。至此,林汉达已经为中绍社写了四种书。我自己也在剪辑过程中熟悉和掌握了林汉达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当我拜访林老师谢丽林时,她拿出了《新版三国故事》的手稿(林老师的手稿一般是两本),并向我介绍了上少社出版社的情况。出版这本书。我立刻想到,这篇手稿可以删减,改写成《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三国故事》。中少社领导和林女士都同意,并建议我重写。我很快写出了八万多字的《三国故事》,于1981年4月出版。这样,初中版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就多了第五种:“三国故事”。 《三国志》署名“林汉达卞吉士”(卞吉士是我的笔名,后来改为“薛刚”)。随后,我又主持出版了五种书合册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由于其卓越的成效,后来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各种改编本,题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其实,这里的“林汉达”并不是书名的一部分,它只是一种署名方式。

我写的《三国志》无论从写作方法还是语言特点上都很好地体现了林汉达的风格,赢得了“小林汉达”的赞誉。我也被各方认为是《中国历史故事集》最好的作者。一个好的延续主义者。本书荣获1982年全国童书奖“优秀读物一等奖”。评委会主任林默涵先生鼓励我像恩格斯继续为马克思写《资本论》一样,把这本书读完。我当时工作很忙,无暇顾及。退休后,终于写出了五部续集:《晋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代故事》和《清朝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集》历时半个多世纪,由两代作者完成。

林汉达在写《春秋故事》等书时,产生了一个新想法:为刚接触历史的读者写一套更简单、更短的历史书。这就是《上下五千年》写作的由来。 “五千年”是民国时期的社会俗语。虽然不准确,但很容易记住,也很流行。他很快列出了从古代到鸦片战争的120个话题,开始写作。不幸的是,这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中国历史故事集》一样,只写东汉。 “文革”后,上少社从林夫人那里得到了手稿,请曹玉章先生继续写鸦片战争的作品。 1979年陆续出版,共五卷,后改为三卷。

宝山革命教育基地_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_宝山烈士公墓

1996年,曹玉章去世,家人将《上下五千年》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三卷本。上少社社长来北京找我,希望能找人根据中绍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再写一套《上下五千年》,仍然署名林汉达。我回答:“这需要征得版权人的同意。”她联系了林汉达的小儿子林文虎(当时林太太已经去世),林文虎同意了。商绍涉又请人用钟少涉之书重写,并补充了前后内容,先后编成《新本商夏五千年》和《最新本商夏五千年》。千年”,署名“林汉达等”。就这样,两家出版社都出版了林汉达署名的《上下五千年》,不知道详情的人就一头雾水了。两个“五千年”的规模都超出了林汉达原本的想象,而林汉达的东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总之,林汉达自己写的:《新东周故事集》、《新后汉故事集》、《新三国故事集》; 《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汉朝”; 《上下五千年》中“东汉”之前的部分(原上少社版,后来上海人民社会版)。

三、林汉达作品的特点与局限性

林汉达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也受到出版商的重视。通俗历史书籍除了具有通俗易懂、易读等通俗优点外,还有其独特之处。有文章试图对此进行分析,但可以说是不充分、不准确的。根据我编辑写作实践的经验,林氏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构成,二是语言。这些都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密不可分。

要将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清晰、有条理地写出来是很困难的。林汉达用“一行贯穿”的方式将人物和事件联系在一起。我形容它为“丝线上的珠子”或“糖葫芦”。用林汉达自己的话说,他是“跟着镜头走”。这是把要写的故事用一条主线连接起来。无论讲什么故事,讲完后都要用过渡语言回到主线,继续讲下一个故事,中间不能断线。主线是朝代更替和皇位继承。因为在古代,皇帝的年号是用来记录年份的,可以用它来将故事自然流畅地串联起来。阅读时,一个又一个故事,小故事中的大故事,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林汉达的作品既是历史读物,又是中国读物。他是一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对语言的表达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历史故事写作以口语叙事为主。林汉达是浙江宁波人,口音很重,但他写的故事却是用精炼的白话文写成,带有北京味。这是一个奇迹。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口语词汇,如手部动作、喜怒表情等,有几十种,书写起来也有很多变化。他说:“我刚开始写历史故事的时候,只是想用这些历史故事来检验通俗汉语的写作。也就是说,我从学习汉语开始,用现代口语来重写丰富而难懂的内容——读史料,读他的作品,就如作者生活在道家之家,没有任何居高临下、造作之感。他很少直接评论人和事,而是将自己的态度融入到叙述的语气和措辞中,与读者平等、亲切、自然地交流。你的作品受到别人的喜爱是不可避免的。

宝山烈士公墓_宝山革命教育基地_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

任何作品都会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也会有缺点和不足。林汉达的作品也是如此。他早年生活在战争年代,晚年生活在“阶级斗争为纲”,被错误划为“右派”。他的思想受到影响和压抑,在写历史故事时出现了各种惰性和顾虑。例如,选材以政治、军事为主,科学、文化类的较少;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包含过多的语言。为了丰富故事,还借用了一些民间传说的情节,淡化了真实性等。我在编辑加工《中国历史故事集》前四卷时,进行了修改或补充注释和修改。至于《新故事》和《上下五千年》这三部,我就很难说了。

我还想如实指出,在这三个系列中,最能体现林氏风格的就是《中国历史故事集》。本系列每本书篇幅适中,不长不短,便于精心选材。作者充分发挥了一句台词穿透、口述描写的优势,使之成为一部真正的杰作。三类“新编故事”中,以“新编东周各国故事”为最佳。虽然篇幅较长,但生动有内涵,读起来赏心悦目,不乏味。 《新后汉故事集》和《新三国故事集》就差一些,读起来比较平淡。 《上下上下五千年》写得仓促,过程讲得太多,详细描述却很少,可读性较弱。如果作者不出名,书名不突出,很难跻身精品之列。只要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

四、中韶出版社林汉达历史故事出版情况

如前所述,林汉达创作的三个历史故事系列中,《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组织的一套。也是中绍社独家名牌项目。它影响力极大,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的畅销书。尤其是当我完成了续作之后,它不再是一个“半个项目”,而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全书共10卷:《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晋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故事》、《清故事》。两本精装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和《雪岗中国历史故事集》。另外,出版社还为这套书做了一些开发项目。

为了准确反映林汉达通俗历史读物的全貌,经林汉达家属同意,中韶出版社决定重新整理出版林汉达撰写的另外两套丛书。即《新东周故事集》、《新后汉故事集》、《新三国故事集》和《上下五千年》。这些编印的书的书名和署名都有一些变化。分别是《林汉达东周故事全集》、《林汉达后汉故事全集》、《林汉达三国故事全集》以及《上下五千年》(林汉达的古代小说)。至东汉时期)。

希望读者不仅能从中少版三套书中了解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还能忠实地了解林汉达所著史书的原貌,领略其独特的风格,学习真实的史书。口语写作的意义。

(本文作者薛刚,为《中国历史故事集》上半部主编、下半部作者,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曾任副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中国编辑学会童书专业委员会主任。)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