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网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甘肃考古回放丨海母寺遗址

发布时间:2024-10-21 18 浏览: 45

1. 网站概况

1、地理位置

海母寺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化乡盘山村七组西南侧的祁连山北麓。北临扎木河斗渠,东距磨嘴子墓群2公里,西距茂林山遗址。西北距新华乡人民政府3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47′44″,东经102°37′07″,海拔1821米。该遗址发掘于西夏崇宗正德四年(1130年)。西夏时期为藏传密宗闭关之地。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传佛教遗址之一。元、明、清各代均有使用。还有一个延续。

海母寺遗址所在山体呈南北走向,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山脊东坡高度约35至60米,整体坡度约35°;山脊西坡最大高度约140米,坡度约30°。该遗址由4个洞穴和洞穴前的建筑物遗迹组成。洞窟开凿于山脊东坡半山腰,从北向南编号为01、02、03、04号,面积9.8万平方米(图1)。

佛教遗物_佛教遗教_佛教遗像

2. 存储状态

海母寺遗址的四个石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相距约80米。其中01窟保存完好。进入内部,可以看到一个向下延伸的小入口,但已经被落石挡住了。 02 洞口塌陷严重,已完全堵塞(图2)。 03 可以看到洞穴一直延伸到洞穴的两侧,但只剩下几米了。 04 洞口被落石堵塞,上部塌陷严重,岩体极度破碎,呈松散块状堆积。洞北侧可见向北延伸的洞室。洞口上部岩体整体稳定性较差。由于现有洞口存在不同程度的塌陷,无法了解洞口的结构和延伸情况。通过海木遗址地球物理勘探,洞内充填物上部为强风化斜坡沉积物和红色砂砾岩,下部为轻度风化。砂砾石。

佛教遗像_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

海母寺遗址石窟前尚存建筑遗迹。残存一些长方形、方形的青砖建筑地基,但大多被沙土和植被覆盖,形状不详。建筑遗迹东西长25米,南北长100米,面积2500平方米。

二、主要文物

2016年至201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连续四年对海母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支护加固工作。完成洞窟4个、洞前建筑遗存发掘8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址45处(图3)。

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_佛教遗像

佛教遗教_佛教遗像_佛教遗物

佛教遗像_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

(一)洞穴形状与结构

海母寺遗址的四个洞窟均由西向东排列,相距80米。它由洞内通道、洞内通道、洞室和形状各异的龛室组成(图4)。 01 溶洞平面呈不规则条状,整体呈东西走向。它由前室、后室和连接前、后室的内部通道组成。前室屋顶几乎已不复存在,只有西端极小部分呈尖拱形。洞壁向下弯曲,逐渐扩大。上部呈烟熏状,下部呈不规则凹形,根部呈斜坡状。洞内通道位于前、后室之间,西通后室,东通前室西北。平面呈梯形,北墙长,南墙短。洞顶塌陷严重,呈尖拱状。后室位于01窟西侧,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后室洞顶保存较差,最顶部是空心的。东西剖面呈圆顶状,南北剖面呈“凸”字形。

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_佛教遗像

02 洞穴由入口通道和三个洞室组成。入口通道位于02窟中部,东西向延伸,连接三个洞室。底面呈长方形,顶部已塌陷。洞室自东向西呈不规则条状分布,从北向南依次编号:一室、二室、三室。 I室位于02窟北部,洞口通道北侧。平面形状不规则,呈东西条状分布。它由室外部分、室内部分和通道孔组成。 II号房间位于02号窟的中部,就在洞穴入口通道的正前方。西北与一室相连,西南与三室相连,西面为洞体塌陷。二室平面呈尺状,顶部有不规则的尖拱。南墙中部向内弯曲,北墙与入口通道的北墙平齐。洞壁下部有深浅不一的凹面,树根形状各异。呈规则斜坡状,中上部和顶部为后期塌陷形成的断面。 III室位于02窟西南侧,南邻03窟IV室,北邻02窟II室,西邻滑坡。西侧塌陷体北端有一塌陷岩体。岩体和北墙之间形成的空间是第三室的入口。三室西侧尚未清理至原洞壁,整体造型结构不完整。现在清除的平面是一个不规则的矩形。洞顶东部宽阔平坦,保存完好。屋顶和周围洞壁完全变黑,西部部分倒塌。

佛教遗像_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

03 溶洞由入口通道、洞内通道和五个洞室组成。入口通道位于03窟南侧,由东向西、北延伸。洞口朝东,方位127°。它由入口门洞、南北墙和地面组成。它连接一、二、三号房间,并与室内通道和洞室相连。内部通道已连接。洞内通道南北走向,连接三、四、五三个洞室(图5)。洞内通道位于03窟中部,整体平面呈北宽南窄的条状,南北走向。南端连接III室及洞口通道,北端西侧连接IV室,东侧连接V室。 I室位于03窟东南角,洞口通道中部南侧,西与II室相邻,洞口朝正北,由两部分组成:走廊和洞室。 II室位于03窟南侧,洞口通道西端南侧,东邻I室,西邻III室。它由廊道、土台等部分组成。 III室位于03窟西南角,入口通道西侧、洞内通道南侧。山洞尚未开挖,地面凹凸不平,凹凸不平。地面密布着小坑,坑壁上还残留着工具痕迹。 IV室位于03窟最北端,东西向,平面呈长方形。地面和洞壁形状极不规则,洞顶已严重塌陷,洞中部靠近洞壁的地方残存一小部分屋顶。 V室位于03窟东侧,东西走向,平面形状不规则,东西两侧窄,中间宽。室内通道东侧与V室洞门相连。门被砖墙挡住了。西侧与室内通道相连。洞口通道两侧各有一土坯台。南壁龛内有石质火炕。炕西侧靠近山洞。墙上建有土坯台(图6)。

佛教遗教_佛教遗像_佛教遗物

佛教遗像_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

04号窟位于发掘区最南端,采用拆除顶板的方法进行清理。由入口通道、洞内通道和三间洞室组成。三个洞室分别编号为一室、二室、三室。进入洞内的通道与洞内通道的北侧相连。洞内通道南端与I室相连,北端与II室东侧相连。 III号房间的入口位于II号房间的西墙和北墙。 I号房间位于洞口通道南侧,房间内有三个壁龛。二室位于洞口通道北侧,东西两端各有一龛。洞内通道中又发现一龛(图7)。

佛教遗教_佛教遗像_佛教遗物

佛教遗物_佛教遗教_佛教遗像

(二)洞前建筑遗迹

共发掘洞前建筑遗迹800平方米,清理遗迹16处。其中护坡1段、独立墙4段、排水设施1处、砖铺地1处、宅基地7处、坑2个(图8)。

佛教遗像_佛教遗物_佛教遗教

防护坡位于02、03窟之间的山体东坡,沿滑坡体修建,北起02窟入口,南至03窟V室外。南。从北到南,都是用单层河卵石夹杂少量砖瓦残渣砌成的。使用的砖瓦剩余物是早期施工废料的二次利用。它由底部基槽和护坡体两部分组成。

7处宅基地中,F1、F4保存较为完好。 F1位于03窟前,沿山坡而建。该建筑为土木结构地面式排屋建筑。坐西朝东,方向呈105°。 F1平面呈长方形,由多栋房屋组成,布局规则。目前已清理房屋8间,沿03窟由北向南延伸,长24.45米,宽4.19至4.98米。 8间房屋以03窟入口为界,面向03窟入口的房间编号为F1北1,向北依次编号为F1北2至北5,依次编号为F1南1至南3向南走。残存后墙、隔墙及柱孔、外墙、门洞、室内外设施等。屋内设施中发现炉灶3个、炕2个、坑1个(图9)。

佛教遗物_佛教遗像_佛教遗教

F4位于洞前平台北侧,西临01、02窟,东临上山路和平台下的天然沟壑,北临现代寺庙建筑,南侧被 F5 覆盖。 F4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方向呈91°。由砖铺路、南北厢房、回廊、集水池、排水设施、散水等组成。以砖铺路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南厢房位于左边是北翼,右边是北翼。走廊连接道路和侧翼。回廊与砖路之间还设有南北水槽、外排水池溢水暗道、紧邻天然沟壑一侧的分水等辅助设施。 F4 正殿损毁严重,仅东部仅存几块方瓦。砖铺路位于F4中轴线上,面向01窟,东西走向。西接大雄宝殿外廊,东临未开挖的上山道路。道路平面呈矩形,由路面和路基两部分组成。南、北厢房位于砖铺路的南、北两侧。它们对称分布,是三间宽的大开间。它们被走廊包围。东西两端与砖铺路的两端平齐。大雄宝殿位于砖铺路西端,保存极差,地面仅残存几块方砖(图10)。

佛教遗像_佛教遗物_佛教遗教

F4是在早期建筑的废弃堆垛上建造的。使用过程中,曾先后3次整修、重复使用。一是砖砌路面下地下排水沟的改造。二是南池东南角溢流排水渠改造。解剖显示,排水隧道在施工完成之前就被废弃了。它被砖路下的隧道所取代。通过废弃隧道排出的南池水,通过新建隧道引流至北池,再通过北池东北角的溢流。暗渠排入F4最北端的沟壑,避免了F4东侧沟坡因排水侵蚀而受到破坏。三是对屋址早期集水池的再利用。房子刚建的时候,集水池是土结构的,面积很大。后来土坑的四壁得到加固,并用卵石砌成石墙。这次改造没有改变集水池的形状和结构,但面积略有减少。清理盆内淤泥时,在四墙角处发现了充满草木灰的竖洞,推测是厨房墙。是场地废弃后附属设施的再利用。另外,北翼的整个砖地板都是F6后期使用的。剩余的北墙根和新增的F6北4东墙完全叠合在北翼的墙基上。两者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结构。 F4的废弃与山体滑坡和地基塌陷直接相关,这两种情况在北翼西部最为明显。同时,也不排除火灾、地震、军事突发事件等因素造成的损害。

三、主要遗迹

佛教遗像_佛教遗物_佛教遗教

出土文物主要有文献、佛舍利、生活用品、建筑构件四类,以及兵器、算命骨、钱币等物品。西夏文献有汉文、藏文三种,其中以西夏文和藏文最多。西夏文献有两种类型:印刷品和手稿。印刷版包括雕刻版和活字印刷版。手稿以楷书为主,有少量草书。西夏文献大多是残片,完整的卷本很少。文献内容主要是佛教经典,还有社会文献和世俗文献。目前我们已辨认出《通印》(图11)、《三才扎子》(图12)、《普贤行愿》、《金刚经》、《佛说如来已摄于三十五佛《忏法》《天圣灵》等西夏文献。汉文文献以佛经为主(图13),还发现了元代至清代的年代文献,以及明代的军事文献和清代的官方档案。

佛教遗像_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

佛教遗像_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

佛教文物以擦擦为主,共有11万余件,分为擦擦造像和擦擦宝塔两种类型。塔形擦擦按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山泥、赤泥、红砂、掺杂剂四类。每种擦擦根据擦擦的主题分为一百零八座塔(如图)。 14)、宝步塔、八塔、四塔;每一类主题根据形状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类型、子类型、子子类型和子子类型。擦擦造像主要有无量寿佛和鸣佛像两种。此外,还发现了大量佛像残片,全部为泥塑。有佛头、佛指、佛足、衣物碎片等,还藏有唐卡(图15)、经幡、小佛像和佛画碎片。此外,还发现了铜碗、海螺、法角等礼器。

生活用品以麻、毛织物为主,还有陶、瓷、木器、骨器等生活用具。建筑构件主要有瓦、板、筒瓦、滴水、屋脊、钉子和木构件等。此外,还发现了红漆箭头、墨书等兵器。钱币以清代为主,也有西夏、宋代的钱币和波斯银币。

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_佛教遗像

4. 学术价值

(一)经过四年的考古发掘,海母寺遗址的空间布局、洞窟结构和遗址建造方法已基本明确。海母寺遗址现存石窟由窟前建筑和窟主体两部分组成。洞前建筑遗存主要为清代中后期的地面联排房屋。还残存晚期青砖建筑基础、现代护坡、寺庙等建筑。各窟的主体因各窟形状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由形状各异的洞室和连接洞室的内外通道组成。遗址的建造首先在山坡底部搭建一个完整的平台,然后从平台向山中挖一个洞穴,最后以洞口两侧的山体为界在平台上建造一座寺庙。这对于探讨西夏时期佛教建筑的布局和形制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四个洞窟内的结构极不规则,墙壁凹凸不平,地面凹凸不平,残存工具痕迹较多。 01窟和02窟的通道可以连成一体。说明海母寺的发掘并不是整体规划的,而是根据洞窟的现有条件和空间结构,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进行了修缮和扩建,说明其具有时间顺序、早晚关系。 ,并长期持续使用。经验。此外,01、02窟出土文物以佛教文物为主,03、04窟出土文物以国内文物为主。从四个洞窟出土文物文化内涵的差异来看,海母寺遗址的每个洞窟应该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

(三)海母寺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数量多、种类多、内涵丰富,为深入解析海母寺遗址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客观全面的直接材料。特别是西夏文献的发现,促进了对西夏语言、社会历史、宗教仪式、装订印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4)海母寺遗址出土的擦擦数量多、种类多,显示了擦擦制作的简单性和多样性。这批擦擦延续于12世纪至16世纪,以西夏元时期的擦擦为主体,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其胎内内容体现了佛教装饰品的制作工艺和宗教仪式。其艺术风格受到藏族擦擦艺术的影响,是武威地区擦擦艺术地域化的体现。反映了西夏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武威地区传播的影响和艺术成就。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蒋超年、赵雪野)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