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佛教文化
桂林的佛教文化集众多的佛教摩崖造像、碑刻、寺庙、古塔、碑刻于一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的佛教文化传入较早。结合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记载和佛教文物考古发现,可以推断,佛教在西汉前后已传入广西。到唐代,桂林佛教空前繁荣,成为我国南方佛教中心。一。如今,人们在桂林西山观赏佛教摩崖造像时,发现它们与中原地区的佛教造像风格不同。这足以证明漓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唯一海上通道。这一证据意味着漓江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中转站,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至少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印度佛教文化就通过南海、珠江、漓江进入了中国腹地。学者们称之为佛教海道。
西青林寺始建于唐初,是桂林最著名的寺庙。据说,这座寺庙曾经是僧侣和佛陀“显现”的地方。当时的西青林寺规模宏大,地处幽静圣地。供奉卢舍那大佛,高僧云集。这里非常繁华,被誉为我国南方五大禅林之一。据《唐遗志》石刻记载,咸庆二年(657年),在贵州城南(今桂林市民主路万寺巷)建善行寺。 ,并建有储藏僧楼。一座骨灰佛塔。这是广西最古老的宝塔。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善行寺改为开元寺,是桂林最早修建的佛教寺院。
隋唐以来,许多高僧大德曾到过桂林。如隋开皇十年(590年),大乘佛教僧侣昙前游览七星岩,留下“栖霞洞”石刻。唐代佛教极为盛行,桂林境内有大型寺庙十几座。鉴真和尚是我国唐代佛教名人。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在其著作《天平志志》第四部中动情地描述:鉴真一行人跳上了久违的大陆土地。雷州经洛州等地,再由梧州溯桂江至石安县治桂林。他们原本并没有计划留在桂林。刚到,十安县知府冯古朴就听说鉴真大师来了。他快步出城迎接,跪拜一拜,带他去了开元寺。
鉴真和尚在桂林停留一年,将桂林的佛教文化推向了顶峰。估计他当时也到过西青林寺和东青林寺参拜过。当时桂林的开元寺为“五进寺”。鉴真在开元寺停留一年,主持佛事,使当地佛教文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据佛教史料记载:“唐、胡、昆仑、新罗等人,皆以鉴真出家为僧。”许多官员、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前来接受鉴真大师的授戒,受欢迎程度很高。一会儿。鉴真在桂林时,除了讲学授戒外,还施药施药,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鉴真和尚在桂林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对桂林佛教事业的影响和意义却是深远的。后来鉴真和尚打算逆流而上,到灵渠,进入湘江,再回到江南。因为镇守广州的陆欢派人来接他,所以就离开了桂林,沿着漓江东行到了广州。终于,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他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桂林是鉴真东渡的中转站,他对桂林佛教的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鉴真居住的开元寺被毁。如今,开元寺已经重建,为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辉煌。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石怀信、觉结、五爷、无德、唯泽、惟良六位僧人同游桂林,在芦笛洞、元岩岩壁上题写了自己的名字。在南溪山。石怀信还在七星岩栖霞洞留下了一首诗:“石上古苔痕浓,岩深影长。老佛因坐久,无忧无虑。” ”元和十五年(820年),又有僧人画之。道真周游芦笛岩,并在井上留下题记。上述僧人除维良、道真外,均在《高僧传》中有记载。其中觉九是一位来自印度的来访僧人。绝酒姓楚(chí)鲁朵洛,客于天竺(jì)。他精通汉语,擅长翻译。曾居洛阳白马寺,翻译《大行圆觉易经》。这些高僧为桂林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桂林有很多佛教摩崖造像。是继四川大足石窟之后的我国南方第二大佛教石窟群。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造像多为中唐以前的作品。较大的高约2米,较小的仅20-30厘米。虽不如北方雄伟,但造型各异,雕刻精美。 “天下有名的山僧很多。”桂林山水秀美、幽雅,是佛教信徒修道、禅修的宜人之地。桂林山林大多曾建有佛寺、道观,有的至今仍盛行。桂林山体大多为纯石灰岩,摩崖石质坚硬,为摩崖造像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唐代,桂林摩崖造像风格盛极一时。现存摩崖造像约600尊,主要分布在西山、叠彩山、伏波山、流马山等地。其中叠彩山、西山、伏波山摩崖造像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山观音、西峰、千山、鲤鱼四峰,有艺术造诣高超的摩崖造像200余尊,存放骨骸、陪葬的石室、灯龛30余座,造像、石室7座。这些造像风格独特,不同于中原地区,起源于印度的原始雕刻艺术。它们已成为极其珍贵的纪念碑。此外,香山、龙吟岩山、普陀山也有零星造像。
桂林的摩崖造像以唐代为主,宋代遗物次之,多因山势而雕成龛。由于桂林的岩石裂隙较多,造像场景并不大。佛龛小而简陋,多为一龛三尊造像。山上一龛造像有5尊、7尊、11尊,内容也比较简单。主题以佛陀传记和佛陀一生的故事为基础。中间多为佛像,两侧为菩萨和施主,突出了主像。主要造像多为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唐代佛教造像还散布在姜家岭、甘山、幽头峰、流马山等地。数量有数百之多,形状大体相同。从铭文来看,该像制作于唐玄宗大中年间(847—859年),比西山晚了170多年。由此可见,晚唐时期桂林佛教造像的盛行已不再是西山。
现存唐代佛教文物中,以桂林叠彩山东麓木龙洞的木龙石塔最为珍贵。石塔坐落在一块天然蟾蜍石上。塔身全部由巨石雕刻而成,高4.3米。底部为须弥座,形似三叠石鼓,上面刻有光纹。中层为上厚下薄的圆形花瓶,四面有雕像。上层为十二层相轮,顶部为六角形伞盖和葫芦。星宝顶是我国罕见的佛教文物。
伏波山摩崖造像集中在还珠洞和千佛洞。大多是唐末佛教复兴后修建的。共有佛龛36个,佛像239尊。除一龛内有两尊道教造像外,其余均为摩崖佛像。佛、菩萨、罗汉的区别主要在于头饰。佛头顶着小而卷曲的发髻,菩萨喜爱雕刻精美的莲花冠,罗汉则类似剃发和尚。佛像的双手有不同的姿势,在佛教中称为“手印”。每个手印都有特定的含义。
西山在唐代是佛教圣地,建有西青林寺。西青林寺是当时桂林最著名的寺庙。该寺位于西山,环境幽静,风景秀丽。西青林寺始建于唐代周武则天时期。中唐时称延陵寺,北宋末年称紫清寺。唐代人莫修福在《桂林风俗》中说:“该寺在国角西三里,临近阴山,原名西青林寺。武宗废佛,宣婚拜之。”又是一处旅游景点,寺内有古像,牌位上注明也是卢舍那的报身寺,规模宏大,地处幽静圣地。供奉卢舍那佛。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和尚。与四川大足寺、云南鸡足寺、贵州扶风寺、广东南华寺齐名。被列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唐高宗中叶以后,是桂林主要的佛教寺院。唐会昌五年(845年),全国佛教、道教灭亡。西青林寺及其西山摩崖造像,因名气被毁。许多雕像的头部被打碎,寺庙也被损坏。僧尼还俗。三年后,玄宗即位,复兴佛教,寺院焕然一新。西山山路的石壁上,随处可见刻有佛灯龛的石窟。石窟造像多为一龛三尊,也有一龛五尊、七尊、十一尊的。最高的雕像大约有两米高,较小的只有几米高。厘米,遍布悬崖,蔚为壮观。西山的佛像不像北方和中原的佛像那么宏伟,但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比如观音峰等十一龛的阿七佛像,就是比较完整的一尊。高四尺,瓜子脸,丰腴端庄,高鼻平眼,高眉睫毛,垂耳垂肩,宽胸细腰。盘腿而坐,看起来很自然。据有关专家考证,这尊佛像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不同,但与印度菩提伽耶大觉塔的佛像极为相似。生产技术可能是从印度经南阳传入广州,也可能是直接从越南传入广西。佛像下方有唐代调禄元年(679年)赵州司马李适造像的记载,上面写着:“唐调禄元年十二月八日,太师隋太保公布公孙、赵太守司马李彦雕像“其他残像年代有唐上元三年(676年)、唐景隆三年(709年)、这些肖像画应该都是唐初的。
“栖霞寺”始建于唐代。抗战时期,大雄宝殿废弃,成为废墟。新寺于2002年9月28日竣工。新修复的栖霞寺位于普陀山西麓。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15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唐式建筑风格寺庙。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经堂等。寺前广场上供奉着临济法门栖霞开山祖师混融和尚的塑像,彰显了佛教精神。 “庄严国土,立幸福亲情”。大雄宝殿内供奉着“温厚敦厚”、“筋骨秀丽”的唐代佛菩萨,以及一组神态各异的十六尊造像。还有以敦煌《西方极乐净土变》为蓝本的巨型浮雕,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浮雕。汉白玉观音和唐代武士形四大天王造像,构成了栖霞寺独特的佛教文化。这些佛教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泉州香山寺”始建于唐至德元年(756年)。创始人为全真宗慧禅师(728-867)。被誉为“楚南第一禅林”。唐咸通八年(867年),139岁的全真禅师圆寂,留下了与六祖惠能一样的真身。咸通十一年(870年),宰相刘湛回京途中途经襄垣县,决定投资建塔。唐乾符三年(876年),塔落成,全真禅师亲自入塔。从此,这座藏匿禅师真身的“古塔”就成为香山寺信仰的核心。五朝时期,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沿用全真禅师名号,襄垣县改称泉州。从一个县升格为更高一级,可见当时禅师的影响力之大。
历史上,香山寺曾多次受到嘉奖:北宋徽宗开国景国元年(1101年)被封为“继照大师”;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赐真身塔“妙明塔”称号;绍兴十四年(1144年)加“辞友”称号;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加“妙应”称号;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加“普惠”。清咸丰九年(1859年)加“宝惠”称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香山寺被授予“长寿仁慈”匾额。当年康熙帝六十大寿,广西总督陈元龙“欲建九层宫殿般的长寿宫”。 “没有哪一处福地,能像香山那样,生机勃勃、元气大钟,竟能开长寿佛。”于是他在香山寺东侧修建了长寿宫。无量寿佛殿内挂有向皇帝祈请的匾额,后刻于后山石壁上,至今仍存。由于香山寺在桂林附近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北宋初年著名禅宗师双初元(其弟子黄龙、杨奇创立了两大禅宗)和著名画僧师师清初道士皆在此出家。 。
作为广西通往中原通道上的重要禅宗寺院,泉州香山寺还留下了与韩国、越南交往的历史见证:元代赴朝鲜传教的铁山禅师曾盛赞禅师的道德。全真向高丽国王祈求无量寿。佛陀化身,国王的祈祷成功了。高丽国王遂委托即将回国的鹤山禅师,将宝物带到全国,以供养禅师真身。据寺庙记载,武宗四年(1311年),铁山长老奉高丽王之命,献金轮头、毗卢遮那八宝、凤翅帽、《华严经》 ”有金字,还有金绣千佛袈裟。 、金碗等前往泉州香山寺。香山寺后石壁有诗题“安南国钦差大臣詹玄黄中正题”。诗云:“咸通之后,紫云雷霆,日月天地自闭。空门已解,虚空归至尊。”一开始,商流灼就飞过去了。湘山昙花开,秋叶清水中。可见香山寺当时在安南(今越南)也广为盛名。
本文摘自《带你去桂林——桂林旅游指南》,旨在导游人员交流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往期政策法规精选(点击标题可跳转相应文章)
•往期社会保险精选(点击标题可跳转相应文章)
•历期获奖引导词精选(点击标题跳转对应文章)
•《带你去桂林——桂林旅游攻略》往期精选(点击标题可跳转相应文章)
•导游休闲摄影比赛(点击标题可跳转相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