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网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唤醒文化记忆!五华做好保护修缮工作,让名人故居“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09-28 09 浏览: 54

初夏的清晨,美丽的乡村映入画中。五华县梅林镇右和村村民顾碧冲在散步。 “以前我们连散步都不愿意,连门都不敢开门,车子一开过土路,灰尘就飞扬起来。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幸福指数正在上升。”顾碧冲指着自家门前的变化。

古大存故居观后感_故居游览_古大存故居

梅州唯一的武将李伟光故居已修复。周边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美丽乡村被描绘出来。何森耀 摄

顾碧冲的幸福生活,必须从他家旁边的顾大存故居开始。结合乡村振兴工作,五华县对顾大村故居进行整治,对街巷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五华县扎实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复工作,让饱经风霜的故(旧)居恢复原貌、焕发活力,唤醒文化记忆,延续历史。城市环境。

故居游览_古大存故居_古大存故居观后感

顾大存故居被列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州市中共历史教育基地。何森耀 摄

一砖一瓦,无不展现出历史的色彩。目前,五华县已知名人58人,已发现名人故居54处,均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不可移动文物,分布于全县16个乡镇。五华县深入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工作,让其真正“活起来”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积极推动名人故(旧)居文化优势转化(老)名人住宅成发展优势。

保护性修复

“修旧如旧,留存历史根源”

我驱车前往五华县栖岭镇凤凰村。我在村口下了车,步行约3分钟就到了开国中将曾国华故居。只见外墙上已经搭建了脚手架,故居内部也搭建了一些加固支架。抢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主人,喝点水吧。”眼前忙碌的曾祥奇是曾国华的后人。当得知故居要修缮时,68岁的他主动过来当“监工”。曾祥奇指着房间说:“左边的房间是曾国华叔公住的房间,右边的房间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我对这个地方很有感情。”感觉就像梦想成真一样。”

曾国华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被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68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他两次回到家乡,向乡亲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并用革命先烈的事迹鼓励大家勇于克服困难,一心一意建设美丽家乡。

“曾国华将军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按照革命旧址修缮规划,对他的故居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升级修缮,打造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廖焕雄表示,故居将展示曾国华一生的军旅生涯,通过图片、实物和照片让大家记住老一辈的峥嵘岁月。场景。

曾国华故居是五华县众多名人故居之一。笔者展开了五华县名人故居导览图。名人故居54处,如散落的明珠和玉石,点缀在青山秀水之中,覆盖全县16个乡镇。其中,世界足球之王李惠堂故居、李伟光故居等四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顾大村故居、曾国华故居等四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市镇故居(县人民政府旧址)等7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为不可移动文物。

古大存故居_古大存故居观后感_故居游览

古大存故居观后感_故居游览_古大存故居

福庆塔是五华县人民政府旧址,位于周江镇丙坎村,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当年的风貌。何森耀 摄

它们也是文物,但建筑的寿命很短,保存文物难度极大。业内人士表示,保护名人故居最重要的是保持其整体结构和风格不变。如何修复它是这项工作的关键。

“我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就是为了看看他们修得怎么样。毕竟我在这里住了50年,这里的一砖一瓦我都熟悉。”曾祥奇表示,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印象非常深刻。同意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

“名人故居见证了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修缮过程必须尊重历史,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人们的生活场景或生活场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和历史根源。”廖焕雄说道。

目前,五华县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生态保护”、“循序渐进”、“分级”、“先急后缓”的原则,采取适应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名人故事的形成和推广。 (旧)住宅保护、修缮和利用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同时,要求规划设计单位根据基本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理念,拿出多套设计方案,并优中选优、优中选优。

连续使用

“改造故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焕发活力”

曾被敌人三度烧毁,多次修葺,又因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水侵袭……顾大存故居“金山翠秀”的命运颇为坎坷。历经沧桑,故居建筑面积已由原来的8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发展壮大。现在只剩下222平方米了。

一个“做”字在前,一个“快”字在前,防护措施启动刻不容缓。五华县委、县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对剩余的222平方米进行保护性修缮,盘活。如今,顾大存故居已成为又和村最热闹的地方,展现出新的活力。

笔者走进顾大存故居。殿内的顾大存汉白玉雕像雄伟庄严。白墙灰瓦已经修好了。桁架和二楼棚屋的木材已被更换。外天井已经修好,走廊也修好了。客家民居基本保存完好。风格。去年9月,展览在故居举办。展览内容分为“农民运动先锋、革命忠魂、玫瑰品格、公仆深情”四个部分。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远古时代。大存过着战斗的生活,也过着辉煌的生活。

顾大存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创建者、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他一生坦荡热情,被毛泽东称赞为“带刺的玫瑰”、“并肩奋斗”。修复后的故居成为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并被列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古大存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榜样和骄傲,他的故居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起到了教育后人的作用,我们非常感动。”顾惠芳是顾大存的侄孙、儿媳。故居的日常管理人已经管理了30年,可以说是故居变迁的见证人。

笔者一行参观故居,追随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古大村的繁华岁月。 “展览布局于去年10月完成,到年底短短三个月时间,我们就接待了2万多人在这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最多一天就接待了13场,从早到晚没有停歇。”顾慧芳说道。

五华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大革命以来,全县1594名革命先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梅州各县(市)做出了贡献。 、区),革命史迹遍布城乡。

作为革命历史遗址,顾大存故居成为当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这也是故居重焕辉煌的体现。 “故居不仅得到了精心修缮,而且焕发了活力,用作教育基地,弘扬了顾大存的爱国奉献精神。这是故居新生活的最好方式。这是修复故居的关键。”最大的意义。”顾惠芳高兴地说。

顾大村故居是五华县文物“活化利用”的生动例证。从之前的沉寂到现在的生机勃勃,故居的吸引力和红色魅力被激活和释放,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乡村聚集人气。

据介绍,五华县54处名人故居中,有一些是革命史迹。该县充分发挥故(旧)民居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把它们修得更好。家真正“栩栩如生”。去年8月,五华县制定了《五华县革命史迹建设和红色基因传承实施方案》,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促进发展

“以前关门扫尘,现在开门迎客。”

“进来吧,喝杯茶休息一下。”右河村村民顾必冲自家大门敞开,屋内整洁干净。 “去年,结合乡村振兴,政府对顾大村故居进行了整修,现在周边环境好多了,特别是门口的柏油路,以前都是土路,汽车一经过,灰尘就大了。”会飞,门都不敢打开。”

以前封闭扫尘,现在开放迎客,是当地村民生活环境改善的真实体现。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村民们吃完饭就开始散步。一波又一波的村民一起走在柏油路上,路过顾大存故居。不远处的广场热闹起来,村民们翩翩起舞。 。这一幕曾经是顾惠芳脑海中的画面,但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实。

“政府不仅修复了故居,还整顿了周边的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真是一项民生工程。”顾惠芳说,得益于顾大村故居整修,村里道路硬化了4.7公里。开发荒地200余亩用于水稻种植,周围进行绿化、墙面粉刷,设立公厕、垃圾分类点。

李伟光故居也通过名人故居的修缮,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走在花城镇黄埔村的状元路上,烈日下,路两旁婆娑的树木一直延伸到远方。精心修葺一新的李伟光故居在田野里显得格外美丽,成为村里最美的风景。故居周围一年前的混乱和杂乱已不复存在。替换为步行绿道、休闲公园和小广场,环境改善近2000平方米。

古大存故居_古大存故居观后感_故居游览

走近李伟光故居,一座巨大的客家龙屋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五华县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之一。建筑结构为三殿四横,四周有龙、门、半月池。宽60米,深43米。全宅占地4140平方米,规模宏大。故居内仍保存有李伟光用过的铁观剑、练武石,以及当时皇帝赐下的圣旨、匾额,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据村民介绍,李伟光拿起一块重达三四百公斤的武术石,日夜举着练习臂力。他还自制石屐,形状像木屐,重四十、五十公斤。走路时戴在脚上,练习腿部力量。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练习,他练出了腰腿神功,后来成为广东历史上五位武术冠军之一,也是梅州唯一的武术冠军。

“很多人都被李伟光的事迹所吸引,尤其是他习武的一些故事,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这里,节假日期间,还有河源、汕头等周边城市的游客。”黄埔村党支部书记李先勇介绍,故居旁边正在建设游客中心。下一步,他们将把故居保护修复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推动旅游业发展。

李先勇介绍,李伟光故居状元路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是故居修复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通过故居修复和村道建设,“状元”品牌得到重新打磨和推出。有“第一学者”的美誉。

目前,五华县正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周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周边群众有序建房,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控,突出统筹协调,提高生产和生活质量。人民的生活环境。通过修缮旧(老)民居,盘活周边闲置住宅,打造高标准民宿、酒店等服务设施,让周边群众通过旧(旧)民居盘活获得更多红利。

一线实践

“终于找回以前看电影的感觉了”

夏天很热,太阳像火一样。六社人民会堂,彩旗飘扬,一派热闹景象。

柳社人民会堂位于五华县龙村镇柳社村。改造工程已于去年9月竣工。眼前的犹太教堂焕然一新。犹太教堂大门的正上方,墙顶悬挂着一颗红色的大五星,长满青苔的墙壁上雕刻着威武有力的大字。踏上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放眼望去,德瓦米墙上的装饰焕然一新,到处都是精美的壁画,给村庄带来了新的景象。翻新后的大厅已成为当地人饭后最喜欢闲逛的地方。

早在1969年,柳舍村就动员全村兴建了人民会堂,建筑面积48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 50多年来,村民会议、学生看电影、群众组织剧团排练演出等大型活动都在人民会堂举行。近年来,随着村活动广场的建设,村民的大型活动也从人民会堂移至室外广场。人民会堂逐渐年久失修。木质天花板横梁已严重损坏,瓷砖已破碎掉落,墙壁也已损坏。它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柳社人民会堂承载着柳社村民的历史记忆和红色印记,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 2019年5月,五华县委决定对人民会堂进行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恢复了会堂原有风貌。

同时,根据村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看电影是村里的一件大事”的生活记忆,人民会堂按照20世纪60年代电影院的设计风格进行装修,其中“定军山” 、《赤水四渡》、《城南往事》、《地道战争》、《花样年华》、《我们的牛》等著名老电影的海报及剧情介绍周围的走廊上都画满了画,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感。

人民会堂恢复如初,人民生活焕然一新。去年9月29日,龙村镇“迎国庆,歌颂党恩,展现新面貌”文艺演出在柳舍人民会堂举行。这是柳社人民会堂改造后的首场演出。 “终于找回看戏的感觉了!”看完演出后,村民文一鸣高兴地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样和大家一起看戏了。

在闻一鸣看来,他来到剧院并不是因为酒,而是因为翻修一新的人民会堂,这里留下了他的记忆,也留下了时代的记忆。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