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古埃及文明展启动,展出古埃及文物788件。据称,超过95%的展品是首次来到亚洲。
展品中有一块公元前左右埃及罗马时期的石灰石碑,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碑上刻有三种文字,从上到下:象形埃及文字、世俗埃及文字、希腊文字。三个文本的内容是相同的,记录了帕纳苏斯之子托勒密为伊希斯-德尔莫蒂斯神庙捐赠土地。
上海博物馆展出古埃及石碑
为什么同样的内容要用三种语言录制?顶部的象形文字是埃及象形文字。它是有规律地书写的,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它被献给埃及众神。这是只有神灵才能听懂的词语,也只有少数高级祭司能听懂。这种普通人难以阅读的象形文字,后来被为普通人书写、比象形文字更容易理解的草书所取代。后者被称为世俗埃及文字。当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统治埃及时,埃及使用的官方文字改为希腊文字,但当地仍有埃及人日常使用世俗埃及文字。因此,这一时期多种语言广泛存在,常常刻在同一块石碑上。
世俗埃及文字和希腊文字的应用和普及,导致能够理解和使用象形文字埃及文字的人越来越少。 2000年后的现代,几乎没有人能读懂古埃及象形文字。那么,这次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石碑上的象形文字会不会没人能读懂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不能不提到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根据《罗塞塔石碑》成功翻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故事。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拉希德石碑。 1799年,拿破仑军队东征时,在埃及拉希德镇郊外挖掘军事工事时,发现了这块黑色玄武岩遗迹,长约1.15米,宽72厘米,上面刻着三个大字。
当时,拿破仑得知该碑被挖掘后,下令将碑运至开罗,制作拓片,分发给欧洲学者解读。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商博良从13岁起就开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科普特语,立志成为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第一人。
商博良
经过多年的努力,商博良终于成功,破译了象形文字的语言符号,解开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 1822年9月22日,商博良在巴黎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研究成果。此后,大批学者和考古学家广泛引用古埃及文明,着书立说,研究古埃及文明的文字、语言、历史、文化、艺术等,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即埃及学。英文为“”。埃及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商博良宣读研究成果的那一天被视为埃及学的诞生日,他也因此获得了“埃及学之父”的美誉。
作为埃及学诞生的重要实物证据,罗塞塔石碑于1801年拿破仑军队被英国联军击败后运抵英国,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被显着地显示。地点。现在开罗埃及国家博物馆里的罗塞塔石碑只是一个复制品。
埃及希望这块著名的石碑能够归还给它原来的主人,但英国人一直拒绝归还,理由是“埃及人没有鉴赏能力”,只有欧洲人懂得鉴赏。这种荒唐的说辞显然是为掠夺古埃及文物的所谓理性借口。
上海博物馆展出的这块石碑发现于1913年,虽然它比罗塞塔石碑晚了100多年,而且知名度也不及罗塞塔石碑,但它和罗塞塔石碑都是古埃及石碑的一部分。文明,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错过这个难得的参展机会。