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北京复兴门,向西步行十多公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庄严、幽静、典雅、肃穆的地方。该楼门匾上写着“八宝山革命公墓”七个大字。这里是中国众多政治人物和社会名人的长眠之地。也是中国规格最高、知名度最高的花园式墓地。
有些人可能会采取
八宝山人民公墓与八宝山革命公墓存在混淆。事实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八宝山人民公墓占地400余亩,完全向公众开放。不过,八宝山革命公墓不对外开放。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死者才能安葬,家属必须持有许可证才能进入。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
八宝山因产马牙石、白垩等建筑材料而得名。元代时期,这里建有延寿寺等寺庙建筑。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在延寿寺后为太监修建了一座坟墓,名为“钢”。后来,在延寿寺旧址上又修建了护国寺和保忠寺。这里成为明清两代太监退隐的地方。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安葬在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对保忠祠进行了一些整修,并将保忠祠改名为“忠烈祠”。张自忠、佟林阁、赵登禹等人均葬于此。民国时期将领三十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考虑到许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将领还没有合适的安息之地,也不得不考虑到现任领导人和一些名人去世后,他还必须考虑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埋葬地点。于是他请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汉在北京附近寻找一处可以作为革命烈士陵园的地方。他还要求,这里必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离北京市区不宜太远,最好不要占用耕地。
1920、1930年代,八宝山宝中护国寺石麒麟影壁
根据周总理的要求,吴汉迅速组建了墓地筹备小组,亲自带人在京郊附近寻找合适的地点。他们前后看了很多地方,但总感觉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北京西郊的八宝山。他们向北望去,发现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片大森林,而且还可以看到森林中一些高楼的屋顶。吴汉问周围的人这是哪里,侍从们回答说是保中护国寺。由于那里还居住着很多太监,所以有人也称那个地方为太监庙。
吴汉一行来到八宝山实地考察后,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适合修建墓地,寺庙里也有很多现成的房屋。因此,北京陵园筹备组决定征用此地,修建革命公墓。此后的日子里,吴汉多次来到护国寺,并会见了该寺第48代方丈。
新秀明
经过讨论搬迁问题,双方最终达成了较为合适的安置方案。从此,护国寺结束了宦官庙的历史,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八宝山革命公墓前改建为宝中护国寺
护国寺被革命公墓筹备组接管后,更名为“北京革命公墓”,并于当年7月正式动工兴建公墓。该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历时三年左右,基本建成了一座占地150余亩的墓地。
建设过程中,寺庙原有的古树和建筑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后来经过多年的建设,最终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圣地。 1970年,根据周总理指示,该地更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早在1951年,北京市民政局就颁布了《革命烈士陵园安葬暂行规定(草案)》,后来又去掉了“烈士”二字。根据这一规定,公墓根据干部生前的级别、参加革命的时间长短、贡献的大小,划分为三个等级区域。对于墓地的大小、石碑的高度也有明确的规定。 “八宝山革命公墓”墓区划分也遵循这一规则。庙前为县、团级干部陵园,庙后东侧为地级干部陵园,西侧为省级干部陵园,西侧为省级干部陵园。省级干部陵园。上去是中央领导干部陵园。
后来实行火葬后,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建了骨灰堂,对骨灰的安放也有严格的规定。骨灰龛按照生命等级分为多个序列,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规定。即使是夫妻、父子,如果等级不够,也不能放在同一个骨灰里。所以,后人来祭奠的时候,只要看骨灰里有哪些骨灰,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他们生前所担任的职位。
八宝山革命公墓示意图
当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紧张建设的同时,搜寻王荷波等18名烈士遗骸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北京市公安局、民政局组成工作组,负责烈士遗骸搜寻工作。
当时,王荷波等烈士逝世已过去20多年,遗骸搜寻工作异常艰难。工作组无奈,只能在大量杂乱的假公安局档案中大海捞针,最终在一份档案中发现,王荷波等18名烈士死在安定门外射箭楼东侧。
位置确定后,就该挖掘了。经过十几名民工几天的挖掘,不少尸骨陆续出土。经过烈士亲属仔细辨认,烈士遗骸最终得到确认。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陵园做好接待准备。这是“八宝山革命公墓”接收的第一批烈士遗骸。
当时,陵园建设刚刚开始,条件尚未完全具备。不过,在接到总理指示后,经过紧锣密鼓的工作,招待会的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招待会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彭真、李立三、刘韧、肖明等领导同志亲自出席。仪式结束后,烈士遗体安葬于陵园。王鹤波烈士成为第一位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烈士。
王鹤波烈士墓
195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因严重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46岁。中央决定
任弼时葬于
八宝山革命公墓。不过,当时墓地建设工程一期工程还没有完工,因为要先修建一个临时墓地。八个月后,任弼时的遗体被正式安葬在墓地。他也成为第一位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中央领导人。人们。
1955年,第一届中央副主席、民主人士张兰去世,葬于任弼时墓西。同年,有关方面将瞿秋白的遗体从福建长汀迁至任弼时墓东。自此,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墓地区逐渐形成。后来,在第一墓地后面又修建了第二、第三墓地。这两个墓地区的墓葬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去世的革命家和社会名人,例如
林徽因、徐悲鸿
等待。
八宝山革命公墓刚建立时,就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项目。一辆是解放牌灵车,一辆是领导人专用火化炉。
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式投入使用后,一开始有三辆灵车负责运送遗体。然而,这三辆灵车是在三个国家制造的。一辆是波兰制造的Star卡车,一辆是美国制造的吉普车,另一辆是日本制造的丰田汽车。随着墓地的业务量逐年增加,后来又增加了60多辆卡车。但一直没有一款适合领导人使用的灵车专用车辆。
为了生产我们自己的高档灵车,当时的客车四厂接下了这个任务。客车四厂在征求多方意见后,对一辆解放牌汽车的底盘进行了改装,车身颜色为蓝白相间,最终生产出了一辆解放牌灵车。
正是这辆解放牌灵车送走了共和国的每一位伟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乘坐这辆灵车护送。亲眼目睹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一幕的人,可能都会对这辆解放牌灵车印象深刻。
八宝山革命公墓用于火化中央领导人逝世后的火化炉是专门从日本进口的。该火化炉外形美观,还配有再燃烧装置,无烟、无味,自动化程度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原本埋葬于此的一些名人的后人,将死者的骨灰从八宝山搬了出来,回到了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有的是为了完成死者最初的遗愿,有的是当地政府邀请的。例如,彭德怀的骨灰于1999年迁回湘潭老家,贺龙的骨灰也于2009年迁回家乡。
青山幸埋忠骨,
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很多领导人、名人最后的荣耀。这片圣地安息着一代又一代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献身的英雄们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