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即将攻入京师。慈禧太后等人已经化好妆,准备乔装成平民逃跑。临行前,他们忽然想起了被囚禁在北院冷宫的甄妃。崔玉贵奉命传达在颐和轩召见珍妃的命令。
珍妃接到命令后,梳理了头发,走出了冷宫,又走了一会儿,来到了颐和轩。她沉默不语,大概也知道慈禧太后召见她不是什么好事。
当他们到达颐和轩时,慈禧太后已经坐在那里。甄妃先跪下。慈禧太后从众人身边退开,对珍妃说道:“我们得远离,带你们走不方便,外国人都进城了,外面一片狼藉,没人能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受到侮辱,那就是皇室的耻辱,也是我们祖先的耻辱,你应该明白!”
珍妃似乎没有明白慈禧太后话中的含义,只是回答道:“你可以去逃,也可以留皇帝坐镇京城主持大局。”
根据这样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在这样的生死存亡的情况下,珍妃仍然希望光绪能够摆脱慈禧太后的人质,有所作为。
不过,珍妃的话最好不要说,但如果说了,就会击中慈禧太后的内心。此时,八势联军入侵,她已经人心惶惶。更何况,她一直不喜欢甄妃,而甄妃仗着光绪心目中最上位的人,多次得罪过她,甚至多次与太监联手收受贿赂、卖官卖官。
所以,慈禧太后听到珍妃刚才的话后,立即反目成仇,大声喝道:“你都快死了,还敢胡言乱语!”
珍妃还是喜欢对慈禧严厉。她抬起头,道:“我无罪死!我要见皇上,皇上不会让我死的!”
慈禧太后整天接受别人的阿谀奉承,却听不下去这样叛逆的话。她怒道:“皇上救不了你,快来把她扔到井里去!”
慈禧太后原本想让李莲英去做,但一时找不到李莲英,只好派崔玉贵去作恶。
崔玉贵不敢忤逆慈禧太后,更不敢求饶。只能抓住珍妃,将她推进宁寿宫后面的西索井里。
甄妃被推入井中后,好不容易被水溅了几下,大喊道:“陛下,我来世一定报恩!”
多么悲惨的告别啊!甄妃确实是不幸的。甄妃的最后一句话,可见这个被关在冷宫两年的少妇是多么的坚强和正直。
崔玉贵见珍妃没死,又往井里扔了两块大石头。慈禧太后怕珍妃爬上来,就命崔玉贵搬一块石板,遮住井口。年仅25岁的甄妃就这样死去了。深井里,甄妃的一生短暂却又凄美。
看到现在的珍妃井,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么小的井口肯定装不进去。事实上,我们现在在故宫看到的珍妃井,其实是用封口石封起来的,防止人掉进井里。 。
如果今年八权联军没有攻入京城,珍妃会不会孤单地死在冷宫里呢?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历史没有如果。
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后,便匆匆跟随慈禧逃出了紫禁城。在西郊颐和园休整后,经西北王、阳房,一路北上,又经过宣化、山西两县,最后逃往西安。
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首先派崔玉贵回京查看情况。 1902年1月,她看到留在北京的妃嫔、宫女都平安后,带着光绪从西安回到京城。
甄妃死后一年多,她的尸体就一直沉入井中。为了安抚光绪,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也为了隐瞒珍妃被害的真相,慈禧假意将珍妃的尸体从井里打捞出来。
可怜的甄妃被泡了一年。她的身体已经肿胀、严重变形、弯曲,脸也变得面目全非。甄妃的亲弟弟只能泪流满面地把甄妃卷曲的双腿伸直,将她重新埋葬在坟墓里。阜成门外恩济庄太监墓地南侧的宫女墓地。
据说慈禧太后救了珍妃后,经常夜不能寐,多次从噩梦中惊醒。她根本睡不着。她日日思念甄妃,夜里做梦。慈禧太后多次梦到珍妃,决定给珍妃一张怜惜牌。为了寻求心理安慰,我特意封珍妃为“宝妃”。
直到宣统年间,甄妃的妹妹晋妃已经晋升为皇贵妃,对宫中事务拥有相当大的决策权,甄妃的遗体才从宫女墓地移至易清溪陵。县。妃子花园睡着了。
但这对慈禧来说还不够。为了洗清自己的罪孽,平息光绪的怨气,她把甄妃的罪责推给了崔玉贵。因为她想寻找一个台阶,所以她向公众声称,她当时无意离开珍妃。她死的时候,只是说了些愤怒的话。是崔玉贵执意要将珍妃扔下井,然后扬言要杀死崔玉贵。
然而,崔玉贵很受欢迎,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干儿子。当他听说慈禧太后要杀他时,他立即跑到桂香面前求饶,桂香就去找慈禧太后默许了。
但死刑可以避免,必须有惩罚。为此,慈禧太后当着光绪的面对崔玉贵说道:“珍妃刚刚跟我顶嘴了几句,我只是说了几句气话,这是谁啊?”你真的把甄妃推进井里了吗?从此以后,不要在宫里工作,滚出宫去!”
崔玉贵在慈禧太后面前放声大哭,却没有说一句话,于是崔玉贵就成了背锅的人。
崔玉贵,河北河间人。 20岁入宫,与李莲英同乡。崔玉贵先在庆王府当太监,后在宫中组建戏班。崔玉贵因武功高超,深受慈禧太后的青睐。从此,他步步高升,升任二当太监。与李莲英同时,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
没想到,她受宠没几年,就因曾将甄妃推入井中,被免去二当事的职务,被送到了庆王府。
不过,后来慈禧太后因为崔玉贵喜欢看戏,就把她召回了。崔玉贵一直任职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
慈禧太后死后,崔玉贵离开皇宫,无处可去。他只好住在地安门钟鼓楼后面的红恩关。这里是老、弱、病、残太监集中疗养的地方,类似于太监的“疗养院”。
直到1922年,崔玉桂年事已高,搬到兰多昌的“利马关帝庙”安息。
庙内供奉关羽。因山门内有一匹鲜艳的栗色马雕塑,故名“利马关帝庙”。
据考证,晚清太监大多崇拜关羽。太监们视关羽为神,大概更多的是寄托他们没有亲人的残破躯体。
据《晚清宫廷生活资料》记载:“总管崔玉贵为满足太监晚年自养开支,赠地六百八十亩,建利马关帝庙”。
崔玉贵捐赠的680亩土地位于海淀区黑塔大顺村。这680亩地算是崔玉桂的大部分积蓄,他和徒弟刘翔住在寺庙里。
崔玉贵住进利马关帝庙后,一改平时的张扬,变得十分低调。他也觉得自己把甄妃推下井是有罪的。
因为大家都知道崔玉贵把甄妃推入井里,他怕别人议论他,也知道讨厌他的人很多,所以他很少见人,也很少出门。
曾有人问崔玉贵将珍妃推下井的事。崔玉贵含泪默许。晚年的崔玉贵曾对大家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件事,那是我一生中最悲惨的往事。回想起来,以前我很佩服25岁的珍妃。她言语比刀锋利,临死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丝颤抖,真是了不起!”
不出门的时候,崔玉贵就在庙里喝茶、养花、和几个关系亲密的老太监聊天。
利马关帝庙有房屋、有田地,需要管理、耕种和帮助。太监首领道:“大家都要养活大家。”太监还会雇佣附近村庄的农民帮忙。
那时,崔玉贵并不缺钱,不会为生计发愁。为了好玩,舒展筋骨,他在关帝庙东,也就是现在的长春桥东南,种了几亩稻田。崔玉贵经常带着徒弟们,亲自到田里收割稻谷。
民国时期,崔玉贵已经六十多岁了,但身体依然健壮。心情好的时候,他会雇一辆人力车去香山、颐和园散步。
1924年秋天左右,崔玉贵的背上长了一个大疮。又痛又痒。曾一度让崔玉贵晚上入睡时翻来覆去,但当时他没有理睬。他以为是火灾引起的,就去了药店。我开了几剂汤剂,说可以去火。
然而没想到的是,崔玉贵的背上的疮越来越多。疼痛让他日夜难以入睡、难以好好吃饭。于是他着急了,就让徒弟租了一辆车,到北京喜寿堂请了一位以治疗背疮闻名的医生。后来给他开了“七仙消疮汤”。
但崔玉贵的腰酸背痛太严重,喝了汤药也不见好转。半个月后,他的背彻底烂了,痛苦地尖叫着死去,享年66岁。
让崔玉贵没想到的是,由于他曾经是慈禧太后的“二当家”,即使已经是民国,在他去世后,仍然有很多人来到利马关帝庙悼念他。他请雍和宫的喇嘛念经,然后将他安葬在西郊金山宝藏寺的太监墓地。从这一点来看,崔玉贵死得也不错。
参考史料:《宫女谈往事》《崔玉贵谈甄妃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